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学名家走进南宁邕宁区探幽“壮乡发源地”

全国文学名家走进南宁邕宁区探幽“壮乡发源地”

文学名家在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雷婆岭摩崖石刻处欣赏民俗表演。邕宁区委宣传部 供图

全国文学名家走进南宁邕宁区探幽“壮乡发源地”

全国文学名家走进南宁邕宁区探幽“壮乡发源地”

全国文学名家走进南宁邕宁区探幽“壮乡发源地”

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村民表演春牛舞。邕宁区委宣传部 供图

全国文学名家走进南宁邕宁区探幽“壮乡发源地”

邕宁区新江镇那蒙坡村民与来客一同观看民俗表演。通讯员 陆建德 摄

全国文学名家走进南宁邕宁区探幽“壮乡发源地”

文学名家采风途中留下墨宝。邕宁区委宣传部 供图

邕宁历史悠久,从公元318年(东晋大兴元年)至今已有1700年。境内顶蛳山遗址是珠江流域发现的原始社会时期最大的、保存最为完好的贝丘遗址。由“顶蛳山文化”衍生出的骆越文化、稻作文化、那文化等,影响着壮族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发展。本次活动期间,来自区内外的文学名家参观了那楼镇雷婆岭摩崖石刻、滕氏古宅,新江镇那蒙坡、移民新村,欣赏八音迎亲、春牛舞,了解还毬歌圩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参观南宁园博园驻地,调研园博园项目建设情况。探幽顶蛳山贝丘遗址、五圣宫、浦津书院、那莲北帝庙、古戏台,寻访邕宁历史文化遗存。

激越高亢的壮族八音、雏形初具的园博园、遍地“玉化螺蛳壳”的顶蛳山遗址,给文学名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浩有感于摩崖石刻的壮观和壮族八音的魅力,他将关注点聚焦在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上,“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结合,既保留传统文化的底色又能惊艳现代人,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著名作家东西、凡一平均表示,身在南宁,却没有渠道了解邕宁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邕宁需改善宣传途径、加强宣传力度,凡一平憾称“邕宁是一个被忽视和低估的地方”;著名作家鬼子对“先有邕宁,再有南宁”一说极有兴趣,他认为,邕宁的历史文化需要被精心书写,以此向世人打开邕宁文化的大门;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表示,此次邕宁之行他见到许多不曾认识的植物,对邕宁这片神秘的土地心有敬畏,对建设中的园博园充满期待,同行的广西大学教授田耳也称,园博园应建设成为邕宁古城里的休闲之地;《作品》杂志主编王十月对顶蛳山遗址极为关注,他将顶蛳山遗址与江西瓦移山遗址做对比,称每一块土地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顶蛳山遗址中满地“玉化螺蛳壳”背后的文化意义很有必要持续挖掘。

南宁市邕宁区委书记邓娟娟对文学名家采风团深入邕宁实地采风表示感谢:“希望作家们运用手中的笔,让更多的人了解邕宁、认识邕宁,把邕宁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内涵,包括故事、传说、音律、建筑、文物等,用文字诠释给世人。”

据悉,活动结束后,与会嘉宾将撰写反映邕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作品集结成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