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超13萬村組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有的農民分紅上萬

農業農村部今日就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進展情況舉行發佈會,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中央農辦副主任韓俊,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主任潘顯政,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到會並就相關問題回答了媒體提問。

農業農村部:超13萬村組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有的農民分紅上萬

韓俊在發佈會上表示,近年來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主要聚焦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和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兩大重點任務。目前,全國已有超過13萬個村組完成改革,確認集體成員超過1億人。總的看,改革進展平穩,成效顯著。

兩個老人一年分紅六七萬

其中,“清產核資摸清家底”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第一場硬仗,今年中央和地方財政為支持這項工作累計安排了12.4億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到2019年,全國將基本完成清產核資工作;“量化資產搞股份合作”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頭戲,這項工作從2015年就開始在29個縣搞試點,去年又選擇了100個縣擴大試點。今年中央試點單位繼續擴大,共涉及1000個縣左右,約佔全國總數的1/3;同時,全國已有18個省份自主確定了266個省級試點縣。

韓俊透露,2016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賬面資產總額3.1萬億元,村均555.4萬元,一些大城市的城郊村賬面資產可能是2千萬,要評估土地的話可能就是兩個億,甚至數億。這麼龐大的資產是億萬農民長期辛勤勞動、不斷積累的寶貴財富

,把家底搞清楚,在這個基礎上把集體資產折股量化、確權到戶,有利於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韓俊表示,確權後,有些縣級市農民的每年人均分紅能達到上萬元,“我去過一個村,兩個老人一年分紅六七萬,年底給孫輩發紅包都是幾千幾千的發,子女都爭著養。”

韓俊同時表示,全面開展清產核資,有利於從制度上來遏制“小官鉅貪”和“微腐敗”,有利於讓農村的集體資產真正在陽光下運行。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能破產、倒閉

目前,全國農村集體資產分佈在50多萬個村和490多萬個村民小組。農業農村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介紹,現在共有23.8萬個村、75.9萬個村民小組建立了集體經濟組織,佔總村數的40.7%,村民小組佔比超過15%。與此同時,已有超過13萬個村組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將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建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

2017年以來,縣級農業農村管理部門負責向本轄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放登記證書,並賦統一社會信用代碼,集體經濟組織可以憑登記證到相關部門辦理公章刻制和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

目前,根據《憲法》《物權法》等法律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代表成員集體行使農村集體資產所有權,承擔農村集體資產經營管理事務。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一類特殊的經濟組織,它不同於公司企業,也不同於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公司企業的股權可以隨時轉讓,可以集中到少數人手裡,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權只能在內部流轉,集體資產也不能由少數人控制;公司企業可以倒閉,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不能破產,也不能倒閉。

韓俊表示,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要求,要“抓緊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相關法律”。2018年中央1號文件要求,要“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到需要立法的有三項任務,第一項是糧食安全保障立法,第二項是抓緊啟動制定鄉村振興法的有關工作,第三項就是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去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民法總則》已經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列為特別法人,這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立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村集體資產總額是3.1萬億元(不包括土地等資源性資產)。在統計的55.9萬個村中,經營收益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4萬個,佔總數的1/4。集體沒有經營收益或者經營收益在5萬以下的村有41.8萬個,佔總數的74.9%。東部地區村均集體資產總額1027.6萬元,中部地區村均271.4萬元,西部地區村均175萬元。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四條路徑

韓俊稱,“集體手裡一把米都沒有,村裡很多事兒都辦不了”。鄉村振興要發揮農民、集體、社會、政府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政府不可能把村裡的事兒全包了,如果村裡有點實力、有點錢,這些事都可以辦。所以說,壯大集體經濟是中央一貫的要求。現在74.9%的村每年集體經營收益在5萬以下或者沒有收益,這個佔比很高。

韓俊表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可以有多種路徑,每個村的路徑可能都不一樣。這些路徑可以歸納為四種:

1、利用限制土地資源發展現代農業

利用沒有承包到戶的集體“四荒”地、果園、養殖水面等資源,集中開發或者通過公開招標等方式發展現代農業項目,這是目前很多村集體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

2、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

利用人文的、歷史的良好生態資源優勢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多數情況下是跟社會資本合作的,這方面也有很多很好的典型。

3、發展租賃物業

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利用閒置的各類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以自主開發、合資合作等方式來發展租賃物業。很多地方叫做“瓦片經濟”,主要出租不動產。目前,大多數村集體的主要收入是來自租賃物業,即便是浙江、江蘇蘇州等集體經濟非常發達的地區也是如此。

4、股權投資模式

整合利用集體積累的資金,政府的幫扶資金等,通過入股或者參股一些企業、村與村的合作、村企聯建共建等多種形式來增加集體經濟收入,在脫貧攻堅中這種形式是比較多的。

張紅宇最後強調,清產核資的最終目的是管好用好集體資產,構建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在清產核資過程中,要同步加強集體資產管理,不能造成集體資產邊清邊流、邊查邊失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