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全球首例!3D打印人類眼角膜問世】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英國科學家以供體幹細胞、藻酸鹽和膠原蛋白為原料,創造出一種特製的“生物墨水”,並首次採用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人眼角膜。這意味著,人類未來可獲得無限供應的眼角膜。當然,這種眼角膜用於移植可能還需假以時日。摘自《科技日報》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戒菸5年可使患肺癌風險下降】眾所周知,肺癌與吸菸有很大關係。近日,美國全國心、肺、血液研究所支持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戒菸5年可使吸菸者患肺癌的風險大幅下降。目前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致死率最高的腫瘤疾病之一。吸菸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因素。
摘自《人民健康網》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油性皮膚也需要保溼

很多油性皮膚的人每天會用洗面奶洗幾次臉,用控油的收縮水、面膜,但卻很少用保溼霜。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因為控油與補水絲毫不矛盾。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運動後喝冷飲有害健康嗎?

運動後來一杯冰鎮特飲,感覺分外暢爽?大多飲料廣告的畫面,其實是種對健康有害的誤導。中醫專家指出,運動後喝冷飲、衝冷水澡都會損害人體的健康。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運動後應該立即洗冷水澡還是熱水澡?其實這兩個做法都不對。陳燕清指出,運動後身熱汗多,皮膚血管處於顯著的擴張狀態,皮膚血流增多,迴心血量減少。若冷水沐浴,皮膚血管會急劇收縮,迴心血量突然增加,血壓上升,對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利。且運動後毛孔舒張出汗,冷水沐浴驟然受寒,也容易感冒。而運動後立即用熱水洗澡,熱效應使皮膚血管進一步擴張,出汗更多,血壓下降,對體虛、低血壓人士不利。因此,運動後不宜馬上洗澡,應讓身體慢慢涼下來,待心率呼吸恢復正常,出汗基本停止後,再予溫水沐浴。

摘自《人民健康網》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家常菜:荔枝蝦仁炒絲瓜的做法

材料:荔枝8粒;絲瓜1條,鮮蝦仁200克,姜米15克,鹽、糖、生粉、花生油各適量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做法:荔枝去殼去核備用;絲瓜去皮,切塊飛水備用;蝦仁冰凍兩小時後,吸乾水分備用;開鍋下油,下姜米,中火翻炒蝦仁,下絲瓜和荔枝大火翻炒片刻,以鹽、糖調味,勾薄芡即可。摘自《人民健康網》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認準四個階段 吃出健康寶貝(四)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吃飯向來是一個“大課題”。從嬰幼兒到青春期,隨著兒童身體各項機能的不斷髮育完善,其飲食規律也不盡相同。從兒童的生長髮育規律來看,其食物營養週期大致可以劃分為4個階段,父母們只要記住以下要點,就可以讓孩子吃得更科學

6~18歲以下 提高營養 學習烹飪

6~18歲以下的兒童生長髮育迅速,對能量和營養素的需要量相對高於成年人。充足的營養不僅是這一時期兒童智力和體格發育的基礎,也是其一生健康的物質保障。此外,學齡兒童期是學習營養健康知識、養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營養健康素養的關鍵時期。

《中國學齡兒童膳食指南》中建議,這一時期的兒童要認識食物、學習烹飪,提高營養科學素養;三餐合理,規律進餐,培養健康飲食行為;合理選擇零食,足量飲水,不喝含糖飲料;不偏食節食,不暴飲暴食,保持適宜的體重增長。摘自《中國醫藥報》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貴重中藥另類煎

名貴中藥,又名貴細中藥,由於其價格昂貴,採購困難,和普通藥物一起煎容易造成損耗,因此不宜用普通方法煎煮,有的甚至不宜煎服。建議根據不同藥物特點來區別對待,具體方法如下:

另煎。如人參、西洋參、鹿茸等,不宜與其他藥共煎,否則煎出的有效成分會被其他同煎的藥渣吸附,造成浪費。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烊化。阿膠、龜板膠等藥物大多是高分子物質,溶化在水中後十分黏稠,可單獨放入容器內隔水燉化,或以少量水煮化,將其投入已經煎好的熱湯劑中,攪拌溶化後服用。

研末。如紫河車(胎盤),可用水洗淨以後,放入蒸籠中蒸透,再烘乾或低溫乾燥即可。臨用時研粉沖服,或裝入膠囊內吞服。鹿茸也可以研成細末直接吞食,或配以其他藥粉拌製成丸服食。

燉水。冬蟲夏草最好燉水單獨服用。如果要和其他中草藥一起煎服,也要用另煎的辦法,單獨用小火煎1個小時,然後再把其混合到快煎好的藥液中。

入丸。如麝香含有在常溫下易揮發的有效成分,絕對不能煎煮,否則藥效全失,應當入丸散或外用。摘自《生命時報》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中風出現了排便困難的情況,請問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吃什麼藥?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牙疼 可能是腸胃惹的禍

中醫認為,牙齒與腎、胃和大腸經關係比較密切。腎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齒為骨之餘,所以牙齒的生長、發育、枯槁都與腎有關係,如果腎精不足,牙齒失去濡養,就可能引起牙痛。但若是單獨上牙痛或下牙痛,就是胃腸的問題了。胃經循行上齒,大腸經循行下齒,因此,當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膩食物時,胃腸積熱,循經上蒸,就會引起齒齦紅腫、疼痛,而上牙痛多因胃火,下齒疼痛多因大腸經病變。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遇到牙齒疼痛,可通過按揉穴位、疏通胃經、大腸經,幫助緩解症狀。最常用的穴位有合谷穴、下關穴。如果上牙痛明顯,可選胃經的內庭穴,下牙痛明顯,可揉頰車穴。

防治牙痛,可常叩齒。“雞鳴時,常叩齒三十六下,長作之,齒不蠹(dù)石,令人齒牢。”也就是說,每天晨起“空口咬牙”,可以強腎,增強腎和膀胱的氣化功能。叩齒時唾液會增多,慢慢分次嚥下即可。每天堅持,能夠牢固牙齒,固腎強身。

七八分飽,均衡飲食,有助於胃腸通暢,防止牙痛。對於人體來說,胃腸以空為用,胃腸通暢就能保證食物運化、營養充分吸收。反之,胃腸擁擠閉塞,就會化生溼熱,循經上擾,引起牙痛。因此,日常飲食不應過飽,吃些當季蔬果也有助於清理胃腸。如茼蒿、白菜、蘿蔔、梨、西瓜等清胃熱;菠菜、芹菜、香蕉、梨滑腸通便;莧菜、馬齒莧、番茄、苦瓜等清熱解毒。

摘自《生命時報》

今日,健康早知道!「2018.6.11」

【生活常識】厭惡心理定律

厭惡感是高級動物的一個標誌。

在很多時候,我們所厭惡的事情往往是對我們不利或對別人不利的事情,也是我們不該做的。比如我們對撒謊都有一種本能的厭惡,但是為了某種利益,我們卻可能違背自己的本性。

如果我們經常做自己厭惡的品行不端事情,會讓我們的心態變得很不好。而有時我們熱心幫助別人,及時吃虧,也會因為心靈的滿足而感到愉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