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下半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

2018下半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

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將至,2018年在不知不覺間也過去了一半時間,根據最近兩年的經濟走勢對2018下半年經濟發展方向進行預判逐漸有了意義。當然,我們從經濟形勢的風向標M2來看,這兩年中國經濟疲態盡顯,短期內恐難實現經濟反轉,新經濟週期理念恐怕要落空。

從“資管新規”談起

2018年4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央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管局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新規明確規定要打破剛兌,並將過渡期延展到2020年底,“資管新”規涉及到100萬億的資產管理市場。“資管新規”發佈目的在於從產品的源頭進行穿透式監管,從而打破分業經營,逐步過渡為混業經營態勢。當前中國資本市場是由銀行主導的金融市場,資管業務中銀行理財業務將近23萬億,公募、私募基金規模差不多,都保持在11萬億左右,而券商資管、信託資管、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業務將近45萬億,但是相當一部分是做通道業務,被動管理。

“資管新規”的出臺是大勢所趨,它能夠防範中國有可能出現的系統性危機,而系統性危機往往經由金融系統傳導至實體行業。“資管新規”的發佈能夠防範資金通過銀行渠道流入國家所禁止高危行業,但是也客觀上造成一種事實:由於“資管新規”出臺,類金融機構的業務受到限制,真正需要資金企業資金供給受到影響,甚至出現資金鍊斷裂危機。中國金融業長期分業經營,銀行外其他金融機構在為中小企業融資過程中積累很強的風控實力,而一旦這些金融機構的主營業務受到限制之後,銀行卻無力為這些企業提供貸款,就容易造成泥沙俱下,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受到很大影響。

中小企業社會融資規模進一步受限、公司債務違約風險大

社會融資規模受到影響。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宏觀稅負高達38%,遠超許多新興國家,甚至部分發達國家。在這種沉重稅負之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始終沒有得到緩解,在過去40年來,中國80%的信貸資金貸給了對GDP貢獻不足40%的國有部門,也就是說,對GDP產生60%貢獻的非公有制企業從主流信貸機構獲得的信貸資源不到20%,最終只能求助於非法的金融機構。在“資管新規”出臺背景之下,廣大金融與類金融機構都在消化存量,社會融資規模受到影響,中小企業受到影響最大。2018年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58萬億,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1.33萬億,下降了20%,這20%擠壓的都是中小民企的額度;央行公佈的“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表”中顯示,包括銀行在內的各類金融機構針對企業的貸款,一季度增長3.04萬億,同比去年下降15.8%,其中2.45萬億是中長期貸款,同比降幅高達33%,這些中長期貸款也是中小民企所渴求的;銀行的表外融資與非銀行的貸款大幅度萎縮,幾乎都在80%以上。

2018下半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

2016年以前的“公司債”不到1000億,2017年償債規模達到3000億,2018 年將達到4300億。2018年4月25日,中國央行在全球進入加息週期的背景之下的“降準”,就是為了補充市場資金流動性,防範企業資金鍊斷裂。

央企、上市公司與中小企業現狀的“冰火兩重天”

服務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全面萎縮。小貸公司數量與貸款規模持續下降;中國銀行保理業務規模萎縮近半,2016年“保理”業務摺合人民幣共計1.72萬億,同比下降40.7%,其中國內保理業務量為1.23萬億,同比下降40.99%,下降程度將近一半;P2P網貸重點轉向小額分散的消費貸。2017年P2P個人貸款規模的比例達到63%,2016年這一比例為29%,現金貸屬於個人信用貸款,不以服務中小企業為目的。

央企、上市公司融資大幅增長。中小企業融資規模下降,同時對應的是央企、上市公司融資規模上升;如2015年央企發債餘額已經超過4萬億,總融資餘額至少幾十萬億。

經濟雖困難,韌性仍十足

經由2017年經濟數據與2018年的一季報,根據兩者的勾稽關係,我們能夠得出結論:

改革助力深化實體經濟再上新臺階。2017年滬市實體類公司(非金融類)收入與淨利潤實現雙增長,延續去年的良好態勢。實體類公司全年實現營收21.98萬億,實現淨利潤1.03萬億,扣非後的淨利潤為0.9萬億。上證50公司在全球實現營收15.48萬億,實現淨利潤1.61萬億。代表中小成長企業的上證30公司全球實現營收3.7萬億,實現淨利潤0.25萬億。

創新戰略促進新興產業取得新突破。2017年,實體創新型公司研發投入2500億元,同比增長8.55%,高端製造、信息技術帶來技術革新,高新企業層出不窮。

“供給側改革”助推傳統行業煥發新風采。黑色金屬、煤炭、有色金融等行業在去產能工作深入推進的背景下,行業效率回升,市場需求上升,營收與淨利潤相應增長。

總之,儘管中國經濟短期承壓,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未根本解決,不過,新的政治週期開啟有利於金融政策的延展性,政府會不斷開放更多金融領域,企業減稅空間較大,地方債、資金空轉問題經由“資管新規”及配置制度改革可以得以遏制,中國經濟有足夠韌性,創新創業後勁十足,儘管中國經濟最近兩年會面臨諸多困難,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仍值得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