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1

北京樓市開始回溫了!

剛剛消息,據某研究中心、某市場研究院等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5月,北京二手住宅網籤18096套,環比上漲32.3%,同比上漲67.5%,創下14個月以來的新高。

另外,二手房價格方面北京也止跌回升,但幅度並不大。

沉默了一年多,北京樓市終於迎來了大爆發。不過,客觀來說,北京樓市成交量的回暖,與杭州、成都、西安搖號造成的搶房熱不同,屬於市場正常反應。

北京二手房回暖,一方面是部分區域的學區政策調整所致。特別是東、西城,針對學區房入學資格的投資,使得部分家庭出現了家庭內房源過戶。

另一方面,是北京房價已經跌到了購房者的心理預期,剛需客開始大量入市所致。調控一年多來,北京二手房整體價格調整非常明顯,對於部分購房者來說,當下北京的房價已經跌到心理價位。

本號之前多次統計過全國熱點城市房價變化情況,發現北京是為數不多的,房價被控制住且進入微跌模式的城市(

除了北京,還有環京的廊坊、天津)。

根據中原地產數據顯示,北京二手房價格調整非常明顯,從2017年4月至今,累計跌幅超過15%,部分區域房價跌幅接近20%。

今年3月份,本號推文《大戲上演!中國最牛城市13個城區房價集體大跳水!》中已經披露,北京的海淀、石景山、通州、西城、東城等13個區房價均出現了大跌。

其中石景山領跌全市,跌幅接近20%,通州、西城、東城、豐臺、大興跌幅均在15%以上。朝陽、房山、順義、昌平、海淀、門頭溝跌幅皆在10%以上。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作為首都的房子,在調控背景下能跌到這個份上基本符合大眾的心理預期,甚至超出大多數人的心理底線。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房價其實真能控制住,北京和環京就是最好的例子,只要力度夠強,方法夠好。

在本輪調控中,北京是全國調控力度最強的地方,其次是環京(主要是離得近,受北京威懾影響最大)。作為國家首都,下面的兄弟都在看著,所以北京必須作出表率。

有統計數據顯示,自去年到現在,北京出臺的關於樓市政策達30多條,力度之強,密度之大,無以復加。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在強調控背景下,北京、廊坊和天津的房價以不同程度開始下行。下最厲害的當屬廊坊,房價和成交量雙雙被腰斬。

作為北京房價溫度計,廊坊無論漲跌都是先北京而行,且幅度要比北京大得多。

廊坊房價最近一年走勢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天津房價最近一年走勢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北京與環京區域房價被控制住這一事實,似乎給了盼望房價下跌的吃瓜群眾一線希望,但再看另一個數據,這個希望估計會轉瞬即滅。

根據天津地稅局和廊坊市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天津與廊坊兩市的財政收入雙雙下跌,北京財政收入穩定上漲:

天津市一般公共財政收入579億元,完成年初預算25.8%,超預算序時進度0..8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下降17.2%。其中:地方稅收收入427億元,下降5.9%;非稅收入152億元,下降38.2%。

廊坊市全部財政收入完成210.0億元,同比下降5.6%,比2017年降低18.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降低34.3個百分點。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1.0億元,同比增長5.1%。

北京市2018年一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完成1575億元,同比增長5.1%。

這個信號說明了什麼?它告訴我們,在房價下跌、樓市成交量下跌的背景下,天津與廊坊的財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要知道,在上一輪樓市牛市期間,2016年廊坊的財政收入增速位居河北省第一位。

北京財政收入之所以能逆向增長,是因為北京的經濟機構多元,和上海、深圳一樣,早就擺脫了土地財政的依賴。

而像廊坊,甚至天津這樣的高級別城市,財政收入依然隨樓市波動而波動。

這就意味著,考慮到財政收入,理論上一個城市尤其是熱點城市根本不會容許房價下跌,即使下跌也不容許太久。

天津、廊坊房價已經下跌,且有一段時間了,後續調控政策會不會鬆動不好說,但我們知道的是,上個月,天津已經公佈了“海河英才計劃”,加入搶人大戰陣營,並以一天30萬的落戶速度刷新了落戶紀錄。

和武漢、長沙、成都等城市一樣,完美地變相放鬆了限購,接下來,房價也該漲了吧。

高考成績再好,房價面前依然蒼白無力!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每過“六一”,胃就開始不聽使喚地痙攣。

並不是因為感受到過節的小朋友們的歡樂氣氛後感慨歲月如斯,而是想到即將有千萬考生奔赴戰場,不由得開始緊張

似乎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事後都會不定期地做一個噩夢。

夢到在考場中,拼命地深呼吸以鎮定超標的腎上腺素,拼命地調動所有腦細胞與時間對抗衝刺,拼命地滑動筆尖把十幾年寒窗所學奉於紙上。十多年前的感受,歷歷在心。

因為那時所有人都明白高考不只是高考,更是命運的轉折和親人甚至家族的希望。對於普通人家來講,真所謂“一考定終生”,成了便是「光宗耀祖」。

所以對於“高考”這個詞我一直是很敬重的。尤其是在聽前輩講1977年剛恢復高考那會兒,幾百萬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含著眼淚踏進考場時。其場面盛景也不比78年的改革開放吧。

所以接下來筆者會從高考的發展歷程出發,帶大家從各個角度剖析高考對於我們這個社會的影響。並明白,它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是什麼?在現實衝擊下,未來又該如何理解它的含義?

1

高考史

提到高考歷史,就不得不說它的前身,科舉。

科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以被稱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始於大業元年,終於晚清,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

在這1300多年裡,科舉下的中國共誕生了700多位狀元,近11萬名進士和數百萬舉人。讀書人就此和考試結下不解之緣。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其實古人發明科舉考試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給朝代的「社會流動」打開了一條通道,避免了階層固化。它是中國各朝各代維護統治穩定的有力工具。

科舉制度下的考試非常之難。難到什麼程度呢?以明代為例,科舉各地的鄉試錄取率平均在2.2%~6%之間浮動。很多人考到60歲還是第一級別的童生。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而2017年高考錄取率是在50%左右,擴招後的高考總錄取率更是達到了90%,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一個學生一天課都不用上,光高考那天把卷子中所有選擇題都選“C”就可以上大學,這就是教育產業化、商業化的結果。

1905年,清廷出於發展新教育、培養實用人才的需要,廢除了科舉制度,轉而引進西方的學校考試製度。

1936年,民國時期,全國已經發展到100多所大學。不得不說,只有民國期間的教育才能稱為中國歷史的巔峰,民國間的大學才能被稱之為國之重器。最有名的莫過於西南聯合大學,當時在世界赫赫有名,創造了中國教育史的奇蹟。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華羅庚、朱自清、楊振寧、鄧稼先、沈從文、梁思成、林徽因、聞一多、朱光潛等等數不盡的當代大師均出於此。那時候自由的理念和對學術的追求共同創造了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

師生間、朋友間、情侶甚至情敵之間,無論忠誠或者背叛,都有自己的支點和底線,有一種責任和禮節。對此,言之不盡。

1966年,文革爆發。在那個"懷疑一切,打倒一切"的狂熱年代裡,高考制度被全部廢除。這就是中國高考失去的10年,可能現在90、00後都不知道中國有10年是不用高考的。文革期間“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相結合的辦法”,招收工農兵學員,社會階級因此被割裂,老百姓失去了向上的可能性。

直到十年文革結束後,高考才迎來轉折點。

1977年7月,鄧小平正式復出後主管科技、教育工作。8月4日,他親自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期間,高校代表就文革時期“大學推薦制”造成的惡果進行了陳述。這引起與會人員的共鳴響應。會議當場決定,當年恢復高考。但當時教育部的主管官員提出時間太急,恐怕來不及準備。鄧小平說道:“如果來不及就換人做”。

10月21日,中國各大媒體發佈了一條令無數青年振奮的消息——恢復高考。因為之前10年的積壓,據說全國1160萬人報考,570多萬考生走進考場。數量巨大的考生使當時的考試組織、經費等都出現問題。尤其缺乏印考卷的紙張。於是經中央特批,每個考生只收取0.5元的考試費用,其餘部分由國家承擔;同時調用原本印刷《毛澤東選集》第五卷的紙張印刷考卷。

剛剛,北京傳來大消息!

因為時間原因,那一年的高考被安排在冬天舉行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惟一一次在冬天舉行的考試。最終27.3萬人被錄取。77級學生78年春天入學,78級學生秋天入學。這可能是中國教育史上唯一一次奇觀。從組織推薦到考試選拔,電光火石的瞬間,幾代人的人生軌跡從此改變。

其實民國廢了科舉,我們也曾廢了“高考”達十年之久,但時至今日,我們才發現,四十年來,高考已然成為中國當下社會最公平的一種人才遴選制度。

在這種制度下,所有人都會相信「知識是可以改變命運的」。至少在形式上給年輕人在步入社會之前展示了最後一次“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機會。

然而,世事變遷,高考這個詞的意義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變得模糊。大學生的泛濫、教育的產業化、社會階層的固化、金錢對於學識的衝擊,讓這個原本是「階層變遷」的夢想變得不堪一擊。

2

高考已難改變命運

其實大部分人對於高考的理解都很簡單。就是盡所有努力讓孩子從小接受最好的教育,之後通過它進入名牌大學,找一份好的工作,然後幸福地生活。

然而目前來看,這份最初最簡單的幸福感也很難實現了,特別是日漸高企的房價,把希望變成了奢望。

大概從去年開始,網絡就開始爆料一些消息,稱清華畢業生因買不起學區房被迫離開北京;父母傾家蕩產買學區房就是為了孩子上清華北大,但即便上了清華北大仍買不起學區房,那買學區房有什麼用?

曾經那個家鄉親戚朋友爭相讓孩子學習的榜樣,曾經那個高中裡無數女生仰慕的學霸男神,曾經那個因為學習讓父母無比驕傲的男孩兒,如今正在北京東三環國貿的地鐵站裡,拼命趕最後一班地鐵,好省下25元打車錢,在晚上12點前回到自己的合租房。

這些都是真的嗎?是真的。

於是所有人都在質疑,現在連清華畢業的高材生都買不起房了,那唸書還有什麼用?

同樣在一個單位,同樣在一起走路,同樣在一起吃飯,同樣在一起玩耍,2008、2009年前進入北京並買了房,和2011、2012年後進入北京的青年人,身價相差幾百萬;靠每月幾千元哪怕上萬元的收入,後者要多奮鬥幾十年,命運就此不同。更不用說2015、2016年才畢業並留在北京的青年人了。

這時候,「知識改變命運」變成了「買房改變命運」。

慢慢的所有人都在用「是否在北京有套房」作為衡量一個年輕人是否成功的標準,用「是否能買得起房」去衡量一個人讀書有沒有用。

丈母孃寧願把女兒嫁給一個低文憑的有房土著,也不會對高學歷沒房的年輕人高看幾眼,現實赤裸裸把年輕人逼上了絕境。

3

被高房價虐殺的夢想

記得參加過1977年高考的學者前輩對我說過一句話:“現在,我已經很難從年輕人身上看到對夢想的堅持和對創新的追求了,還記得在我們那個時代,真的是在想為祖國的富強爭做科學家,為四個現代化多作貢獻!為自己的最高理想貢獻自己的青春。”

到現在還能清楚地記得前輩眼神中的那份堅定。

但如果你現在在大街上揪住一個90後,問他,你願意為國家做貢獻嗎?他會回你一個不解的眼神,「我連房都買不起,還去做貢獻」?

如果你揪住一個00後小姑娘,問她,你願意做個科研工作者嗎?她會回你,「瘋了吧,做什麼科研,我想做網紅,多賺錢啊」。

別笑,這兩個是我曾經做社會調研的真實案例。

只能說現在純粹做學問的學者,他們承擔的風險太大了,做學問就意味著放棄了最基本、最正常的需求。微薄的收入實在無法撐起婚姻,撐起家庭和未來。

他們只能一方面靠讀書期間的積累和還算靈活的腦子,做幾篇文章、評一評職稱;另一方面,用更大更大的精力,去“幹外面的事”,去所謂“掙錢”。

一個原本認認真真讀過頂尖大學、立志治學的青年人,從骨子裡是抹不開去“談價錢”的;但這個時代,連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比如棲身之所都要靠30年去奮鬥才能獲得的時代,他們不好好做學問了,他們變得奸滑功利了,你也別怪他們,你讓他們怎麼辦?他們只能這樣。

所以說這個時代,中國不出大師、大學者,幾乎所有人都在詬病中國應試教育。現在看,先別說得那麼宏大、那麼高尚、那麼遙遠,單單一個房子,就足以殺死一個有志向做大學問的學霸,讓他在起點上就不能開始。

4

高考夢在哪裡?

當在大學給學生講這個話題時,很多學生在這裡就變得迷茫了,那麼高考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到底該不該學?

我總會對他們說:“如果名牌大學對人一生的意義僅是一套房的話,那麼高考是沒有意義的。”

其實人生中有兩場最重要的競賽,一場發生在你即將出生的時候,一場就發生在高考。前者讓你有幸來到這個世界,後者給你機會去看到更大的世界。

高考的真正意義在於連接一個更大的世界。

如果沒有高考,你不可能遇到這麼多優秀的人,不可能和一個更高級的城市連接起來,不可能得到這麼多珍貴的體驗,甚至不可能擁有一個成為城市協作者的機會。

這個世界的規則本來就是不公平的。高考成為了普通人打破不公平最好的方式。

但即使未來要面對再多的不公平,也要保持篤定的心態。

一線城市的房子買不起,二線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高考給你帶來的價值絕對不是那副水泥殼。因為你還有需要努力的事業,需要經營的感情和需要照顧的親人,他們才是你最珍貴的財富。

最後,希望所有人在揹負著越來越沉重的人生往前走時,依然不會失去感受幸福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