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占据地理优势的齐国没有统一天下?

弋2016

作为一个临淄人,在战国七雄中,对齐国的感情那自然是杠杠的。对于历史上的齐国的遭遇,我只想说感到痛心,但是也不意外,作为当初周武王分封的天下诸侯国之首,齐国可谓是人杰地灵,稷下学宫网罗天下之名士,淄河齐河流域又是良田沃野,自从东夷文化开始,就齐国这块地来说,论科技和人口都是要胜于其他诸侯国的,但就是占据了这么多先天优势,齐国却为何还是无法统一天下呢?

根本原因:封建根基太深

齐国历史悠久,说起来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但实际上坏就坏在它的这个历史悠久上。作为最初的一批诸侯国,齐国的封建势力可谓是深入骨髓,比其他国家最甚。三晋因为分裂了一个大晋国,所以是一个内部很新颖的新生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魏国会率先变法,然后称霸战国早期,如果不是穷兵黩武,魏国兴许还能再多得瑟好几十年;而赵国也能胡服骑射,走向自强。楚国原不属于华夏文化圈,是一个自立的王国,之所以名列诸侯完全是自己硬挤进去的,它虽然也是内部问题很多,但是总的来说不算周文化体系,因此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燕国自身太弱小,如果不是太靠边,估计也是早就被灭了。再者就是秦国了,三晋好歹还有晋国在西周时的根基,但是赳赳老秦完全是春秋时期才有的国家,是一个全新的国家。齐国的封建贵族也就是卿和士大夫(不同于帝制时期的士大夫)势力太大,难以动摇,想想为什么姜氏会被田氏取代。所以任何中央集权制的变法改革都难以实施到底,就像西欧的英格兰王国国王约翰想集权,却被贵族们弄出了一个《大宪章》。因为改革不会彻底,生产力又在发展,社会形势与生产力发生脱节,导致国力不能充分发挥,最终会被打败。

直接原因:五国伐齐

其实齐国到了齐闵王初期,是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人口充沛,兵源充足,粮草丰盛。先是夺了楚国的淮北之地,又把秦国赶回了函谷关,将领土版图阔到了齐国历史的巅峰。然而这个时候齐闵王就有点飘了,先是趁兄弟之国燕国内乱的时候打了一波劫,从此兄弟变仇人。然后赶走了孟尝君,五国伐秦之际背弃盟约,自己独吞了宋国。从此称为诸侯国眼中的众矢之的,于是以乐毅为大元帅的五国联军组成,两路夹击齐国,经过齐闵王的一波胡乱指挥,齐军终于是兵败如山倒,几代齐王励精图治的成果毁于一旦,燕军借势深入齐国腹地,拿下了临淄,将齐国打得就剩下莒县和即墨两座孤城。而楚君也趁火打劫,要回了被齐国攻占的淮北,虽然后来又田单复国,但是齐国元气大伤,已经再也没有机会站起来了。


火器工坊

战国七雄之中,齐国地理优势很好,和秦国有的一拼,齐闵王曾经和秦昭襄王并称东西二帝,但是他不但没有一统天下,却反而差点在把齐国弄亡国了。

商纣王帝辛宠爱妃子妲己,酒池肉林、荒淫无道、残害忠良,以至于众叛亲离,最后被周武王姬发赶下王位。

武王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后来又东征,取得胜利,为周王朝的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天下大势一定,周朝采取分封制,开始将各地分封给王室子弟和开国功臣,各诸侯国就此而起。封神榜里面那个大名鼎鼎的牛人姜子牙(吕尚、姜尚)因为有功,被封在了齐地,也就成了齐国的开国之君。

今天我们要说的故事主角就是出自齐国。齐国本来姓姜,但是后来到了春秋后期被田氏子孙取而代之,齐国从此改姓成了田氏。

齐国传到齐闵王田遂这里的时候已经到了战国时期,虽然还有不少小的诸侯国存在但是总体上已经基本上形成七雄争霸的激烈局面了,这时候的齐国实力已经比较强大了。齐闵王即位初期,还算比较贤明,励精图治,重用堂兄孟尝君田文,齐国实力蒸蒸日上。

孟尝君田文是个厉害的人物,曾经入秦为相,后来又回到齐国为相,但是被齐闵王猜忌,被迫逃往魏国,结果又被魏国国君重用为相。足见此人厉害之处,但是齐闵王却没有把他用好,后来国破身亡也和孟尝君有很大的关系。

有强大实力做后盾,齐闵王就想做番丰功伟绩。继位初期就率领齐、魏、韩三国联军将强势的楚军打败。也曾联合韩国、魏国大败秦国,把秦国打回函谷关。

齐国一跃成为东方的霸主,本来齐国是有机会问鼎天下的,但是这时的齐闵王已经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功高盖世,开始胡作非为,对内把国家搞的乌烟瘴气,对外轻大义重小利,拉仇恨。

齐国本来和燕国关系挺好,但是却趁燕国内讧之际趁火打劫,派兵攻打燕国,还差点把燕国给灭了,后来在别的诸侯国干预的情况下给燕国留了口气,从此好好的朋友成了死敌。

公元前288年,齐闵王又和秦国的秦昭王相约玩起称帝的游戏来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如此桀骜不驯,自以为是,完全把周天子无视了,在周朝礼乐还没彻底崩坏的时候,这在大义上是站不住脚的,已可谓无道。

本来哥俩说的好好的,但是齐国一看不妙,立马又放弃称帝,然后联合赵、魏、韩、燕攻秦。这在互相攻伐的战国时期,也算是常事,齐国这次也算是脑子转的快,要不然被攻击的就是他了,可是拿了一副好牌却打的很臭的齐国在五国伐秦的时候,又动起了歪脑筋,背弃盟约转头灭了自己的邻国宋国。

宋国虽说实力不如别的诸侯国强大,但是作为商朝后裔而存的国家,富得流油。独吞了宋国的齐国,没给周边国家好处,引起了公愤,导致五国同盟土崩瓦解,各诸侯国都认为齐国过河拆桥的行径太过无耻。

这时齐国的死敌燕国看准时机联络了秦、赵、韩,孟尝君田文也鼓动魏加入联军,并授乐毅上将军一职,率领联军攻齐。而此时的楚国名义上虽然和齐国是盟国,未加入联军,但也已把军队驻扎在淮南,等待机会捞一把。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齐国的所作所为终于招到报应了。燕军为报差点灭国之仇,同仇敌忾,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并一口气把齐都临淄都给攻下来了,这时的齐国已经大势已去只有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在那里苟延残喘。真是一报还一报,来得真够快的。

齐闵王被迫逃窜,竟然还执迷不悟。他先逃到卫国,却依然摆足架子觉得自己是天子而非一般的王。卫国国君都把他住的地方都让出来给他住,这已经很够意思了,可他还觉得接待的规格太低。难不成得按照天子的规格再给他造一座宫殿吗?侍候不起,不侍候还不行嘛!结果齐闵王被卫国给撵出来了,然后他跑到鲁国和邹国,人家一看你一来就是摆出天子的架子,接待不起啊,最后齐闵王只好逃到莒城,就是现在山东日照的莒县。

后来,楚将淖齿以救援的名义,趁齐闵王毫无防备的时候抓住了他,抽了筋,扒了皮,在房梁之上吊着,硬生生的把他给痛死了,本来有可能君临天下的齐闵王却落得个如此悲惨的下场!


地图帝

经历了春秋时期的大筛选,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一直到了战国时期,仅仅是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战国初期的时候,战国七雄的实力排名是魏国,楚国,齐国,韩国,赵国,燕国和秦国。

魏国采用的增强国力的方法是采用李悝和吴起两位重臣的变法方略,在魏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农业上兴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对于在农业上和战绩上有所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楚国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充足,不用为温饱担心。所以楚国的子民都是比较争勇好斗,士兵总体来说比较凶悍,在和其他国家的交战中一般可以取得胜利。

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但是相比经济实力,齐国的军事实力就差很多,士兵总体不够剽悍。

韩国是七国里面的弱国,只有在韩昭侯在位执政时期,国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强,当时一段时间也没有侵略者。

秦国是七国里面实力排序最后的一个国家,是因为当时嬴政的祖先只是因为养马养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赏,可是他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大夫。后来因为祖先保护周平王获得了很大的功劳和奖赏,所以才被封为了诸侯。当时初期的秦国地理坏境比较偏僻,实力不高,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战国七雄地理位置谁更有优势?

战国时期经历了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然后在中原这片土地上的战国七雄分别是燕国、齐国、楚国、秦国、赵国、魏国和韩国。齐国的地理位置是在山东省的北部,它的都城是临淄,经济水平是当时最高的。它的势力范围是从河北省的中部然后到泰山,然后西边是经过河南省的东部。

楚国的地域面积是七国之中最大的诸侯国,它涉及了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部分,以及云南省,贵州省和江西省的一小部分,分布范围很广泛。楚国发现最好的时期还包括了在长江中下游一些区域和河南省陕西市的一小部分。

燕国实力是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大体区域是处在河北省的北部区域和在辽宁省的南部方位,它的都城是称作蓟,也就是北京古时候的称呼。所以燕国范围也包含了津京地区。

韩国地理位置是在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区域,同时还包括了山西省的东南部。

赵国地理位置是在河北省的南部和北部地域,另外再加上山西省的部分地区,赵国的都城是邯郸。

魏国地理位置是现今的山西省南部地域,河南省的北部和中部偏东地区。魏国的都城就是如今的开封,在当时都城被叫做大梁。

秦国在当时的军事实力是最为强劲的,后来秦始皇完全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王朝,秦国地理位置主要在关中地区,也就是今天我们的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它的都城是在咸阳。


小雨点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占据了地理优势,国力强大,但齐国只是“称霸一方”,却不能统一天下!主要有几点原因:

第一,缺乏“王天下”的壮志雄心!

齐国是东方大国,地理位置优越,国泰民安,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优势,正是这些优势导致齐国国君的思想就是“称霸一方”足矣!这种安逸的想法就造成了齐国没有远大的志向,因为国家富裕不缺什么,就“偏隅而安”,导致齐国一直就是“踯躅不前”!

反观秦国,一直被压制在函谷关以西,被歧视的对待,而秦国一直就想着走出函谷关!所以每代国君都有明确的想法,特别是“商鞅变法”以后,“坚持法制,代有明君”!国君一直就想着“王天下”,而不是“称霸一方”!这种明确的方向让秦国每代国君都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经过六世就统一六国!



第二,齐国只想“富国”而不想着“强兵”!

身处战国时代,虽然齐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国家国泰民安,但齐国的军队并没有很强的战斗力,在军事上取得的成绩少之又少!

《孙子兵法》创始人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本是齐国人,而在齐国却得不到重用,只好到吴国施展自己的才能!强大的齐桓公时期,面对嚣张跋扈的楚国,居然避而不战!面对小小的鲁国,却一败再败,让人大跌眼镜!有不世名将孙膑,齐威王对魏国打了两个胜仗就满足,却不想着去“开疆辟土”,简直是浪费了孙膑的军事大才!齐国作为赫赫有名的大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相比其他六国而言,简直乏善可陈!




第三,齐国对人才任用非常排外!

号称天下第一的“稷下学宫”也就是一些附庸风雅的文士天天论战的地方,并没有给齐国带来改变国力的人才!并且,齐国任用的人才都是本国人士,导致齐国错过太多的人才!

再看秦国统一能力就是任用人才,而秦国的人才都是其他国家的,像卫国卫鞅,魏国张仪,楚国魏冉,还有范雎,吕不韦,李斯等等都是别国人士,正是这些“外国”人才让秦国更加强盛,最终统一六国!

第四,齐国君主骄傲自大,苟且偷安!

齐国先辈打下牢固殷实的江山,让后代国君都不思进取,都一直啃老本!齐国很富裕,所以齐国人也只想着舒舒服服过日子,不想打仗,没有呀“尚武精神”,并且对其于五国不管不问,漠不关心!反正秦国那么远,他打谁也打不到我,至于其余五国的死活与我无关!正是这样的心态断送了齐人的前程!而后来齐王骄傲自大,在苏秦的怂恿下打这个惹那个,败光人品,把六国都得罪了,合纵本来是为了对抗秦国,最后却让矛头一转对付齐国,酿成“五国联军”攻击齐国的惨剧,差点灭国,国力从此不复昔日盛况!

而秦国“远交近攻”,目标明确,低调务实,在自身足够强大以后,对周边国家“鲸吞蚕食”,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终能够一统天下!


所以,秦国统一六国是必然,而齐国的所作所为真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怪不得别人,只怪齐国没有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和明确战略!注定是失败!





忠肝义胆岳老三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小问题:一是齐国占据地理优势;二是齐国为何没有能够一统天下。

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齐国占据地理优势。

题主的意思可能是想表达齐国背靠海的优势,但齐国除了东部的海不需要防御之外,西、南、北都面临强敌:南边的楚、宋,西边的魏国,北部的赵国,齐国很想吞并燕国,只是其他国家不答应——两次灭燕都因为魏赵等国的干涉而不得不吐出燕国土地。

相比秦国的四周山河的天然屏障,齐国的三面基本都是平原,并没有山脉、河流来阻挡。为此齐国不得不在战国时期修建长城阻拦赵国、魏国的攻势。

在战国七国中,齐国和魏国差不多,都处于四周都面临强敌的境地。齐国在地理上并不占优势。


第二个问题:齐国为什么不能一统天下。

齐国可能比秦国更早显露出一统天下的野心。

在策略上,齐国在北部一心想要灭燕以扩大齐国面积,削弱赵国在北部的威胁;在西部,齐国通过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击败了魏国,接触了西部的隐忧;在南部,齐国曾经想要和越国结盟来牵制楚国,结果越国和齐国双双被楚国击败,楚国更吞并了越国,让齐国在南部无能为力。

因此在战国的早中期,齐国只能用遥远的秦国,通过合纵抗秦的方式调动各国来实现齐国利益的最大化。


垂沙之战,齐秦等国合纵击败楚国,让楚国失去霸主地位。

齐国通过和赵国的交易(齐国支持赵国灭中山,赵国支持齐国灭宋国)拔除了齐国南下和西进的障碍——宋国。

在灭宋后,齐国展示出了一统天下的迹象。《史记 田完世家》如此记载:

“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

在战国时期唯一能够和齐国能够比肩、毫不掩饰自己一统天下野心的只有秦国的秦武王。

在秦国和赵国的强力运转下,以乐毅为的五国合纵伐齐,成功残破齐国,让齐国不再强势,失去了一统的资格。


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并非完全由于秦国的强大,还在于对手所犯的战略错误。战国时期,霸主顺序分别是:魏——齐——楚——齐秦——秦赵——秦。

从来都非常擅长合纵的赵国,在长平之战时,没有发起合纵抗秦,这就是赵国所犯的最大错误。在长平之战后,楚国还能和秦国一拼,但后期楚国由于国君年幼,有无大臣辅助,国内一盘散沙,只能看着秦灭六国。

因此,齐国不是没有一统六国的机会,而是因为赵国背弃了和齐国的约盟,转而发动合纵破齐,让齐国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山东六国都没有秦国独特的天然山河屏障,在面对其他六国合纵攻打时,只能被击败。秦国能够一统,也就在于秦国的地形保障了秦国不被攻破。

最后最让人奇怪的是:燕国和赵国从来都是世仇,赵国存燕可以是认为是为了遏制齐国的壮大,但赵国从来没有灭燕的野心。这真的很奇怪。赵国完全可以和齐国共同瓜分燕国,如此不是更好——毕竟燕国除了和赵齐接境之外,和其他国家并不接境,也无力远征救援。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

历史哨声

若论地理优势,无疑秦国的地理位置是最好的。中国地理西高东低的特点,关中平原的肥沃,函谷关的天险,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齐国也不错,不像魏赵韩的四战之地,靠海,国家富裕。

但地理优势毕竟不是绝对的,函谷关再险也有攻破的时候。

齐国的国力一度强到和秦并称东西二帝,所以近世有人认为齐国也是有机会统一的,还不在少数。不过个人认为齐国有一个先天性的缺陷,导致齐国的机会不大(还是别说的太死,因为毕竟没法重来一次)。

我们先不说齐国的缺陷,先说几个人。

一个是商鞅,商鞅是卫国人,去魏国谋发展,不得志,最后在秦国大展拳脚。

第二个是范睢,原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因被怀疑通齐,差点被魏相魏齐打死,辗转来到秦国。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的策略。

第三个是白起,原来只是一名士兵,被穰侯魏冉提拔,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这三个人,两个不是秦国人,一个发迹于底层。都为秦国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里我们就要引出齐国的缺陷,也是秦国的优势 --人才。

秦国虽然地理位置高,但却是人才的低洼地。各国人才只要有本事,就能在秦国立足。

那齐国为什么不行呢?熙熙攘攘的稷下学宫,可是远近闻名!

为什么又说齐国的这个缺陷是先天的呢?

相信对历史稍微了解的小伙伴们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了吧。

三家分晋的时候,齐国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史称“田氏代齐”。

齐国始祖是大名鼎鼎的姜太公姜子牙,史称姜齐。齐桓公时,陈国内乱,公子完避难齐国,被桓公封为工正,改称田氏。田完的后代在齐国安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驱逐了正卿国氏、高氏,大权独揽,最终取代了姜氏齐国,建立田氏齐国。

所以,战国时代的齐国和春秋时代的齐国是没什么关系的。而通过这种非常手段窃取齐国的田氏,自然吸取教训,国政多任用田氏宗亲,外来客卿在齐国很难立足(不单单是齐国),稷下学宫再热闹,也仅限于学者之间的学术讨论而已!


探微阁主

首先放上战国时期各国地理位置图:

可见齐国的地理优势主要有:1.三面临海,商业贸易发达,交通便利。2.位于山东半岛,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地形多为丘陵较平坦,利于农作物生长,可见自然条件要比后来统一中原的秦国好太多。3.战略地位优势: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猛增,控制范围迅速扩大可与楚国相抗衡,俨然已成战国七雄中最大的威胁。然而齐国与秦国之间隔着赵、魏、韩、楚,从地理位置上是最安全的。


齐国最终灭亡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齐国经济发达且地理位置好,几十年处于和平时期,因此虽然军队数量不少但是实战经验不行导致军队战斗力不行。这与明末军队的状态是一个道理,明朝军队数量虽多,但是战斗力强的只有关宁铁骑等区区几只部队,大部分城内军队实力与皇太极麾下边塞的军队是无法抗衡的。

2.齐国国君软弱无能决策失误,听信了秦国远交近攻的政策,贪图一时的安逸,与秦国交好。史记中秦国当时日夜攻打三晋,燕、楚、五国各自相救,而秦国不救造成了被动局面。

3.秦国用大量金银财宝贿赂后胜,在秦国攻打魏国的时候后胜劝齐王不要与魏国共同抵抗秦国以免引火烧身,软弱的齐王听信了后胜的话,最终魏国被灭亡。

最后附上《六国论》中的一段话我想可以总结此题的答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一度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称霸诸侯,在战国时代,齐国也曾今一度与秦国东西对峙,成为影响力很大的强国,但是齐国最终没能统一天下。

要说齐国的地理优势无非就是背靠大海,北临黄河,相比燕国和赵国北有匈奴,而楚国东有越国,南有南越,韩魏两国地处四战之地,秦国西有义渠来说,似乎齐国的地理位置是最好的。但是齐国只有称霸的条件,但是缺乏统一的条件。

首先,齐国国土面积小,且面临三晋与楚国,无险可守。

战国时代,只要强国肆意扩张,弱国就会自发的合纵抵抗。秦国是如此,东方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例外,谁一家做大了,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戒心,进而合纵讨伐,与秦国不同的是,秦国有崤函之固,可以抵挡中原诸侯,而齐国虽然西有黄河,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挡三晋的讨伐,但是位于华北平原上的齐国地形上无险可守,秦国是不能比的,甚至不如任何一个大国。

其次,齐国的内政相对混乱。齐国自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诸子争位,内政就比较混乱,田氏代齐后,虽有大国之名,但是依旧内政部稳定。

第三,齐国的封建化改革并不彻底,虽然一度称霸,但是终究没有彻底崛起。


与战国时代的其他国家相比,秦有商鞅变法,楚有吴起变法,魏有李悝变法,赵有赵烈侯和武灵王变革,军事改革或者经济改革成效都比较明显,而齐国虽然在齐威王时代,也曾经一度也有一番作为,但是仅仅是不彻底的变革。在邹忌,田忌与孙斌等人辅佐下,齐国虽然在马陵之战后一度取代魏国成为东方的霸主,终究只是昙花一现。

第四,外交策略的失策,引来灭顶之灾。齐国与秦国在战国中期一度一东一西强势崛起,但是齐国并没有秦国的崤函之固,也没有秦国的关中平原与巴蜀的成都平原,实力上相差还是很大的,不过齐国的君王对自己的实力没有清晰的认知,面对着远交近攻的秦国,齐国自以为安全,在伐秦和伐楚的问题上左右摇晃。并且在公元前286年,自以为是的灭掉了宋国,彻底引起了三晋和楚国的反感,引来了五国伐齐,招致灭顶之灾。虽然最终齐国在田单的带领下,收复失地,转危为安,但是由于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总的来说,齐国虽然看似地理位置不错,但是其实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好,加上齐国自身的努力不够,以及外交的失策,造成了齐国虽然一度有称霸之心,也有称霸之势,但是最终走向衰败。战国后期,齐国对于六国的合纵伐秦也不怎么上心,仅仅只试图保住自己的疆土,不过随着秦国的统一战争,齐国最终不战而降,成为最后一个被秦灭亡的大国。


耗尽繁华

战国中的齐国并没有绝对的地理优势,齐国以泰山为屏障,北部与燕国相近,西部与赵、魏争锋,南部又与楚国为邻。齐国与秦国相比,秦国一旦东部战况不利,就可以退回函谷关和武关以内,敌人若想从汉水进军汉中更容易有去无回。所以秦国无论打了多少败仗,被各国合纵多次,都依旧能保留根基。齐国若要争霸,领土就比如跨出泰山之外,大军西出向魏国、韩国进行蚕食。

从地理讨论,齐国与燕国的界限也仅仅只是黄河,问题却又是齐国有大片领土在黄河以北,赵国、魏国又完全可以从黄河南岸进攻齐国,所以齐国怎么样不如秦国耐打。充其量是相对魏、韩、赵的地理位置更好而已。齐国只因为燕国一次合纵进攻,就被打的几乎灭国。

但齐国在战国中期确实很强,实力曾一度与秦国平起平坐,那时的秦国已经进行商鞅变法。齐国所处地理位置,凭借海盐之利,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与商鞅的重农抑商不一样,齐国的经济特色是着重工商业发展。在商鞅变法以前,齐国的实力也确实在秦国之上。

齐国的巅峰和没落都在齐闵王时期,秦昭襄王与齐闵王东西共帝,本已奠定霸主之位。但齐闵王在战略上过于短视,灭掉宋国以后实力大增,却形成齐国威胁论,使得原本针对秦国的合纵舆论转向齐国。正因为齐国富有的较早,在战国中期没有变法的强烈需求,以致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

秦齐争霸之际,齐国亦曾以匡章为主将,联合被秦欺凌多年的韩、魏连年攻秦,一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但也仅此而已,要深入关中之地作战,降服那些秦人,还很难做到。但齐国的扩张战略过于暴露,强势之时直接威逼三晋,妄图控制二周,又南凌楚国,再加上秦国积极配合各国弱齐,齐国顿时成为众敌。

秦国的大度大规模膨胀是楚国所赋予,楚怀王时期与秦国交战连连失利,再到楚顷襄王时期遭到秦国猛攻,被白起攻破首都郢城,尽得楚国的经济重心地带,若非楚国领土够大,那已足称的上灭国了。楚国的失利本就是因为楚怀王弃齐投秦,与虎谋皮被咬所导致。

但秦国的强大真不是世人所理解那样只是依靠虎狼之师,秦国通过武力压迫,再通过柔性的外交去麻痹敌人,通过炫耀武力来获得割地赔款,所获得的利益更加便利。对付各国合纵富有经验,拆散齐、楚联盟一事,就是秦国走向巅峰的妙招之一。相反,齐国本就没有秦国的地理优势,一旦惹怒二个国家就会遭到夹击,除去魏、韩以外,齐国对燕国、赵国、楚国是没有天然屏障的。

在外交方面齐国和楚国一样愚蠢,齐宣王曾因憎恨楚国与自己反目,曾连秦弱楚,最终齐楚相争,秦国得利。齐闵王为人有暴戾之名,无法采纳两言,他执政时期就与群臣多有矛盾,导致众多人才流失。因没有明确的外交目标,与燕国本为宿仇也能够理解,可是老是欺凌三晋同时又得罪楚国就等于完全失去了战略方向。直到燕国率四国联军攻齐,齐闵王才发现原来强大的齐国是那么不堪一击。所谓的盟友楚国在南部为援,实则亦不过为了趁乱行事。

齐国和楚国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都是与秦国谋皮,遭到算计,缺乏更远大的战略观。另一方面,是政治体制没有进行改革,齐国原本拥有稷下宫府这个强大的人才市场,却因齐闵王的执政流失人才,正体现出一个强国是如何膨胀到极限而自取灭亡,尽管秦国后来也走了这个老路,却还有很多年时间。


苏沉船

说齐国的地理位置好的要看从哪方面来分析,如果从经济商业的角度来说,那地理位置肯定是很好的,看看现在的山东经济大省就知道了。齐国在山东半岛三面环海,虽然当时海运不发达,但是临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那时候已经开始了,比如海水煮盐,临近海洋使齐国发展成为当时最富有的国家。大家都知道打仗是需要粮草军饷的,有强大的国家经济来作为后盾肯定是最有优势的,所以战国中前期齐国也发展成为超级大国,在当时可以说是东方一霸。


如果从战略位置上来看齐国的地理位置其实不是很好,三面环海没有地方发展,向北是燕国,齐国确实比燕国强大很多,也差点灭了燕国,但是还是没有占领燕国,向南是楚国,楚国在战国后期以前都是大国,虽然没有战国后期秦赵那么强大,但是楚国带甲百万就知道楚国不是弱国了,齐国想占领楚国一点地盘还可以,真正吞并楚国那是不可能的。向东就是海洋了。向西就是三晋了。战国初期魏国是没有人可以打败的,魏武卒天下无敌。而且齐国西边没有天险可受,三面环海。一旦有人来攻,便可以长驱直入,所以齐国只能向外发展,一旦失败被人打到老家那就完了,乐毅带领五国伐齐,打的齐国只剩下两座城池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这些都是外界条件,不能改变的,我觉得齐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君主的问题,无论是姜氏齐国还是田氏齐国都没有出过比较有眼光的君主。比如春秋霸主小白用管仲,使齐国强大了,但是不重视礼仪法制,到了晏婴的时候又放弃了管仲的这一套。到战国的时候呢,作为东方大国,摇摆不定,在秦国和东方其余五国之间摇摆不定,今天合纵,明天连横,没有一点大国风范,也不确定自己的利益在哪里是什么!其次做为君王没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齐国的君王一直只限于称霸,没有统一的思想。然后就是富国但是不发展军队,不重视强兵。孙武去吴国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就是齐国太自负,当时齐国确实很强大,经济发达。但是太自负,四处树敌。基本上得罪了周边所有的邻国,本来和燕国的关系很好,但是却趁燕国内乱,发兵差点灭了燕国,向南又占领楚国淮北之地,本来相约五国伐秦,自己去偷偷的灭了宋国,导致五国攻齐,虽然没有灭了齐国,但是自此之后齐国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争霸统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