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当年打下了赵国、齐国,张耳轻轻松松就封了赵王,为何韩信让刘邦封个齐王就是大逆不道?

谢应飞


话说武松被发配到孟州牢城之时,十几个“狱友”劝他给差拨送些人情,以免遭受一百杀威棒之苦,武松却说:“若是他好问我讨时,便送些与他;若是硬问我要时,一文也没。我精拳头倒有一双相送!”刘邦有权利就是又有银钱又有“精拳头”,他有吃软不吃硬的资本,只要符合政治需要,诸侯王之位刘邦想给谁就给谁。想当诸侯王的人多了,谁敢要就给谁那不反了天了?

张耳轻松得到赵王之位,而韩信要被封为齐王却让刘邦震怒,其中除了韩信有要君之罪以外,还有三个重要原因:第一、张耳素有威名,且与刘邦是故交,而韩信则起自布衣,全靠刘邦的提携。第二、张耳被封为赵王时刘邦意气风发,正在扩大势力范围,而韩信自封齐王之时刘邦正腹背受敌,需要韩信的支援。第三、张耳和韩信是受刘邦之命平顶赵国和代国,成功之后张耳被封王,韩信虽然一开始也是受命攻打齐国,但他却是在明知齐国已经被说客劝降之后继续出兵,给刘邦带来了更大的损失且赢得不光彩。

张耳在秦朝末年就已经非常有名了,刘邦为布衣之时还曾经亲自前往拜访,甚至在他家住了好几个月(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并且,刘邦是敬重张耳的。秦末起义爆发之后,张耳也迅速加入了起义队伍,并且凭借自己的威名很快就获得了较高的地位,后来还被项羽分封为恒山王(即常山王,十八路诸侯之一)。张耳失势投靠刘邦之后,刘邦对他也很好,后来在井陉之战中因韩信的背水一战击败了赵国,韩信请求刘邦封张耳为赵王以镇抚赵国,刘邦同意了。

而韩信攻齐之时,齐国已经宣布对刘邦投降了,韩信是为了立功而继续出兵,结果给刘邦带来了更大的损失。此时刘邦正急着用兵抵御项羽呢,韩信却乘机要自立为王,这才气得刘邦破口大骂。


国史通论


大王给你,是恩赐,你问大王要,是要挟。

或者就好比,皇帝封赏大臣,他主动封的,不管是王是侯都没问题,但要是权臣逼着皇帝封他王侯,那就是威胁皇权,大逆不道。

这完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刘邦在戎马生涯中,对跟随他的人并不吝啬,黄金美女官爵,他都舍得给,毕竟在那个时代,人家提着脑袋给你卖命,就是为了一个好前程,不舍得就会失去人才的。

项羽就是不舍得封赏,只在小恩小惠上做文章,要么就是只封赏亲近之人,以至于人才凋零,很多人纷纷弃他而去。

韩信要刘邦立他为王,不是刘邦主动要封他的,而是逼着刘邦要的。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刘邦被围困住,危机重重,韩信却趁火打劫,借机要挟刘邦,要封他为假王,这是犯了臣子大忌。

作为君王,最底线或者说逆鳞是什么?就是无上的威权。

这个威权即只有他主动对臣子实施赏罚的权力,不能臣子逼着他实施赏罚。

所以韩信不懂政治,在他看来,这个时机威胁刘邦封他为王,刘邦迫于形势,封也得封,不封也得封,势在必得。

果然,如他所愿,刘邦封他为齐王,韩信心里乐开了花,想不到的是,就此埋下了灾祸的种子。

楚汉相争之时,刘邦要用他,只得忍着,一旦平定项羽,必然拿韩信开刀。

因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君王的权力不容臣子威逼。

韩信一辈子在政治上犹豫不决,几次都在反与不反之间,最后害死了自己。

其实如果他一开始就能像刘邦的臣子一样,诸如曹参,樊哙等人,安心做个臣子,不要做异姓王,韬光养晦,安然活命还是可以的。

刘邦称帝之后,诛杀的都是异姓王,功臣几乎没动一个。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在刘邦心里,韩信和张耳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存在。

说到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说下张耳这个人。

张耳是魏国名仕,重要的是他曾经跟随着信陵君魏无忌混过。

而刘邦的偶像就是魏无忌,虽说,刘邦没有见过他曾经的这个偶像。

但是,眼下的张耳可是跟着魏无忌不少年的。

在魏无忌死后,张耳继承了魏无忌名仕的气度。

在刘邦看来,能跟着信陵君混的人都是人才。

刘邦对张耳也是羡慕不已的,青年时期的刘邦就因为追星做了张耳的门客。

到了后来,大秦统一了天下,

他们这个组织才解散的,国都没有了还留着这个名仕的组织有何用?

刘邦就回到了沛县,然后他才当上了亭长。

到了刘邦反秦做了沛公之后,这时候的张耳一直在逃亡。

张耳和他的铁杆粉丝陈馀,一起来到了陈胜这里要讨一份差事。

陈胜就打发他们到了赵国来了,再赵国发生了让项羽成名的战役巨鹿之战。

当项羽平定天下后,张耳就被封为了赵王。

可是,在巨鹿大战的时候,张耳和他的铁杆粉丝陈馀闹掰了。

陈馀就向田荣借兵来打张耳,

张耳不敌陈馀,逃到了刘邦那里。

刘邦虽然现在贵为汉王,但是他依然很仰慕张耳。

刘邦和张耳结了儿女亲家,他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

并且答应张耳,放心吧,

跟着我干,我会替你把赵国给抢过来的。

当韩信把赵国拿下来的时候,刘邦就还赵国与张耳了。

而至于韩信,他就是一个给刘邦打工的。

在没跟随刘邦之前,他几乎是连饭都吃不上的主。

可以说,那时候的韩信就是社会上最底层的人。

韩信要想讨要官职,只能等着刘邦分封。

他若是想主动开口讨要,这在刘邦看来就是大逆不道的事。


汉史趣闻


听说当年拿破仑登基的时候,因为嫌教皇在那里啰里吧嗦念了一个多小时的经,忒不耐烦,一把抢过主教手中的王冠就罩在了自己的头上,一时间,舆论大哗,成为笑柄。同样,如果我们出于好心,捐助别人5000块作为医疗费用,别人感激一下,大家都心安理得,如果对方说:你那么有钱,给我5000难道会死啊?求捐赠者内心阴影面积有多大?(典型的就是孙俪捐赠事件,您觉得孙俪今后还会自讨没趣么?)

(这是拿破仑加冕油画,画家不敢表现拿破仑墙皇冠的画面,只能够画他给皇后加冕来讽刺,真是欲盖弥彰。)

政治就是一场人生作秀,而且要做的情真意切,尽管内心想要得到某种荣誉或者官位,也得装得愧不敢当,一定要“三让”为上,这样就算是某种完美了,其实这不仅仅是程序的问题,而是这样做可以堵住吃瓜群众的悠悠之口,至于王公大臣,心里明镜似的。

韩信功劳甚大,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攻取赵国,举兵伐齐,势不可挡,本来封个齐王,没有问题,我想刘邦在日后论功行赏的时候,一定会加以考虑,但是自己上书来讨要封号,就和明抢要挟没什么两样了,刘邦的心理阴影一定大于日全食吧,口中一定是吞下了3656只醋泡蟑螂,不得不咽下去。


尽管之后韩信灭掉龙且,差不多干掉了项羽一大半的精锐,项王震恐,拒绝蒯通挑唆,拒绝项王拉拢,垓下之围,消灭项羽,遂定天下,功劳可谓盖天了,本来这个时候刘邦顺理成章封他个齐王,大家都开开心心,然而之前已经封了齐王,再也无法加恩了,总不能够皇帝让你韩信来当当?你说刘邦心里怎么想?难题都落到刘邦的手上,其他功臣心里也忐忑不安呢。让领导心里觉得欠你的,还无法补偿,这是何等愚蠢啊?

正是韩信的无知之举,导致刘邦心里变态了,打定主意认为凡是当年因为形势所迫分封的异姓王都是要瓜分我老刘家的家产的,一定要除去,因此,没几个月,韩信被擒了,王爵被撸掉了,随后,韩王信、九江王布等等都被搞掉了。


军事天才,政治幼稚,就是韩信的无奈结局。也给我们后人奉献了经典做人道理。


诸葛小村姑


张耳是信陵君门客,秦朝臣民为为朝廷通缉,悬赏千金。与刘邦有往来,吃过几顿酒饭。娶了个极有钱的老婆,陪嫁丰厚,足够他四处旅游结交朋友,联络反秦力量。陈胜起事时,立刻报道。好建议不被采用,去赵国发展,怂恿武臣立为赵王,从此在燕赵纵横,成为一方豪杰。

张耳在赵国与陈余一起惨淡经营,发展出了一支引起秦二世不安的军力。就调王离军因三十余万扫荡赵国。大半年围困巨鹿不下。又调章邯引主力支援王离。巨鹿决战激烈日甚。项羽引楚兵击败王离,受降章邯。张耳陈余反目,留下祸根。

张耳入关。被封常山王,陈余封南皮侯。南皮侯不满项羽,迁怒于昔日"刎颈之交"的兄长张耳。陈余借田荣兵打跑常山王,常山王逃归刘邦。陈余占了常山,拥立赵歇,自己做代王兼赵王丞相。

这么一来,常山本就是张耳的。给别人夺了。刘邦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让张耳去。很明显就是监军,熟悉赵国地形。弦外之音就是复国机会给你了,就看你能不能把握。果然,韩信"泜水一战",消灭赵军二十余万,杀死陈余,俘获赵王。于是刘邦立张耳为赵王。在此之前,刘邦之女鲁元公主是张耳之子张敖的媳妇儿。如此看来,就在情理之中了。

韩信要当齐假王,有韩信的理由。但这在刘邦看来就是要挟。不给你的你韩信不能伸手要呀。所以刘邦 认为韩信要得过了头。他不痛骂才不是刘邦。


劉一千五


说张耳轻松就封了赵王本身就是瞎说。

张耳这人本身就是赵国的右丞相。在赵地本身就有很大名声。

当秦将章邯攻赵的时候,张耳和与赵王歇被围困在钜鹿。他向陈馀求救,陈馀给他的说法是“我去了也打不过,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坚决不发兵。

后来张耳拍了张黡、陈泽两员大将,去找陈馀,陈馀才勉强拍了5000个兵过去,结果被全奸,一个都没有剩下。

当时情况赵国紧急,各路救援的诸侯,看秦兵实力大个个畏首畏尾,作壁上观。只有项羽站了出来,杀宋义,将兵渡河,破釜沉舟,钜鹿一战,解了赵国的危难。因为这件事情,张耳、陈馀两个闹起了矛盾。

等到后来项羽成了西楚霸王,分封诸侯的时候,认为张耳非常厉害,分出赵国一部分土地给他,让他做常山王。看下图,他的领地已经占去了赵国一半的地方。

这次封王事件给张耳引来了祸端,他的好兄弟,陈馀认为

“张耳与馀功等也,今张耳王,馀独侯,此项羽不平”于是联合田荣。造项羽的反。

再看下图,田荣把田安,田市,田都都给灭了。于是向西进攻张耳,张耳战败向西投靠刘邦。

这时候刘邦声势也非常之大,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灭掉了三秦,雍王

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马欣。正在发兵攻魏。

陈馀收复赵地,也就是代和常山,推代王赵歇为赵王,自己被封为代王。这时候各路诸侯都在反项羽,其中又以刘邦最强,刘邦想要联合陈馀一起南下攻楚,陈馀因为记恨张耳,就跟刘邦说“必须把张耳的头送过来,他才发兵”。刘邦弄了个假人头送了过去。

彭城一战,刘邦50万大军,被项羽击败,陈馀也发现了张耳没死,于是就开始造刘邦的反。这时候韩信击败了魏豹发兵东进,这时张耳在列。

其意义非常明显了,张耳一人可抵得过数万大军,赵地本身就是张耳的,他在这地方的势力岂容你小看。

这就跟西汉“七国之乱”的时候,周亚夫带兵来到洛阳碰见了巨孟一样,说巨孟一人可抵一个诸侯国!所以赵国平定后,原常山王张耳为赵王,也算是复国。

韩信要个齐王就大逆不道了,他不止要了个齐王

韩信要齐王这个事情,刘邦生气是生气,但是还可以接受。

刘邦当然有生气的理由,当时韩信平了赵之后,就东伐齐。可是这时候齐王田广(田荣的儿子)已经被郦食其游说下来了。韩信却因为争功认为自己几万人打了一年才打下来赵国50座城,而郦食其动动嘴皮子就拿下了齐国70座城,那不行,于是在田广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袭,一战搞定了齐国。郦食其因为他的出兵被田广活活的煮了。

这样拿下来的齐国,然后给刘邦要齐王,是你你生气不生气。

然而事儿还不止这些,韩信当了齐王之后,又在想着办法扩大领地。

汉五年,刘邦追项羽追到了阳夏南,要韩信发兵过来一起会战项羽,而韩信干了什么,假装没这事儿,比陈馀还过分。

这一战刘邦大败,弄的刘邦只能躲起来不敢出头,这时候刘邦已经危在旦夕。张良发现了问题说

“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於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使者至,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

什么意思,就是韩信拥兵自重,要挟刘邦要封地。

你看韩信要个齐王就不光彩,接下来又威胁刘邦要地。要你是刘邦你怎么想!!!

气死爸爸了。

所以最后你看结果,彭越和韩信纷纷被夷三族。


目西


韩信的资历不够,他跟刘邦的交情也不太够。

张耳,他是一个老江湖了。按着史记说法,他年轻的时候,是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死后,他不知道犯了什么事情,不得不脱籍亡户。逃到外黄,因为勾搭上了年轻漂亮的富姐,当了外黄令,开始养起了门客。刘邦年轻的时候,还到张耳家做过客。一呆就是几个月。可见,刘邦跟张耳是老朋友了。关键刘邦是信陵君超级粉丝,张耳这个老朋友对他来说比较重要。他可跟刘邦八很多关于信陵君的事情,他们的话题多。韩信对刘邦来说,就是一个小年轻,可以用办事情,私交嘛,就很一般了。

魏国灭国后,张耳已经是名士,大秦可是花一千悬赏他的人头。陈胜起义,军至的时候,张耳来投奔他。一报大名,陈胜就接待了他。可见,张耳在战国末是很有名的人。不是刘邦因为有故旧知道他,其他人也知道他。毕竟,他老人家知名的通缉犯。反秦过程,他和老基友陈馀一起重构建了赵国。巨鹿之战后,他跟项羽入关。在项羽大封诸侯的时候,就考虑到老张这人资历很早,反秦的名声一直在外,加上老张在战国末养了很多门客,重构赵国的时候,他任赵相也招了不少门客。要知道,巨鹿之战的时候,他儿子张敖那会儿是成都君,也是做壁上观的诸侯,他儿子那会儿手上也有一万多人。对了,项羽这边楚将申阳又是老张的好基友,估计没少替他说话。所以,老张被项羽被封为了常山王。

项羽都封了的人,刘邦没什么道理不封。虽然老张是被陈馀打败,弃国出逃,投奔刘邦的。但是老张也是带着人手来的,比如程黑、赵将夕等都是老张带来的,后来这些人在汉灭赵的时候,也都立了军功。刘邦考虑友情又考虑老张的资历,加上那会儿说不定张敖已经取了刘邦女儿鲁元公主了,就算没取,估计这两两家也定了亲事。所以,刘邦封张耳不亏,毕竟又是亲又是故。

至于韩信嘛,那就不是一个非亲非故的年轻人,仗着军功就想要封王。韩信功劳固然大,但是萧何、张良就比韩信小了嘛?然则,他们都没有开口跟刘邦要封王,韩信这个小年轻开口要封王,这事情说好听点叫浮躁,难听点叫居功自傲。刘邦怎么可能乐意给韩信封王。给了韩信封王对刘邦来说有什么好处?

封张耳,刘邦不亏,一是本来就不太可能不封他,毕竟有亲有故。二是,他百年后,张敖必然是新赵王,刘邦的女儿不就是赵王后,外孙不就是赵国的太子嘛。肥水本来就没流外人。

封韩信,刘邦不是亏不亏的问题,他是从心底里不爽,因素无外乎是韩信跟刘邦谈不上好友情,更多是上下级的关系。韩信的军功大部分都是用刘邦的军队打出来。张良、萧何这两人都没有提,韩信凭什么提?何况,刘邦封王不是看功劳的,其实是看亲故的。卢绾资历不够,名声也不够,为什么他可以当燕王。因为他跟刘邦是真的交情好。


柳氏异闻录


说大逆不道,这是说过太重了。对于韩信的要胁,刘邦心里当然不太舒服,但还不致于认为他大逆不道。

韩信与张耳不同,张耳在项羽分封诸王时,便被封为常山王,也算是一方诸侯。而当时韩信还什么都不是,他的战功虽然比张耳要高,资历远不如张耳,所以迟迟未封王。

在平齐之后,刘邦曾要求韩信迅速率兵西进。当时韩信按兵不动,反倒派人前去向刘邦提出一个要求:“齐人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又与西楚接壤,形势不稳定。请允许我作为假王,镇抚齐国。”假,在古汉语中,就是代理的意思。韩信伸手要权,要全权代理齐王的职责。

当时,刘邦被项羽兵团困在广武,一听韩信讨价还价,心中当然十分不高兴:我被困在这里,日夜盼着你能来救我,没想到这个时候你还想着当王。

这时,坐在身旁的张良与陈平踢了刘邦一脚,在耳边悄悄说道:“现在时局不利,韩信就是想称王,您有办法吗?不如先答应他,把他稳住,不然万一他有二心,那后果不堪设想。”

刘邦反应非常快,听张、陈两人这么一说后,马上口风一转,对韩信派来的人说:“大丈夫平定诸侯,要当就当个真王,当假王干什么呢?”立即宣布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才同意出兵,迫使项羽不得不放弃进攻,并且与刘邦签下和平协约,撤兵东返。

就在项羽东返途中,刘邦悍然撕毁墨迹未干的盟约,全军总动员,追击正在撤退途中的西楚兵团,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刘邦进击西楚兵团到了固陵,紧急命令韩信与彭越两支劲旅速来会合,共同围歼西楚兵团。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韩信与彭越居然都按兵不动,这是为什么呢?在楚汉战争中,韩信与彭越是汉军取得压倒性胜利的关键,特别是韩信,从策划“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平定三秦,而后平魏破赵降燕灭齐,在北线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彭越虽然战果没有韩信显赫,但他不断地袭扰西楚大本营,截断楚军粮道,多次迫使项羽分兵,在关键时刻多次拯救了刘邦的性命。这两员大将,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彭越当初被授予魏相国,可是魏王魏豹却已经死了,魏国的王位出现空缺,彭越认为自己战功卓著,理所当然是魏王人选,可是刘邦一直没吭气,如今刘邦有求于己了,先按兵不动吧,提醒汉王一下,不要忘了封我为王了。韩信呢?他被封为齐王了,可是他还有担心,第一,这个封王是自己提出要求的,不是汉王主动封赐的,得来有些勉强;第二,虽然封了王,但是地盘还没有确定下来。韩信也按兵不动,提示刘邦,看你封我为王是不是真有诚意呢?

缺少了韩信兵团与彭越兵团,刘邦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西楚霸王反戈一击,刘邦被打得大败,只得转攻为守。他恨恨地对张良说:“现在韩信、彭越都不听我的,怎么办?”

张良深谙人性的弱点,他回答道:“西楚快完蛋了,韩信与彭越两人都还没有分到自己的地盘,所以按兵不动。您如果愿意与他们分享天下,那他们立马赶到。”张良这么一说,刘邦明白了,马上依张良的意见,将从睢阳到谷城的地盘划给彭越,立为魏王,将陈邑到海滨的地盘划给齐王韩信。这下子韩信与彭越两人笑逐颜开,心满意足,马上率军投入战场。

韩信与彭越的参战,终结了西楚霸王的历史。

然而,当上齐王后的韩信,在登上人生的巅峰时,下坡之路也隐然可见。功高震主本来就难免引起刘邦的猜忌,而且韩信还曾经两次抗命,这是十分危险的信号。

论打仗,刘邦不如韩信;可是论政治,韩信在刘邦眼中只是个小儿科。后来韩信被清算,从王降为侯,最后被吕后所杀。这个悲剧结果的起点,就是从韩信要胁刘邦封王开始的,从此刘邦就始终提防着他。




君山话史


我觉得以下四点是问题的关键

(1)时机问题:

张耳被封赵王是在刘邦情势大好之时,而且张耳在赵国故地本身具有名望,当初他重建赵国,巨鹿抗秦,对于赵国是有贡献,有影响的。当时,韩信以数万兵马打败赵国二十大军,刚刚得其地,需要有人来稳定局面,而张耳正是最合适的人选。韩信不可能驻守赵国,因为打仗还得靠他。

而韩信要求册封的是刘邦正与项羽进入白热化战争的关键时期。刘邦与项羽大战,屡吃败仗,损失惨重,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已经是在苦苦支撑之中。如果没有韩信、彭越、英布等各地援军,早已是强弩之末。而韩信此时,灭掉了天下第三大的势力—齐国,士气旺盛,兵强马壮。自己处于失败,手下处于成功,对比之下心里当然不平衡了。

而且,此时的韩信在刘邦眼里,已经不是那个登台拜将、初出茅庐的小子,而是成长为名震天下、手握精兵良将的大将军、一方诸侯。信任已经产生了裂痕,尤其是韩信主动册封这一事件,在刘邦的眼里是要挟,加速了韩信在刘邦心中形象的瓦解,为韩信最后的悲剧人生埋下了伏笔。

此时,天下大局掌握在韩信的手里,韩信是那个历史中转折人物。甚至项羽也派使者私下里游说韩信背汉联楚,韩信手下的谋士也在劝说韩信自立山头。可惜,韩信自信的愚忠在刘邦眼里简直是狼子野心,在后来成为了可悲的笑话。个人认为,刘邦必定在韩信军中安插眼线,如此重要之事能不令人震怒?

(2)主观位置:

韩信是主动要求封的,带有威胁之意,刘邦是被动的。因为在给个名分之后,刘邦当时发令给韩信,让其速速带兵前来助阵。结果韩信以齐地未平之由,迟迟未发兵,这其中带有不容讲价的威胁。因为韩信未能如期南下,刘邦再度吃了败仗,心里肯定怀有巨大的芥蒂了。一直到落实齐国封地范围,韩信才主动出兵。

韩信在这个时候,有点飘了,忘记了君臣之道,这也是让刘邦恼怒的地方。就好像,我给你平台、机会、资源、荣誉,你现在反而变本加厉,野心勃勃,我怎么能忍受呢?韩信虽然未曾这么想过,但刘邦一定是这么想的。

张耳是韩信推荐张耳,刘邦答应册封的,这一点刘邦是主动的。毕竟张耳和刘邦都是交过心的朋友,放心得很,还卖了人情。

(3)两者影响:

韩信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是一个比项羽还要危险的人物。一旦羽翼丰满,振臂一呼,自己就会走向灭亡,完全是养虎为患啊,刘邦这个时候是真的怕了。他不怕项羽,而是怕韩信。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成为统帅也不过不到三十岁之龄,就歼灭诸国,平定天下,潜力实在是太可怕。现在功高震主,位极人臣,以后再立大功还有什么能封赏?

张耳是一位儒士,典型的迂腐老好人,连枭雄都称不上。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张耳被封常山王,刘邦被封汉王,两者是平级。后期更是主动投靠自己。张耳能力不足,连自己的封国都守护不了,本身也没有私人部队,威胁太小,自然不在刘邦的眼中。

(4)刘邦与两者的交情:

张耳:刘邦与张耳是老熟人了,可以说有十几年的交情。张耳年少时信陵君的门客,信陵君又是刘邦的偶像,因为信陵君的缘故,刘邦与张耳就这么认识了,而且刘邦还在张耳家住了几个月。所以说,两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相同的。后来封地被陈余攻破,他首先选择投靠了实力孤弱的刘邦,而不是实力最强的项羽,刘邦待之深厚。从此一直坚定地站在刘邦的阵营。

除了张耳和刘邦是老朋友,两者还是亲家,亲上加亲。张耳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张耳的女儿张嫣嫁给了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张耳不仅与刘邦关系好,也与另一大阵营吕后关系好(鲁元公主、汉惠帝是吕后所生)。枕边风还是挺有作用的。

韩信:刘邦和韩信,就像伯乐与千里马。只不过,千里马不是伯乐发现的,而是萧何耗费精力追回来的。千里马在时间和历史的证明下,在伯乐的眼中被不断放大。但到了这么一天,伯乐觉得自己驾驭不了这匹千里马了,并且这匹千里马随时能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所以只能提前痛下杀手,以绝后患。

韩信本身是项羽麾下的小官,因不受重用而向刘邦投诚,在刘邦这里不受重用又逃跑,差点损失了一个左膀右臂(萧何),其实刘邦打心眼里是看不起这类人的,不够忠诚。韩信也是半路加入刘邦的队伍里,并不是刘邦队伍里的核心人物,更别说是心腹了。刘邦和韩信只能是主公与下属的君臣关系,并不能上升到另一个更亲密的关系。说到底不过是相互利用,刘邦给韩信平台、机会、荣誉、权力,韩信只要给他打江山,各取所需。而且,刘邦故友郦食其也是韩信间接害死的。本来,郦食其作为刘邦的使者说服了齐王归汉,结果韩信不经请示,直接灭了齐国,导致了郦食其被活活烹死。手下不听话了,长此以往还得了?

韩信的性格缺陷让刘邦很讨厌。比如刘邦和韩信在讨论领兵问题。刘邦本来是想让手下夸一下自己,毕竟自己也是领兵打进了咸阳,连秦朝皇帝都向我投降。结果,韩信丝毫不留情,丝毫不顾及刘邦的脸面。直言:您最多撑死能带10万,多了就不行了。而我呢,当然是多多益善了。贬低主公,夸耀自己,让哪个皇帝心里都不舒坦。

刘邦对于韩信,从未真正地信任过,三次出其不意地夺了韩信的兵权。第一次是楚汉战争中期,刘邦自己统帅的大军被项羽全歼,自己偷跑到韩信的大营里,趁着韩信还未起床,将韩信苦心经营的精兵强将夺走,结果后来还是被打没了。第二次楚汉战争的尾声,韩信刚刚统领大军,歼灭楚国有生力量,逼迫项羽乌江自刎。结果刚出,刘邦就迅速跑到韩信的军营里,再次把他的兵权夺了,还把韩信由齐王改封楚王。第三次是建立汉朝之后,对韩信不放心,以云梦泽之由,诓骗韩信,彻底夺了韩信所有的兵权。并把韩信降为淮阴侯,囚禁在京城,最后被老婆在未央宫里除掉,夷灭三族。

可以说,刘邦是典型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他要的是一个会打仗,无野心的忠狗,但在他眼里,韩信还是偏离了自己设计的轨道。


慵懒国王


这事表面看没问题,内情却很微妙,不是军功大小的问题。

首先,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张耳的赵王是韩信推荐的,而齐王是韩信自己伸手要的。性质不同,刘邦的敏感度也不一样;

其次,韩信要封会让刘邦怀疑之前推荐张耳的动机,是为自己打伏笔,心里难免不舒服;

再次,韩信要封的时间节点很糟糕,在刘邦被困荥阳焦头烂额时提要求,于刘邦来说无异于趁火打劫。

此外还有三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一、亲疏有别。刘邦跟张耳早就熟,年轻时还跟人家混过,又是吃又是住的,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刘邦重用韩信只因萧何推荐,是走投无路时的押宝,拿他当枪使。

二、地位不等。张耳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信陵君的门客,辅佐过陈胜、拥立过武臣和赵王歇,后来又被项羽封为常山王,跟刘邦同级别——只是后来被陈馀打跑了才投奔刘邦,再立为王说得过去。韩信只是一个下级军官,还是从项羽那跑过来的,让他当大将军、左丞相都是破例,再提要求就觉得过分。

三、归因存异。张耳长期经营赵地有一定威望——项羽封他为常山王就是因为好多人替他说话,当赵王确实利于稳定,“镇抚其国”的推荐理由站得住脚。而韩信无视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的事实武力伐齐,再以同样理由要封,则有另立山头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