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的艺术人生?

笑看人生172872934

张君秋是著名的京剧旦角表演艺术家,张派创始人,曾经先后被评为京剧四小名旦和新四小名旦,是民国时期最受欢迎的青年演员之一。

说起张君秋的幼年,还是挺悲苦的,他原本姓滕,但是他的父亲滕联芳在他六岁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带着张君秋的哥哥滕君杰独去上海发展。从此分隔两地。而在那之后,张君秋改跟母姓,一直是母亲张秀琴拉扯长大的。

张秀琴是梆子花旦演员,经常带着张君秋四处演戏,张君秋从小就跟着母亲学戏。在张君秋14岁的时候,经京剧老旦艺术家李多奎介绍,拜王瑶卿的弟子李凌枫为师,开始学习京剧旦角。

张君秋的天赋很好,学戏第二年就开始登台演出,由于他的唱功和演唱技巧都很好,受到了观众的热捧,以一出《女起解》一炮而红。

张君秋16岁的时候,北京《立言报》举行关于京剧“四小名旦”的投票,张君秋以票数第三,进入了“四小名旦”的行列。之后,更加受观众们的喜爱。

1947年因李世芳飞机失事遇难,"四小名旦"出现空缺。同年北平《纪事报》发起选举"新四小名旦"的投票,结果张君秋以票数第一当选为新四小名旦之首。

第一次当选四小名旦之后,张君秋拜王瑶卿为师,并且得到了四大名旦以及阎岚秋、朱桂芳等名家的指导。张君秋吸收了他们的艺术特色,努力钻研,终于在不断地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开创了京剧旦行张派艺术。

张君秋的张派弟子有很多,全国各地加起来近百个,并且有很多都造诣很深。其中得过戏曲界最高荣誉梅花奖的就有近十人,现在还在唱戏,为国家一级演员的就有近二十人,可谓是徒弟都名满天下了。

张君秋在演唱上的特点,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唱法上灵活多变,另一方面则是在唱腔上改良创新。因此,张君秋的演唱又具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特点。是四小名旦中,艺术生涯最长,成就最高的一位。


戏曲说

张先生于京剧还一项大功足以流芳百世,即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的艺术总顾问,到他去世时,已经配好了120部。

解放后,张先生拍过两部脍炙人口的电影——《铡美案》《望江亭》。在彩色胶片异常珍贵的年代,电影将他最美好的声音与形象永远定格。比起很多大师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张先生无疑是幸运的。

所有这些成就里,最重要的当属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张派。谈到张派的创立就绕不开他从川剧移植来的《望江亭》。谈《望江亭》就得说,张先生扮演的谭记儿头回出场的【四平调】。在老戏里,用【四平调】的是《乌龙院》里的阎惜姣和《梅龙镇》里的李凤姐,她们都比较市井,地位不如守寡的学士夫人谭记儿。且【四平调】一般结尾的最后三个字要重复一遍。这一重复,立即使戏剧的氛围变得闲散,显然这与心事重重的谭记儿也不相符。所有这些都难不倒勇于创新的张先生,他把京剧生行里的【嘎调】化成了甩腔避免最后三个字的重复,让改良后的【四平调】听起来有种说不出来的新颖感。类似的例子还不少:《诗文会》中车静芳的【南梆子】里“忽然间”三个字源于歌剧《刘三姐》的旋律;《状元媒》里柴郡主的【二黄原板】中被注入了反二黄的元素。

另外,听张先生的戏与听四大名旦的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节奏快。经他改编后,许多戏删掉了重复的段落和没必要的过场戏,这也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爱跑步的伍铱铱

诗文会:“喜盈盈,进画堂,亲任主考选才郎,欲前又踟蹰,踟蹰复彷徨....”

张君秋可谓自四大名旦以来最优秀的男旦,又再创男旦艺术的新高度!

要想了解张君秋的艺术人生,必须要了解他的张派艺术,首先张派唱腔是融合了四大名旦的的唱腔加之张君秋自己的嗓音特点而形成的一门派别!曾有十旦九张的说法,可见张派之影响力!张派具有梅派的矫,程派的婉,尚派的坚和荀派的俏。当然这也得益于梅尚程荀对张的指点和张君秋自身的天赋!张派的清新刚健受到了广大观众戏迷的热爱和追捧!从而奠定了张派在旦角艺术上的位置。


张君秋有十二个子女,其中八个从事戏曲工作,其中最著名的马派老生张学津,师从马连良,还有张学浩,这都是在梨园界响当当的人物。张君秋本不想自己的子女走上梨园的路,但自己的家庭原因让们儿女不得不走上戏曲之路,老一辈的艺人都说,这光都让我们占了,子女们怕是沾不到什么光了。但时代不同,大部分京剧演员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成功的!

张君秋除了唱戏,还会拉胡琴,这在他编腔创新的时候给了他很大帮助,我们知道张派的过门很好听,而张派的戏结构也很紧凑,省略了许多繁琐不必要的过门场,这就是很大创新!这也是创新和时代的结合,给我们现在的京剧演员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可见创新是京剧艺术上不可避免的话题,当然传承也举重若轻,张君秋先生在传承与创新上就是成功的典范!


张先生平时除了唱戏拉琴,也非常喜欢画画写字,我们知道四大名旦的字画遗留了很多,现在重新正视这些字画,不得不感叹他们的个性魅力!张君秋在字画上非常大胆,敢画敢写,不畏首畏尾,人送外号“张大胆”,当然是玩笑话,这也足见他的个性魅力!

97年张君秋逝世后,有人说男旦的角的时代结束了,当我听到这句话时,不免泪目,其实京剧男旦的艺术真的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最好的艺术,随着老一辈的男旦大家一个一个的走去,我想或许有一天男旦可能不负存在了吧!这当然是一件遗憾的事,但我们的京剧艺术是不会失传的,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对京剧充满着赤子之心!当然京剧在不同的时代肯定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或许男旦真的适合这个时代了吧.....

“台上悲欢有谁知?”我相信在我们的生命里会因为京剧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美好!


戏苑奇葩

张君秋先生所创的张派已成为当今青衣行当流传最广、门徒最多的流派了,其艺术魅力可见一斑。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可以说京剧史上旦角里最好的,没有之一。高,亮,甜,脆,最为难得的是直至晚年,一如既往。

好的天赋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

京剧四门基本功,唱,念,做,打。张先生拿的出手的也只有唱。把先天优势用足了,其他基本功却成了被忽视的弱项。自幼师从吴菱仙开蒙学艺,后得到王瑶卿先生及四大名旦指点,但毕竟不是科班出身,不同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张只能唱青衣,花旦不灵,武旦没有,念白一般。听听张派最著名的《望江亭》里“庵观定情”一折那几句“师傅,师傅”的念白,又直又硬,比起其唱功来讲实在是有些功力不足。

《诗文会》、《西厢记》是张派代表剧目,特别是《状元媒》一如程派《锁麟囊》,张派传人无人不会,“自那日与六郎……”,即使公园里的张派爱好者也常挂嘴边。在这几出戏里张先生对唱腔设计下了很大功夫,旋律优美曲折,绕梁三日。但每一个大拖腔在结尾落腔的处理上,总是略显局促、生硬,给人以“楞蹲”的感觉,和下一句无法平滑顺畅的连接起来。

请注意,每当有一个新颖的大拖腔后,琴师何顺信必有一个大的花过门作为连接,否则下句无法张嘴。

另外张先生对《女起解》中“想当初在院中缠头似锦,到如今只落得罪衣罪裙”一句,改做了“想当初在院中艰苦受尽,到如今又落得罪衣罪裙”,不仅文字上失去了工整的对仗,也没有了“缠头似锦”与“罪衣罪裙”鲜明的对照,无法衬托苏三此时的极大失落感。最主要的是“艰苦受尽”,最后俩字都是四声,演唱起来很难做到字正腔圆,因为从音韵来讲,这四个字根本不适合放在上句唱腔结尾。再者说王金龙短时间内几万俩银子在她身上花费一空,苏三应该不会“艰苦受尽”吧?

创新 改革,不是“改了就好”,而是要“改好”。

瑕不掩瑜,张君秋先生堪称四大名旦之后艺术成就最高的青衣大家。


明扬51

张君秋先生,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张君秋先生得天独厚,他的这条嗓子,一时无两:甜,圆,宽,润。他的发声极其科学,主要靠腹呼吸,所谓“丹田之气”。他不使劲地摩擦声带,因此声带不易磨损,耐久,“顶活”,长唱不哑。中国音乐学院有一位教师曾经专门研究张君秋先生的发声方法。————这恐怕是很难的,因为发声是身体全方面的运动。张君秋先生的气很足。他唱的时候,颈部两边的肌肉都震得颤动,可见其共鸣量有多大。这样的发声真如浓茶酽洒,味道醇厚。

张君秋先生没有坐过科,是小时在家里请教师学的戏,从小就有一条好嗓子,搭班就红(他是马连良先生发现的),因此不大注意“身上”。他对学生说,“你学我,学我的唱,别学我的“老斗身子”。他也不大注意表演。但也不尽然,他的台步不考究,简真无所谓台步,在台上走而已,“大步量”。但是著旗装,穿花盆底,那几步走,真是雍容华贵,仪态万方。

张君秋先生的嗓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非常富于弹性,高低收放,运用自如,特别善于运用“擞”。他又极会换气,常在“眼”上偷换,不露痕迹,因此张派腔听起来缠绵不断,不见棱角。中国画讲究“真气内行”,张君秋先生得之。


笑看人生172872934

张君秋大师的唱腔富于变化,高音处上去饱满还富有韵律,不是一味的那些有的所谓张派传人的砸夯唱法,薛亚萍有张先生的意思,但是没有张先生的好嗓子,所以她很聪明,她保留了张先生的韵律,但是不如张先生的饱满亮丽,有点发空,师徒两的唱都像嘴里含了个橄榄似的,挂味! 张先生的低音也能自如下来,虽不像程派幽噎缠绵,但是他确是低回婉转!细品张先生的唱,说他是汲取梅派和尚派之长处,是非常有道理的!


宋培轩

张君秋先生丽质天成扮相雍容华贵,嗓音清脆嘹亮,饱满圆润,在唱腔上吸收了梅甜程婉尚坚荀绵之长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的刚健委婉,俏丽清新和行云流水般,似断又连,偷气换气的演唱技巧及声情并茂的特点,独登京剧乾旦艺术之巅。直至现在奠定了除梅派后,张派独领风骚的局面。特别是在其年事已高的晚年还倾力参与了京剧音配像这一宏伟工程,为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张君秋这位人民景仰的艺术家!张君秋(张派艺术)永垂青史!


用户60232166141

张君秋表演梅派名剧“凤还巢”的程雪娥,继承梅兰芳先生的大青衣传统唱腔并有所发展。传统戏的“四郎探母”,“武家坡”,“二进宫”等正工青衣剧目他的演唱都是游刃有余。旧时京剧界有句话曰,“祖师爷赏饭吃”,张先生有得天独厚的好嗓子,可以说是男旦中的翘楚,他的唱腔唱段可以用“华丽”二字形容。1950年代他先后创作演出望江亭、状元媒、诗文会等等形成张派艺术的经典剧目。合作戏“秦香莲”,“赵氏孤儿”,尤其是田汉先生整理改编的“西厢记”中,他都有大段成套板式的唱段。窃以为,实际上他的演唱就是京剧的“花腔女高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青衣原有中规中矩的演唱风格。且喜至今张派高足和再传弟子都活跃于舞台,证明张君秋流派艺术的活力和受到京剧爱好者的推崇。


安珍奶奶1

张君秋是四小花旦之一!张派创始人!他的嗓音条件非常好!扮相亦好!张派唱腔华丽!非常好听!张先生在世时培养许多张派传人!其中王蓉蓉、赵秀君、薛亚萍现在都是京剧界的翘楚!张先生非常爱惜人才!京剧票友杨永树得到过他的亲授!现在学张派的人很多!那是因为张派非常好听!


休恋逝水7

張君秋先生继承发展了大青衣的唱腔艺术,发音科学,圆润,婉转,動听,听之如品一杯茗茶,如饮一杯好酒,如醉如痴,特别是诗文会,状元媒,西厢记,望江亭百听不厌。对于现代京剧也有贡献,对沙家滨的唱腔设计功不可抹,是继梅,尚,程,熊之后的最有成就的艺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