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神祕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陝西市政訊(張根勞 董旭波) 據相關資料介紹,武功小村鎮寺背後村有一觀音寺,內有一水淨瓶形狀塔,現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古塔位於寺內觀音殿和大雄寶殿之間,塔身為覆缽狀,下部六角形雙重須彌座,塔身以上為折邊四方形塔肩,上為“十三天”相輪,並覆蓋華蓋,頂置蓮座,寶珠式塔剎。高約十五米,呈水淨瓶狀,全部用青磚砌成,中部面南鑲嵌石碣“釋迦文佛舍利寶塔”,字體遒勁有力,“柳體”的風韻。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觀音寺主持釋傳續帶著我們觀看了葫蘆形狀塔的周圍,更為神奇的是,在古塔腰身中部偏上的西北側,有一棵古柏盤根錯節,長在古塔的磚縫裡,已有數百年的樹齡。可能由於缺少水分的緣故,她的枝條略顯單薄,雖然弱小但枝葉翠綠、婆娑多姿,別有一番風韻。仔細看來,這座古塔恰似觀世音菩薩手中的水淨瓶。這株蒼老的古柏倒很像插在水淨瓶中的楊柳枝。相傳水淨瓶的甘露水、楊柳枝具有起死回生之效。生長在水淨瓶塔上的翠柏,分明寓意佛法廣大,菩薩為世人消災祛病、播灑福澤,保佑人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這真是鬼斧神工、自然造化、妙趣天成。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觀音寺主持釋傳續講:“據民間流傳,此塔建於唐代,為典型的喇嘛式磚塔。”。一位村民介紹說:“在上世紀的1966年與1967年期間,有人要拆除該塔,踩著木梯剛到塔頂,突然,天降大雨,沒有拆除成,第二次拆除時,大家拿著工具接近塔的周圍時,又天降大雨,眾人說這是天發怒了,不敢拆除了,釋迦文佛舍利寶塔幸運保留下來了。”。一位本村的居士說:“在上世紀1970年初,一位高中生不知怎麼將籃球扔到了塔頂上,端來木梯登上塔頂取拿籃球后,看見一條蟒蛇騰空而起,嚇得幾天後,才清醒過來的,人們有開始燒香拜佛,禱告平安。”。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在觀音寺的西邊,有一方石碑,上面刻著明代重建的記載:寺背後塔位於小村鎮寺背後村。此塔為典型的喇嘛式磚塔,在明正德七年(1512年)鑄鐘一口,記載了朱元璋第三子朱樉為秦王時,在明洪武年間親賜建觀音寺。正德十三年(1518年)建塔。塔上鑲嵌石碣一塊,鐫刻“釋迦文佛舍利寶塔”。這裡明顯的錯誤是朱樉是朱元璋的次子,不是第三子。此塔“釋迦文佛舍利寶塔”的意義又何在呢?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武功縣作協副主席王若林說:“在武功縣的寺院中,祀奉著各種不同名號的菩薩。武功鎮聶村金仙觀祀奉的是白衣菩薩聶雲霄,除暴安良、殺富濟貧、名揚關中;大莊鎮觀音堂村白兔寺祀奉的是白音菩薩,她是唐代術士袁天罡和李淳風的母親,母以子榮、世受香火;而這觀音寺祀奉的是白雲菩薩,可能與觀音寺以前叫作白雲庵有關,神以庵名,所以稱為白雲菩薩。三座觀、寺、庵的三位菩薩都與“白”字有關”,而且雲集一縣,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足見武功寺廟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神奇豐厚。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需要搞清楚的是:水淨瓶形狀塔的文明密碼是什麼?釋迦文佛舍利寶塔內有舍利嗎?

  沿咸陽或武功的渭河河提出發,看見看見了寺背後村的提示牌後,車向北行450多米後,村子第一個街道右拐(向東)行駛50米,就到了觀音寺。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觀音寺坐北向南,山門內西邊是鼓樓,東邊是鐘樓,古色古香,山門是三開間的牌坊,中間正門的三個大字“觀音寺”的牌匾金碧輝煌,特別引人注目。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進入山門後,前殿是“天王殿”,是彌勒佛和四大天王還有韋陀菩薩。中殿是觀音殿,是觀音菩薩,主持釋傳續大師親筆題寫的“觀音殿”幾個大字,字體遒勁,熠熠生輝。在觀音殿的前邊,靜臥著鎮寺之寶——古鐘。明正德年間朱元璋次子秦王敕命建寺鑄鐘,乞佑國泰民安,距今有近505年的歷史了。觀音寺主持人釋傳續與我認識、相從友善,專門與我們講解,讓我們仔細觀看,古鐘銘文中有這樣的字句“有寺無鍾,何以利生?有鐘有寺,焉能怫亂?鍾寺雙賜,可為行化四方,利生諸郡”,這說明觀音寺的敕建,寄寓著當時人們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的祈盼和嚮往。穿過觀音殿後是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和十八羅漢,還有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好神秘的武功觀音寺水淨瓶形狀塔!

                           喇嘛浮屠唐朝建,

                           釋迦文佛舍利銘。

                           柏葉蒼青楊樹柳,

                           寶甁凌似淨神瓶。

                           千年渭水觀音院,

                           詠賦弘德念聖經。

                           鍾寺雙福祥共映,

                           古剎光耀禪曲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