德國戰車再遭重創 大眾高管被捕|”排放門“覆盤

繼世界盃衛冕冠軍德國隊不敵墨西哥隊爆冷門後,德國另一“戰車”大眾又遭重創,大眾集團奧迪CEO施泰德在家中被抓。收攬多少利潤,就要承擔多大責任,這事一直是守恆的。大眾集團在中國的銷量名列前茅,但在網上搜索“大眾 維權”,結果卻令人詫異。

德國戰車再遭重創 大眾高管被捕|”排放門“覆盤

僅速騰斷軸案一例,全國幾十個城市車主自發組織了幾百起維權活動,以及數起相關訴訟,把能告的對象全部告遍了:質檢總局、消費者協會、工信部,當然還有主角一汽大眾和大眾中國。

DSG雙離合器變速器故障一例,大眾態度傲慢,拒不承認問題;被央視曝光,被質檢總局要求召回部分DSG車型後,針對召回車型的解決方案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加重問題。

速騰斷軸問題上也是一開始拒不承認,最終被迫召回時,召回方案也不夠負責任;EA888系列發動機漏油……

大眾車主已經把維權當成了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自嘲“大眾義務宣傳員”。當然,是負面信息的宣傳。他們往往在車身上噴上或貼上諸如“買大眾,送維權”、“速騰斷軸,無良大眾”、“大眾滾出中國”等標語。

在網絡上,越來越多的大眾車主,從“鐵粉兒”變成了大眾“車黑”。“今生只上一次大眾當”,一位車主在說客的一篇文章下留言。還有人表示:“我今年已經成功勸阻了7位親朋好友買大眾車,功德無量啊。”

然而,在這三次危機過後,大眾集團的“排放門”事件再次被引爆,給被一汽大眾所“遺棄”的大眾們,帶來了新一輪炮轟它的機會。事不過三,大眾集團這麼沒有誠意,不如趁早滾出中國!

梳理&覆盤

2015年9月,大眾汽車被美國政府指控安裝非法軟件在尾氣排放測試中作弊。大眾因此召回數百萬輛汽車,並支付了超過300億美元的罰款,時任CEO文德恩引咎辭職。大眾旗下的奧迪品牌在2015年11月承認使用非法軟件後,德國檢方一直在對其進行調查,施泰德是重點對象之一。

2017年2月,奧迪前發動機負責人烏爾裡希·韋斯曾在法庭上公開指證,施泰德早在2012年就知曉大眾汽車在柴油車型中安裝作弊軟件的事實,但遭到施泰德的否認。一個月後,德國檢方突擊搜查奧迪的英戈爾斯塔特總部和位於內卡蘇爾姆的辦公室和工廠。

今年5月8日,因懷疑奧迪在使用六缸柴油發動機的A6/A7車型上安裝了非法的排放作弊軟件,德國聯邦汽車管理局(KBA)傳喚奧迪,計劃就排放作弊事宜召開聽證會。

6月18日,德國檢方突擊搜查了施泰德住所。稍早前,德國檢方還就“排放門”事件傳喚20多名高管,其中就包括前首席執行官文德恩和奧迪CEO施泰德,兩人原本被安排在2018年9月在庭審中出庭作證。

之後,大眾在6月13日因“排放門”事件向德國檢方支付10億歐元罰款。德國布倫瑞克檢方表示,從2007年至2015年,大眾汽車集團在1070萬車輛上安裝了“違法軟件功能”。同時,大眾還將面臨200多萬車主的民事訴訟和索賠。

更大的打擊隨之而來。住所被突擊搜查一週後,施泰德被捕。在今年上半年已升任大眾集團銷售業務負責人的奧迪CEO,成為被德國檢方逮捕的大眾集團最高級別的管理層。

施泰德的被捕,意味著大眾集團曠日持久的“排放門”事件根本沒有結束,而是再次掀起高潮。這僅僅是大眾“排放門”事件波及集團管理高層的開始。隨著檢方調查的深入,事件將持續發酵,越來越多對大眾集團高層們不利的證據將出現,未來一段時間內大眾集團將面對更大壓力。

隨著檢方的深入調查,“排放門”背後的內幕或許會被一一揭開。今年4月,大眾汽車集團表示正在從“排放門”醜聞的陰霾中走出,並將在新任CEO迪斯的帶領下重整組織架構大力改革,“三劍客”迪斯、施泰德和保時捷CEO布魯姆被委以重任。然而,在施泰德被捕後,大眾汽車集團將持續動盪。大眾汽車集團的改革之路才剛剛開始,卻又陷入另一個黑暗時刻。

德國戰車再遭重創 大眾高管被捕|”排放門“覆盤

擺脫&挽回

“排放門”事件給大眾集團帶來了史無前例的巨大挑戰,但這場危機也催生出了變革,大眾集團改革轉型的步伐明顯加快。我們完全可以猜想,如果沒有發生“排放門”事件,大眾就可能不會那麼勇敢、堅定地在2016年發佈“攜手同心—2025戰略”。

然而,通過實施電動化轉型,淡化“排放門”事件帶來的負面影響,不是一勞永逸的解藥,治標不治本。

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大眾集團宣佈到2025年將推出30多款純電動汽車,足以顯示大眾集團在電氣化戰略上的決心。“我們預計,屆時大眾集團電動汽車年銷量將達到200萬~300萬輛,這將佔據大眾集團乘用車總銷量的20%~25%。為此,我們將啟動數十億歐元的投資計劃”,時任CEO穆勒宣佈。

德國戰車再遭重創 大眾高管被捕|”排放門“覆盤

中國為什麼不會有排放門?

就算排放門讓大眾的銷量下滑、股價下跌,還伴隨著一系列的賠款和官司,但是大眾這幾年來的銷量依然十分傲人。傲人的銷量也使得大眾集團過度依賴於中國和歐洲兩個最大市場,大眾的產品之所以能夠在歐洲和中國暢銷,並不是因為產品有多麼無敵,很大程度上不過是因為地域化差異、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有政治因素罷了。

點爆“排放門”這顆炸彈的恰恰是大眾經營得最差的美國市場,對這種銷量不好的市場本來應該更加小心翼翼、兢兢業業才對,而大眾自己也不會想到一個年銷量只有五、六十萬輛的市場會給自己惹來這麼大的麻煩。

除美國之外,大眾也相繼面對來自韓國、盧森堡等多國的指控,其中唯獨少了作為大眾最大市場之一的中國,這當然是有原因的。排放門涉及到的車輛都是柴油車型,而中國市場對柴油車接受度不高,所以大眾排放門在中國引起的反響並不大。但是如果類似排放門事件是發生在中國市場的話,事情結果會有多大差別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中國群眾的起訴慾望和美國群眾相差甚遠,也就是說中國人更習慣於通過協商、投訴等方式解決糾紛,而美國人更傾向於通過司法途徑尋求幫助。大眾排放門最早就是美國民間環保組織檢測發現,隨後司法部介入調查。在之後的調查中,消費者對大眾集團提出了集體訴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