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信貸以後,我懂了三件事情

以前,在我做證券投資的時候,每天眼裡看的,嘴裡說的全是一級市場、二級市場、分級基金、FISP之類的名詞,現在,我轉行做了信貸相關工作以後,每天關注的重點全變了,現在滿嘴說的都是黑戶、白戶、逾期、空放。講真,一下子感覺就降了好多個逼格!

以前,覺得投資是最高大上的事情,動輒就是幾千萬起步的大項目,當年做一個客戶就價值好幾個億,一個項目甚至幾百億。現在,總是拼盡全力去追逐幾千塊錢的小額貸款,找客戶談,找信貸員談,沒法說下去了,low到極致。

可是,時間過去越久,我反倒越明白一些事情。工作只會是工作,跟你手上流過的錢真的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而且在做信貸以後,我更懂得“食人家煙火”了,因為有更多貼近生活的機會了。

做信貸以後,我懂了三件事情

首先是知道了民間原來是這樣缺少資金關照。

在做投資的時候,見過動輒上億的資金投入到貨幣基金,大量資金閒置。去年上半年,我在看wind數據的時候,注意到餘額寶規模才八千億左右,現在已經是一萬五千多億元,這麼多資金全趴在賬上睡大覺。一邊是很多人無法借到錢,另一邊是這麼嚴重的資金浪費,想想問題有多嚴 重吧。

因為做信貸這一行,每天都能接觸一些高 利貸,有的貸款中介給我發廣告,一週能返現20%!這個數字是他們準備返給介紹人的酬勞,實際利息是高於這個的。這是什麼概念?!銀行年利息也才四五個點,人家一週的利息就能頂銀行5年!

中介憑啥能給20%的利息作為“好處費”?要不是有這麼強烈的市場需求,會有這種事?普通人去銀行借點錢就知道借款是一件多麻煩的事情,尤其是短期小額借款,小微企業貸款特別不方便,要不然為什麼滿街都是小貸公司?

做信貸以後,我懂了三件事情

借款難 還會引發底線問題。比如有做“砍頭息”的,可能貸款機構放款幾千塊錢,借款人卻需要打幾萬塊錢的借條,還錢就按借條走!

甚至東北某地還有做老年貸的,放款對象是退休前後的人群,我嘗試著問過他們,如果人家不還怎麼辦?對方撂下一句,“我只管放,別的我不管”。聽這話,我就想問一句,這錢賺 得心不痛嗎?

然而,講真還不能全怨貸款機構太壞,所謂“沒有消費就沒有傷害”嘛。有的人為了那點可憐的自尊,怕自己穿的不夠光鮮,用的手機不夠高檔被別人看不起,就憑這種爛理由就四處借錢。據說iPhoneX上市,招行信用卡兩小時交易額20億。普通上班的,沒錢全款嘛,刷卡啊。

做信貸以後,我懂了三件事情

刷信用卡的已經算很剋制了,有的更過分的,直接高利貸,要說借款人都不知道嗎?怎麼可能!有的借款的student都已經麻木了,早已習慣被催收,反正身邊的人都知道自己欠錢了。有一些人現在只關心能不能貸款,包括利率,金額等都不關心,人家只是為了擼錢,有錢就開心。嘗試過去引導,怎麼會聽勸呢,就跟上 癮一樣,戒不掉了。

所以嘛,很多時候就會暗示自己一句話,“我不是上帝,拯救孩子那是上帝的事情”,畢竟,不自救誰能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