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先生的藝術人生?

笑看人生172872934

張君秋是著名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張派創始人,曾經先後被評為京劇四小名旦和新四小名旦,是民國時期最受歡迎的青年演員之一。

說起張君秋的幼年,還是挺悲苦的,他原本姓滕,但是他的父親滕聯芳在他六歲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帶著張君秋的哥哥滕君傑獨去上海發展。從此分隔兩地。而在那之後,張君秋改跟母姓,一直是母親張秀琴拉扯長大的。

張秀琴是梆子花旦演員,經常帶著張君秋四處演戲,張君秋從小就跟著母親學戲。在張君秋14歲的時候,經京劇老旦藝術家李多奎介紹,拜王瑤卿的弟子李凌楓為師,開始學習京劇旦角。

張君秋的天賦很好,學戲第二年就開始登臺演出,由於他的唱功和演唱技巧都很好,受到了觀眾的熱捧,以一出《女起解》一炮而紅。

張君秋16歲的時候,北京《立言報》舉行關於京劇“四小名旦”的投票,張君秋以票數第三,進入了“四小名旦”的行列。之後,更加受觀眾們的喜愛。

1947年因李世芳飛機失事遇難,"四小名旦"出現空缺。同年北平《紀事報》發起選舉"新四小名旦"的投票,結果張君秋以票數第一當選為新四小名旦之首。

第一次當選四小名旦之後,張君秋拜王瑤卿為師,並且得到了四大名旦以及閻嵐秋、朱桂芳等名家的指導。張君秋吸收了他們的藝術特色,努力鑽研,終於在不斷地舞臺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風格,開創了京劇旦行張派藝術。

張君秋的張派弟子有很多,全國各地加起來近百個,並且有很多都造詣很深。其中得過戲曲界最高榮譽梅花獎的就有近十人,現在還在唱戲,為國家一級演員的就有近二十人,可謂是徒弟都名滿天下了。

張君秋在演唱上的特點,主要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在唱法上靈活多變,另一方面則是在唱腔上改良創新。因此,張君秋的演唱又具以聲傳情,聲情並茂的特點。是四小名旦中,藝術生涯最長,成就最高的一位。


戲曲說

張先生於京劇還一項大功足以流芳百世,即擔任《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的藝術總顧問,到他去世時,已經配好了120部。

解放後,張先生拍過兩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鍘美案》《望江亭》。在彩色膠片異常珍貴的年代,電影將他最美好的聲音與形象永遠定格。比起很多大師沒有留下影像資料,張先生無疑是幸運的。

所有這些成就裡,最重要的當屬創立了屬於自己的張派。談到張派的創立就繞不開他從川劇移植來的《望江亭》。談《望江亭》就得說,張先生扮演的譚記兒頭回出場的【四平調】。在老戲裡,用【四平調】的是《烏龍院》裡的閻惜姣和《梅龍鎮》裡的李鳳姐,她們都比較市井,地位不如守寡的學士夫人譚記兒。且【四平調】一般結尾的最後三個字要重複一遍。這一重複,立即使戲劇的氛圍變得閒散,顯然這與心事重重的譚記兒也不相符。所有這些都難不倒勇於創新的張先生,他把京劇生行裡的【嘎調】化成了甩腔避免最後三個字的重複,讓改良後的【四平調】聽起來有種說不出來的新穎感。類似的例子還不少:《詩文會》中車靜芳的【南梆子】裡“忽然間”三個字源於歌劇《劉三姐》的旋律;《狀元媒》裡柴郡主的【二黃原板】中被注入了反二黃的元素。

另外,聽張先生的戲與聽四大名旦的還有一個區別,就是節奏快。經他改編後,許多戲刪掉了重複的段落和沒必要的過場戲,這也更符合時代的需求。


愛跑步的伍銥銥

詩文會:“喜盈盈,進畫堂,親任主考選才郎,欲前又踟躕,踟躕復彷徨....”

張君秋可謂自四大名旦以來最優秀的男旦,又再創男旦藝術的新高度!

要想了解張君秋的藝術人生,必須要了解他的張派藝術,首先張派唱腔是融合了四大名旦的的唱腔加之張君秋自己的嗓音特點而形成的一門派別!曾有十旦九張的說法,可見張派之影響力!張派具有梅派的矯,程派的婉,尚派的堅和荀派的俏。當然這也得益於梅尚程荀對張的指點和張君秋自身的天賦!張派的清新剛健受到了廣大觀眾戲迷的熱愛和追捧!從而奠定了張派在旦角藝術上的位置。


張君秋有十二個子女,其中八個從事戲曲工作,其中最著名的馬派老生張學津,師從馬連良,還有張學浩,這都是在梨園界響噹噹的人物。張君秋本不想自己的子女走上梨園的路,但自己的家庭原因讓們兒女不得不走上戲曲之路,老一輩的藝人都說,這光都讓我們佔了,子女們怕是沾不到什麼光了。但時代不同,大部分京劇演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還是可以成功的!

張君秋除了唱戲,還會拉胡琴,這在他編腔創新的時候給了他很大幫助,我們知道張派的過門很好聽,而張派的戲結構也很緊湊,省略了許多繁瑣不必要的過門場,這就是很大創新!這也是創新和時代的結合,給我們現在的京劇演員樹立了非常好的榜樣!可見創新是京劇藝術上不可避免的話題,當然傳承也舉重若輕,張君秋先生在傳承與創新上就是成功的典範!


張先生平時除了唱戲拉琴,也非常喜歡畫畫寫字,我們知道四大名旦的字畫遺留了很多,現在重新正視這些字畫,不得不感嘆他們的個性魅力!張君秋在字畫上非常大膽,敢畫敢寫,不畏首畏尾,人送外號“張大膽”,當然是玩笑話,這也足見他的個性魅力!

97年張君秋逝世後,有人說男旦的角的時代結束了,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不免淚目,其實京劇男旦的藝術真的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最好的藝術,隨著老一輩的男旦大家一個一個的走去,我想或許有一天男旦可能不負存在了吧!這當然是一件遺憾的事,但我們的京劇藝術是不會失傳的,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對京劇充滿著赤子之心!當然京劇在不同的時代肯定會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許男旦真的適合這個時代了吧.....

“臺上悲歡有誰知?”我相信在我們的生命裡會因為京劇的出現而變得更加美好!


戲苑奇葩

張君秋先生所創的張派已成為當今青衣行當流傳最廣、門徒最多的流派了,其藝術魅力可見一斑。得天獨厚的嗓音條件,可以說京劇史上旦角里最好的,沒有之一。高,亮,甜,脆,最為難得的是直至晚年,一如既往。

好的天賦也帶來了消極的一面。

京劇四門基本功,唱,念,做,打。張先生拿的出手的也只有唱。把先天優勢用足了,其他基本功卻成了被忽視的弱項。自幼師從吳菱仙開蒙學藝,後得到王瑤卿先生及四大名旦指點,但畢竟不是科班出身,不同於李世芳、毛世來、宋德珠,張只能唱青衣,花旦不靈,武旦沒有,唸白一般。聽聽張派最著名的《望江亭》裡“庵觀定情”一折那幾句“師傅,師傅”的唸白,又直又硬,比起其唱功來講實在是有些功力不足。

《詩文會》、《西廂記》是張派代表劇目,特別是《狀元媒》一如程派《鎖麟囊》,張派傳人無人不會,“自那日與六郎……”,即使公園裡的張派愛好者也常掛嘴邊。在這幾齣戲裡張先生對唱腔設計下了很大功夫,旋律優美曲折,繞樑三日。但每一個大拖腔在結尾落腔的處理上,總是略顯侷促、生硬,給人以“楞蹲”的感覺,和下一句無法平滑順暢的連接起來。

請注意,每當有一個新穎的大拖腔後,琴師何順信必有一個大的花過門作為連接,否則下句無法張嘴。

另外張先生對《女起解》中“想當初在院中纏頭似錦,到如今只落得罪衣罪裙”一句,改做了“想當初在院中艱苦受盡,到如今又落得罪衣罪裙”,不僅文字上失去了工整的對仗,也沒有了“纏頭似錦”與“罪衣罪裙”鮮明的對照,無法襯托蘇三此時的極大失落感。最主要的是“艱苦受盡”,最後倆字都是四聲,演唱起來很難做到字正腔圓,因為從音韻來講,這四個字根本不適合放在上句唱腔結尾。再者說王金龍短時間內幾萬倆銀子在她身上花費一空,蘇三應該不會“艱苦受盡”吧?

創新 改革,不是“改了就好”,而是要“改好”。

瑕不掩瑜,張君秋先生堪稱四大名旦之後藝術成就最高的青衣大家。


明揚51

張君秋先生,我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張君秋先生得天獨厚,他的這條嗓子,一時無兩:甜,圓,寬,潤。他的發聲極其科學,主要靠腹呼吸,所謂“丹田之氣”。他不使勁地摩擦聲帶,因此聲帶不易磨損,耐久,“頂活”,長唱不啞。中國音樂學院有一位教師曾經專門研究張君秋先生的發聲方法。————這恐怕是很難的,因為發聲是身體全方面的運動。張君秋先生的氣很足。他唱的時候,頸部兩邊的肌肉都震得顫動,可見其共鳴量有多大。這樣的發聲真如濃茶釅灑,味道醇厚。

張君秋先生沒有坐過科,是小時在家裡請教師學的戲,從小就有一條好嗓子,搭班就紅(他是馬連良先生髮現的),因此不大注意“身上”。他對學生說,“你學我,學我的唱,別學我的“老斗身子”。他也不大注意表演。但也不盡然,他的臺步不考究,簡真無所謂臺步,在臺上走而已,“大步量”。但是著旗裝,穿花盆底,那幾步走,真是雍容華貴,儀態萬方。

張君秋先生的嗓子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非常富於彈性,高低收放,運用自如,特別善於運用“擻”。他又極會換氣,常在“眼”上偷換,不露痕跡,因此張派腔聽起來纏綿不斷,不見稜角。中國畫講究“真氣內行”,張君秋先生得之。


笑看人生172872934

張君秋大師的唱腔富於變化,高音處上去飽滿還富有韻律,不是一味的那些有的所謂張派傳人的砸夯唱法,薛亞萍有張先生的意思,但是沒有張先生的好嗓子,所以她很聰明,她保留了張先生的韻律,但是不如張先生的飽滿亮麗,有點發空,師徒兩的唱都像嘴裡含了個橄欖似的,掛味! 張先生的低音也能自如下來,雖不像程派幽噎纏綿,但是他確是低迴婉轉!細品張先生的唱,說他是汲取梅派和尚派之長處,是非常有道理的!


宋培軒

張君秋先生麗質天成扮相雍容華貴,嗓音清脆嘹亮,飽滿圓潤,在唱腔上吸收了梅甜程婉尚堅荀綿之長為一體,形成了獨具的剛健委婉,俏麗清新和行雲流水般,似斷又連,偷氣換氣的演唱技巧及聲情並茂的特點,獨登京劇乾旦藝術之巔。直至現在奠定了除梅派後,張派獨領風騷的局面。特別是在其年事已高的晚年還傾力參與了京劇音配像這一宏偉工程,為京劇這一國粹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張君秋這位人民景仰的藝術家!張君秋(張派藝術)永垂青史!


用戶60232166141

張君秋表演梅派名劇“鳳還巢”的程雪娥,繼承梅蘭芳先生的大青衣傳統唱腔並有所發展。傳統戲的“四郎探母”,“武家坡”,“二進宮”等正工青衣劇目他的演唱都是遊刃有餘。舊時京劇界有句話曰,“祖師爺賞飯吃”,張先生有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可以說是男旦中的翹楚,他的唱腔唱段可以用“華麗”二字形容。1950年代他先後創作演出望江亭、狀元媒、詩文會等等形成張派藝術的經典劇目。合作戲“秦香蓮”,“趙氏孤兒”,尤其是田漢先生整理改編的“西廂記”中,他都有大段成套板式的唱段。竊以為,實際上他的演唱就是京劇的“花腔女高音”,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青衣原有中規中矩的演唱風格。且喜至今張派高足和再傳弟子都活躍於舞臺,證明張君秋流派藝術的活力和受到京劇愛好者的推崇。


安珍奶奶1

張君秋是四小花旦之一!張派創始人!他的嗓音條件非常好!扮相亦好!張派唱腔華麗!非常好聽!張先生在世時培養許多張派傳人!其中王蓉蓉、趙秀君、薛亞萍現在都是京劇界的翹楚!張先生非常愛惜人才!京劇票友楊永樹得到過他的親授!現在學張派的人很多!那是因為張派非常好聽!


休戀逝水7

張君秋先生繼承發展了大青衣的唱腔藝術,發音科學,圓潤,婉轉,動聽,聽之如品一杯茗茶,如飲一杯好酒,如醉如痴,特別是詩文會,狀元媒,西廂記,望江亭百聽不厭。對於現代京劇也有貢獻,對沙家濱的唱腔設計功不可抹,是繼梅,尚,程,熊之後的最有成就的藝術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