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A股納入MSCI不要抱太多期望

對A股納入MSCI不要抱太多期望

我發現中國是一個“祝福意識”很強的民族,對於看似光鮮的東西,不管是否有實質性作用,都喜歡很開心得意淫一番,最終往往是空歡喜一場。相對西方文明而言,中華文明缺乏西方式的“憂患意識”與追根究底精神,對於某些事情的前因後果不願意深入探究,最終往往流於表面,得出的結論與事實也往往大相徑庭。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純存在是純粹的抽象,因此是絕對的否定。這種否定直接地說等於虛無。意思是你對一個事情只是理解他的外在概念,相當於你對該事情一無所知。對於A股納入MSCI,我們同樣不能流於表面,而要深入這件事情的內部去探尋,才能得出結論,否則只會貽笑大方。

為何中國前期加入MSCI屢戰屢敗

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什麼是MSCI指數。MSCI的英文全稱是Morgen Stanley Capital International ,翻譯成中文叫做“摩根斯坦利國際資本公司”。摩根斯坦利是世界級的投資機構,它專門為全球頂級的投資人、投資機構選股,這個投資機構掌握著大概12萬億美元的資金,而這12萬億美元資金相當於世界股市總市值的1/6。從這個角度說,此次A股納入MSCI指數肯定是好事,我們終於傍上了大腿。當然,中國加入MSCI也是屢敗屢戰,長期努力的結果。

2013-2016年間,A股期望加入MSCI為何一直被拒絕呢?這恐怕取決於西方發達市場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新興市場的不信任,以及A股市場對於國外投資者進入的種種限制所造成的。

首先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嚴格的資本管制政策。中國對於國外資金投資中國市場有嚴格的限制,必須通過QFII資金進入,而這筆資金的審批是有著嚴格的限制,不僅審批嚴格,而且配額很少;其次在於中國的匯率管制。由於中國實行的是自主性的貨幣政策,對於資金的自由流動以及匯率的自由浮動監管較為嚴格,資金無法自由進出中國,這樣就進一步降低了中國股市的吸引力;其三在於中國股市成立的特殊歷史背景。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成立深交所、滬交所的主要原因在於向西方國家展示中國管理層銳意改革的決心,同時解決當時國企股份制改革中的融資困難,股市的“經濟晴雨表”作用一直沒有體現出來;最後,令人廣為詬病的股市監管制度及其他原因造成A股的“牛短熊長”。縱觀中國股市發展史,我們共經歷了三波牛市,第一波是中央政府為了完成政府調控目標而人為干預股價、用市場增資擴股的資金和市場上升的收益來彌補機構違規虧空的“跨世紀行情”,歷時1年;第二波是股權分置改革營造的牛市,歷時2年;第三波是資金的大水漫灌所營造的槓桿牛市,歷時2年;其它時間中國股市都處於漫漫熊途中,再加上由於上市公司監管缺失所引起的諸多問題如任性停牌制度、內幕交易頻繁、忽悠式重組頻出等,使國外資金始終對中國A股市場持保留意見。

中國加入MSCI的象徵性意義很強

此次中國終於如願以償加入MSCI,當然可喜可賀。這也許是倒逼中國資本市場進一步改革的契機,當然我們也無需對此次“入摩”進行過度解讀。

首先,此次中國加入MSCI,只能理解為西方成熟市場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新興市場的認可,或者是希望能夠在自己的投資範圍之後增加一個補充,類似於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不可能在短期成為資金追捧的市場。目前,MSCI對新興市場的投資金額不足2萬億美金,佔比不足14%,再加上上文提到的A股市場的特殊性,指望依靠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來提振A股市場不現實;其次,這次納入MSCI的226只股票並不是全部納入,而只是納入2.5%。2.5%這個體量在MSCI中的權重僅佔0.4%左右,能夠引流而來的國際資金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後期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增加至5%,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也僅為0.8%左右。

當然,對於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我們還是很值得期待的。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趨勢也非常明朗,未來中國將會開放更多的資本市場,吸引更多的國際資金,中國的金融開放步伐只會逐步加大,凡事都有一個過程,投資中國還是很有希望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