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紀念屈原,端午節賽龍舟還有哪些含義?

用戶61875307

端午節賽龍舟,現在人們一般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但是根據史料記載,賽龍舟在屈原同時期甚至更早時已經出現了。



賽龍舟最開始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後來屈原在汩羅江投水時,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但趕到洞庭湖就不見蹤跡了,於是後人就在五月初五當日借划龍舟驅散江中的魚,以免屈原的屍體被吃掉。

端午節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各地也有不同的說法,比如蘇州的賽龍舟,據考證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而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廣西地區是紀念伏波將軍馬援,福州的紀念閩王王審知。



由於賽龍舟的起源都是一種祭祀儀式,所以自古至今都是莊重嚴肅的,即便是今時,龍船競渡前的請神儀式也是少不了的,都要先要請龍、祭神,神靈各地有所差異,廣東珠三角是請南海神,福建、臺灣等沿海地區也是請媽祖。

而龍舟也是有嚴格要求的,不可遷就,各地龍舟大小不一,但一定要精美大氣。廣東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就有記載:“龍舟長十餘丈,高七八尺,龍髯去水二尺。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倍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枻者,不下七八十人。”



而潮州龍舟則分為有“真龍”和“假龍”兩種,“真龍”有龍頭、龍頸、龍身、龍尾,龍船全長20多米,寬1.5米,設15對槳有3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龍”,俗稱輯船,船全長10米,設5對槳,有10人,打鼓、敲鑼、潑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隨著時代變遷,賽龍舟本身的宗教含義已淡化,現在很多地方只剩下了儀式感,而隨著地球村的建設,賽龍舟也逐漸發展成為世界性運動了,很多外國友人也會在端午節這一天試試身手,只是不知道他們在划槳的的時候,是否知道中國古代有位偉大的詩人屈原?

我是六甲番人,歡迎大家留言評論,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六甲番人

賽龍舟是江南地區特有的端午節水上節目,意寓農厲五月初五瑞午節這天,用賽龍舟的方式來記念屈原。

楚國賢臣 屈原因看不貫懷王王只聽信奸臣的阿諛奉承,聽不進忠臣的良言,屈原多次進柬無果!後被流放,悲憤至極抱石投汨羅江而亡,楚國百姓聽聞屈原投江而死,都來江邊祭奠屈原,魚民們划船在江中尋找屈原屍身,怕魚兒吃了屈原身體,就把糯米飯用蘆葦葉包住投入江中餵魚,魚兒有吃食也就不吃屈原的身體了,

厲經千年的傳承與演變,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己成為江南各地乃至大半個中國的傳統節日









運河陶山

很高興參加這個話題。

記得從小時候記事起,聽到大人說起端午,都說它是與中國偉大詩人屈原有關,端午習俗之吃粽子、賽龍舟都是屈原投河自盡後人們祭奠他的方式,是一種防止有蛟龍傷害屈原而釆取的行動,長此以往,就變成了傳承久遠的傳統。

在我的記憶中,家鄉的端午節吃粽子是普遍的、也是必須的,划龍舟都幾乎沒有見過,因為遠離江河,家鄉沒有這樣的習俗。

後來看過一些說法,端午是龍的生日,划龍舟是紀念活動之一,還有說法是端午起於闢病禳災。關於端午節,聞一多先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在《端午節的歷史教育》一文中寫道:

“吃粽子這風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古代吳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龍子’的身份,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所以有那斷髮文身的風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將各種食物,裝在竹筒,或裹在樹葉裡,一面往水裡扔,獻給圖騰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還在急鼓聲中(那時許沒有鑼)划著那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上作競渡的遊戲,給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一切,表面上雖很熱鬧,骨子裡卻只是在一副戰慄的心情下,籲求著生命的保障。所以從冷眼旁觀者看來,實在是很悲的,這便是最古端午節的意義。”

如今,除了以上意義和風俗之外,賽龍舟還是一種群眾性的競技活動,在江南水鄉、在吳越故地、在長江沿岸......都有端午賽龍舟的傳統,齊齊整整的著裝、整齊劃一的劃漿、震天齊鳴的鑼鼓,百舸爭流的陣勢,讓參與者豪情萬丈、旁觀者樂在其中,甚為壯觀,就連我們雲南的很多地方也開始會在端午期間舉行龍舟賽了。

在我看來,龍舟競渡、百舸爭流,既傳承了民俗傳統,又推動了全民健身,這倒是一個好活動。

謝謝!


遠山墨雨

一、屈原夫人江邊現身說法

這個習慣,傳說和屈原的夫人有關。

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見屈夫人,手捧一個竹筒,獨自佇立在江岸上徘徊,眾人不解。

屈夫人告訴鄉親們:先生生前最愛吃的就是糯米蒸飯,我這就為他獻上。相傳,屈夫人後來也投江自盡,追隨屈原,至死不渝。

鄉親們都很敬佩這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和剛烈忠貞的夫人。

第二年,五月初五,楚國和當地的百姓們想起屈夫人的話,就划船將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裡去祭祀紀念他。

後來,又把盛著米飯的竹筒子改為粽子,劃小船改為賽龍船。逐漸,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成為一種民俗文化。

二、蛟龍搶食,屈原託夢之說

相傳,大家將糯米蒸飯散放江裡後,鄉親們做了一個相同的夢。

夢中,屈原對大家說,謝謝鄉親們的盛情好意,但今後大家別再給我獻食了。

就在大家疑惑時,屈原和夫人接著解釋說:你們所獻的食物都被江裡的蛟龍搶去吃了。

鄉情們問怎麼辦?屈原夫人夢中說“尖箬竹葉,像屠龍劍,蛟龍最害怕她,可以用箬葉包成糯米做成粽子,蛟龍就不敢搶了。如果再纏上幾道五色絲綵線,就更妙了,蛟龍會以為是身上的花紋,是同族的子孫,也就不會來搶了。

聽說蛟龍不傷同類,百姓們還將迎接屈原的船,改為龍頭形狀的龍船。

三、防魚蝦鱉蟹,保護屈原屍體

這個說法,在一些文學資料中也有介紹。

相傳,屈原投江後,楚國人為了預防江河裡的魚蝦鱉蟹將屈原的屍體吃掉,就投放到江河裡許多食物。

一天,有位老人夢到屈原對他說,百姓送給他的食物,都被魚蟹等吃掉了。老人問怎麼才不會被他們吃掉?

屈原告訴老人: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狀的尖角形。這個方法果然有效果,但還是會有魚蝦搶食的情況出現。

又過了一段時間,屈原再次為老人託了個夢。夢中屈原說,魚蝦之類歸龍管轄,將送粽子的船扮成龍的樣子,魚鱉之類就不敢吃龍王的東西了。


每日生活故事體育資訊笑話分享。多謝關注,多多互動。


思維是一種思考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划龍舟、吃粽子之外還有一個特別的含義是防疫闢穢,故前些年就有人提出端午節應改為防疫衛生節。在古代,每逢五月初五,民間有斟艾酒、飲雄黃酒、掛艾蒲的習俗。時值初夏,天氣炎熱,多雨潮溼,細菌繁殖快,毒蟲十分猖獗,把民間把有毒的動物列為"五毒"。五毒即:毒蛇、毒蠍、毒蜈蚣、毒壁虎(又有說是毒蜘蛛)、毒蟾蜍。"五毒″橫行,端午節來臨人們在門前掛鮮菖蒲、陳艾蒿,在房前屋後背陰之地噴灑雄黃酒,以殺菌。薰香闢疫、防病、驅殺毒蛇蟲,以保全家安康。 後來人們又加上石榴花、大蒜、山丹花(龍船花)共合為五,並稱"天中五瑞″,簡稱"五瑞"。1、古人認為菖蒲乃五瑞之首,具有清除邪氣作用。清《清嘉錄》稱:"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埂蒜頭,懸於床戶,皆以卻鬼。 2、 艾草:梁人《荊楚歲時記》中載:"在五月五日……釆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3、"石榴花:花根皮均可作為驅蟲劑,減少疾病傳播。此花五月盛開,鮮豔奪目。 4、 大蒜頭:古人將大蒜頭於端午節時附於蒲劍上,懸於戶外,可辟邪驅除瘟疫之作用。 5、 山丹花(龍船花),五月盛開,釆下一同系在蒲劍上,起到辟邪除瘴氣作用。古時將瘟疫、瘴氣、毒邪等均視為厲鬼所為,每戶門前懸掛"五瑞",厲鬼懼怕,不得靠近,逃之夭夭,故自然界有"五毒",天生有"五瑞"驅鬼邪之說,並可戰勝之。同時人們在端陽節給小孩佩帶中藥香囊,在水缸裡置放菖蒲、管仲避傳染病,這樣傳染病也不得近身,可安全度夏。今年端午即將到來,特作詩一首: 《端午情懷》防疫闢穢端午節 ——驕陽似火五毒月,橫行猖獗惹禍烈。蛇蠍蜈蚣壁虎蟾,炎熱孳生劇瞬間。本草驅除殺病菌,預防滅蟲五瑞興。雄黃解毒疔瘡妙,菖蒲闢穢開竅門。艾葉溫經散寒邪,管仲防疫不染身。榴花驅蟲少傳播,蒜頭祛邪平瘟能。船花除瘴芳香浸,香囊清馨病難臨。降妖斬魔蒲劍利,房門屋簷掛新綠。淵源流長五千載,岐黃仁術智慧明。未病先防內經論,華夏防疫古傳今。 註釋:蒲劍指中藥菖蒲的長葉片似劍;妖魔指病邪;香囊指端午給小孩佩帶的中藥香包;管仲中藥名,為殺蟲闢疫藥。


一葉輕舟85

除了紀念屈原,端午節賽龍舟還有哪些含義?為什麼全球很多地方都在當天賽龍舟?

國人賽龍舟其實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這要早於楚國時期的,在那個時代,賽龍舟是一種宗教的活動儀式,是親近水神的節目,因為水神也喜歡熱鬧,同時也是娛樂性的節目,可以在農閒的時節舉行,屬於古時候的體育項目吧。

後來成為端午節的習俗,這個就和屈原投江有關係了。當時楚國人發現偉大的愛國詩人抱石投江之後,就急忙的駕馭龍舟趕去營救,可惜沒有找到屈原的屍體。又擔心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多人划龍舟在江中驅趕魚蝦,好讓靈魂安息。這樣的紀念活動慢慢就傳承了下來。

賽龍舟除了紀念屈原,據說還和東漢孝女曹娥投江救父有關。曹娥的父親掉進江中,幾日不見屍體浮出來。但是僅僅14歲的曹娥,在江邊哭著尋找父親,沒有結果。最後捨身挑進江中,三日後把父親的屍體找到,但是曹娥也淹死了。不知道是怎麼把父親的屍體運送到江邊的,人們都在傳說是曹娥的孝心感天動地,然後被水神送到江邊的。人們為了紀念孝女曹娥投江救父,就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曹娥跳江的日子賽龍舟。

關於賽龍舟的說法很多,大家也是各持己見,但是最終的目的也是統一的。它是國人最富有激情的民間健身的體育娛樂項目,都是在表達我國人民積極向上,勇做弄潮好兒郎的奮鬥精神。

同時,賽龍舟活動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體現,通過賽龍舟的活動,可以寓教於樂,通過激烈的競賽,合作第一比賽第二,從而加深民族向心力。

賽龍舟需要眾人的密切配合,眾人划槳開大船,只有萬眾一心奔向前,才能到達目標。每到端午節賽龍舟比賽的日子,前來助威的人民群眾上萬,群情激奮,歡呼震天,扣人心絃的比賽把端午節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這也是一種民族凝聚力的體現,更是人們對生活美好,風調雨順的期盼,而奮勇爭先一往無前的拼搏恰恰是健康積極樂觀的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最好表現方式。


農民妹子一枝花

其中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龍舟文化,並不是紀念屈原,而是紀念盤瓠,已有5000年的歷史了,比屈原所在的年代早了2000多年。

盤瓠生了六男六女,沅淩人認為他們互為婚配,成為了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的始祖。盤瓠死後,六族人請神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盤瓠魂落何處,就讓每個族群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逐漸演變成划船招魂的祭祀活動。

在瑤族人的歷史裡,盤瓠是他們的始祖,稱盤王,據說盤王是一隻龍犬,隨侍在平王身邊。平王與高王兩個部落紛爭不斷,平王就懸賞勇士刺殺高王,事成後將公主嫁予他。由於大家都畏於高王威嚴,遲遲沒有人出來,盤瓠主動請纓,咬回了高王的首級,於是盤瓠與公主成婚,生了六男六女。

龍舟與龍犬,進一步互證了龍舟與盤瓠的關係,因此,端午節賽龍舟,除了紀念屈原,更是紀念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的始祖盤瓠。


雲行雨見聞

人們划龍舟,最初不是為了競賽,只是作為一個交通工具。西周的《穆天子傳》第一次記載了穆天子,即周穆王坐著龍舟出去遊玩的場景。後來,《楚辭》和《淮南子》也出現了對龍舟的記載。三國時期,周處的《風土記》最早記載了端午節用龍舟競渡的情況。到了唐朝,才有關於龍舟競渡的詳細描寫,這個時候,與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相結合,人們普遍認可端午節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投江的屈原。

在20世紀30年代,聞一多先生經過對大量文獻的研究,提出對戰國末期因屈原投江而形成的龍舟競渡的質疑。他認為端午節和中華文明傳統的圖騰——龍有一定的聯繫,粽子和賽龍舟也與龍有關係,與屈原個人沒有關係。他認為,龍舟競渡的起源時間應該比屈原所處的時間還要早。

還有一種關於龍舟競渡的說法。傳說吳越之戰中,越王勾踐打了敗仗,在被抓去當夫差的奴隸期間,他並沒有忘記亡國之恨,時刻牢記復仇的願望。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越軍以組織龍舟比賽的方式掩人耳目,給人的感覺是在娛樂嬉戲,其實是訓練水兵,為未來複仇作積極的軍事準備。最終越國大敗吳國,復仇大業完成之後,以龍舟競渡的方式慢慢流傳下來。

也有人認為龍舟競渡與伍子胥有關係。東漢《曹娥碑》記載,吳王夫差在五月初五殺了忠心耿耿的伍子胥,把他的屍體拋到了江裡。得知這一消息後,愛戴伍子胥的民眾乘坐小船來到江水中央,希望見到伍子胥的亡靈,以寄託哀思之情。於是,龍舟競渡就成為了紀念伍子胥的習俗。


一隻愛吃的小肥蝦,帶你領略美食背後的趣味與文化。^_^

蝦吃

端午節划龍舟的活動來源是什麼呢?很多人肯定要說了,這是紀念屈原的。

我們也確實能夠在典籍裡找到相關的記載:

《類聚》四引《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端午節划龍舟的活動來源是什麼呢?很多人肯定要說了,這是紀念屈原的。我們也確實能夠在典籍裡找到相關的記載:《類聚》四引《續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輒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常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慧,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羅之遺風也。」

以至於端午有詩人節(紀念屈原)的稱呼,然而這是真的嗎?近代詩人、學者聞一多經過考證以後,他認為“端午節”跟百越地區龍圖騰崇拜有關,划龍舟其實就是圖騰祭祀。其他學者還提出了季節說,夏至說等等。不管他們的考證正確與否,我們都能找到文獻記載,古人就有認為賽龍舟早於屈原,比如;

《事物原始》引《越地傳》雲:“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

事實上,還有一些記載能夠佐證,端午節早於屈原。五月初五的時候,古人認為不是好日子,五月初五出生的都會被嫌棄。比如飛天蝙蝠柯正惡,呃呃呃,錯了,王鎮惡。

《宋書·列傳第五》:王鎮惡,北海劇人也。祖猛,字景略,苻堅僭號關中,猛為將相,有文武才,北土重之。父休,為河東太守。鎮惡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猛見奇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之為鎮惡。《史記》:初,田嬰有子四十餘人,其賤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嬰告其母曰:“勿舉也。”其母竊舉生之。及長,其母因兄弟而見其子文于田嬰。田嬰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頓首,因曰:“君所以不舉五月子者,何故?”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嬰默然。文曰:“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嬰曰:“子休矣。”

前面一個是王鎮惡五月初五出生,結果被家人嫌棄,結果祖父王猛看見孫子,覺得他很棒,就像歷史上同一天生日的孟嘗君。後面一個就是孟嘗君出生的故事,本來孟嘗君田文就是齊國大臣田嬰和他的小妾生下的孩子,因為出生在五月初五,就被嫌棄,差點就活不到長大,小妾把田文養到了長大。他長大以後兩個人第一次見面時候,田嬰還是很嫌棄田文。當然我們知道田文後來通過個人奮鬥變成了狡兔三窟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

這又和端午節有什麼關係?端午節在古代有捉蛤蟆的習俗,今天還有佩戴菖蒲、艾葉的習俗。這些都是辟邪的,古人認為這個月不吉利,多災多難。你們看白娘子也是喝了雄黃酒現了原形,就是因為古人認為雄黃酒有辟邪的功效。楚辭裡有“浴蘭湯兮芳華。”這也是一種辟邪的活動。古人所以會覺得你五月初五出生的小孩,不吉利,甚至不想養這一天出生的孩子。

孟嘗君雖然不知道他具體的出生年月,但是他大約和屈原是同時代的人,孟嘗君出生的時候,端午節的一些觀念就已經深入人心了,屈原和端午節起源關係應該不大了。那麼龍舟跟屈原關係也應該是後人附會上的。

而後世,賽龍舟的意義更加複雜,有些地方很明顯是為了祈禱秋天大豐收,有的還是跟古人一樣的驅邪。不僅僅是漢族喜歡賽艇,而其我們他少數民族也有賽龍舟的習俗,比如說土家族,不過土家族的賽龍舟有的會在五月初五,有時候在五月十五。在這個炎熱的日子裡,在涼快的水邊觀看賽龍舟是多麼有趣的民俗。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大家喜歡,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半卷

端午是一次家國情懷的先賢祭

端午是一次家國情懷的先賢祭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詩,道出了家國情懷的端午文化之魂。屈原是戰國時楚國三閭大夫,為妒賢嫉能者上官大夫靳尚、令君子蘭等人之誹謗,被楚懷王疏遠。屈原堅持“聯齊抗秦”又遭陷害流放。

他憂國憂民,悲憤至極,於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殉國。“既莫足與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子“寧死不汙”“求索”“獨醒”的氣節和家國情懷,早已熔鑄進中華民族的集體意識與高尚人格傳統。

地理文化因素促進了端午文化差異的形成,端午節亦有紀念名將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的習俗流傳至今,先賢們“精誠感蒼天,浩氣射鬥牛”的家國情懷,激勵於《離騷》《九歌》《天問》滋養的後人,張揚家國情懷的文化自覺與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自信。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