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五年,唐朝和東突厥的大戰到底是什麼樣的情形?

zh周晶

隋末天下大亂,

北方的東突厥(突厥分東、西兩系)乘機崛起。始畢可汗在大漠南北颳起一陣旋風,拓地萬里,控弦百萬。中原混戰的各路軍閥,或多或少都主動拉攏突厥,甚至投靠突厥。

公元617年,李淵於太原起兵,他跟許多軍閥一樣,選擇了與突厥結盟。一年後,李淵在長安登基,建國號為“唐”。大唐政權很快在群雄爭霸中脫穎而出,與突厥的矛盾日益加深,開始從盟友轉變為敵人,兵戎相見。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突厥國內鬧起饑荒。當時李淵欲騰出手解決最強大的對手劉黑闥,遂主動給頡利可汗送去大量的金銀財寶,請求議和。頡利可汗正被饑荒搞得有點狼狽,也樂得順水推舟,兩國許諾通婚修好。李淵利用與突厥短暫和平的有利局面,對手劉黑闥發起總攻。三月二十六日,李世民大破劉黑闥,劉黑闥兩萬精兵損失殆盡,只帶了二百餘人逃出來,投奔突厥。

頡利可汗如夢初醒,撕破與大唐的和平條約,發兵數萬人,連同流亡的劉黑闥,進攻大唐帝國北部的新城。新城守將李大恩緊急向朝廷求援。李淵急令右驍衛大將軍李高遷馳援。但是李高遷還是晚了一步,李大恩已經陷入絕境之中,城內的糧食已全部吃光,無奈之下,只得突圍。突圍途中,李大恩遭到突厥騎兵攔截,戰死沙場,此役唐軍損失數千人。

八月,突厥對大唐發動一次更為猛烈的進攻,動用了數十萬軍隊。突厥兵分兩路,一路由頡利可汗親自統率十五萬騎兵,入雁門,寇幷州;另一路則侵掠原州;以此推算,突厥出動的兵力應該在二十萬人至三十萬人之間。

李淵緊急佈署防禦:太子李建成出豳州道,秦王李世民出秦州道,分別抗擊兩路突厥大軍。另調遣雲州總管郭子和赴雲中,掩擊頡利可汗大軍;左武衛將軍段德操則奔夏州,以斷突厥人的退路。

從這個軍事佈署看,是一種積極的防禦。不過,李淵仍然寄希望於和談,他召集朝內文武百官詢問道:“與突厥開戰或和談,哪個更有利呢?”

中書令封德彝則認為:“突厥人自恃人多馬壯,對中國頗為輕視,如果不交戰就與之和談,那就是示弱於敵,日後必將還要捲土重來的。臣認為應當要奮勇還擊,先打幾個勝仗再來講和,這樣可展示我大唐的恩威。”

李淵採納了封德彝的意見。

八月二十日,突厥大軍抵達汾水東岸,幷州大總管李神符率部迎戰,在遭遇戰中擊退敵師。另一戰場,汾州刺史蕭顗率守軍迎戰,大破突厥的先頭部隊,斬首五千餘級。兩戰失利,頡利可汗暴跳如雷,嚴令突厥軍隊加強攻勢。八月二十九日,突厥大軍入寇廉州,繼而攻陷大震關。此時突厥數十萬騎兵,多分佈於介休(山西介休)與晉州(山西臨汾)一帶,綿延數百里。

這時,李淵派遣的使者鄭元璹抵達突厥兵營,見到頡利可汗時,劈頭便指責頡利可汗悍然撕毀兩國剛剛簽訂的和平條約。鄭元璹是大唐著名外交家,曾四度出使突厥,一度被扣押為人質,雖有九死一生的經歷,為了國家,他仍義無反顧地再闖龍潭虎穴。

面對鄭元璹的指責,口才一向不佳的頡利可汗無言以對。口若懸河的鄭元璹乘機提出:“唐與突厥,風俗不同,突厥即使得到唐的土地,也不能長久居住。現在突厥搶掠所得之物,都落入前方將士之手,您身為可汗,卻沒有撈到多少好處。不如與唐室重新修好,可汗您不必有跋涉之勞,而唐室的貢奉又可以入可汗的府庫,豈不是一舉兩得麼?”

此時李建成、李世民兩支生力軍正急赴前線,頡利可汗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心裡盤算一下,不如提受議和,也能撈點實在的好處。於是頡利可汗答應鄭元璹,願與唐王朝重新修好。

大唐帝國化解了一場軍事危機。不過,頡利可汗顯然不願意放棄憑陵中原的夢想,他換了一種

對抗的策略,將重點轉向支持其扶植的梁師都、苑君璋、高開道等軍閥身上,企圖採取“以漢制漢”的方法,作為牽制、打擊大唐政權的重要軍事力量。

武德五年(622年)年末,在頡利的授意下,梁師都率軍數萬人進圍靈州。值得注意的是,頡利仍然派出一支突厥騎兵參加這次戰鬥,可見他仍然突破了盟約的約束。不過,即便有突厥人的支持,梁師都仍然不是唐軍的對手。靈州總管李道宗率部出戰,大破梁師都部。頡利可汗派出突厥將軍鬱射率部入五原,協助梁師都。李道宗率部攻擊,把鬱射的突厥兵團趕出五原,拓地一千餘里。

這一年(武德五年)在唐與突厥的關係史上,是比較關鍵的一年。由於當時大唐帝國尚未完成一統中國,故而李淵儘量避免與突厥發生大規模的衝突,甚至不惜犧牲一部分利益,以羈縻頡利可汗,應該說這個策略是很有效。到了武德七年,李靖剷除宋帝輔公祏,平定江南,大唐完成統一全國的偉業。隨著軍閥割據的結束,歷史的重頭戲便從群雄爭霸轉為唐與突厥的全面交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