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厚黑管理学:独裁者曹操、诸葛亮神话、孙吴帮派文化……

《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不只是政治权术和战争计谋,更有丰富的管理智慧。如果你能从妙趣横生的三国历史故事中读出中国式管理思维,那么恭喜,说明你有做领导的天赋。

以电影类型解读三国管理艺术

三国厚黑管理学:独裁者曹操、诸葛亮神话、孙吴帮派文化……

如果以电影类型解读曹魏、刘蜀和孙吴的核心管理理念,那么它们分别是动作片、悬疑片和武侠片。

曹操搞的是强人式管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一辈子攻伐不断,骑马的时间比坐沙发的时间长,而且灭吕布、袁绍、刘表、马超、张绣、张鲁等势力,一统中原,是三国时期最能打的企业领导人。

三国之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谋士之争。咨询方案的好坏决定着项目的成败。蜀汉集团真正有正规的管理是在招聘了诸葛亮之后,诸葛亮足智多谋,而且搞得很神秘,决策过程不透明,动不动就用锦囊把计策包起来,并且规定不到时间不许打开看,吊足了人们的胃口,也构造了很多惹人猜想的情节和神秘的氛围。

曹操和刘备都喜欢英雄这个词,大气而文雅,但是孙权更愿意人家称他为豪杰。“自古江东多豪杰!”江湖气一下就出来了,孙家确实代代都有绿林风采,火并黑帮,劫掠富豪,盗玉玺,抗朝廷,孙权重用的人也都是同类型的,比如吕蒙、甘宁等,但他们后来都在孙权的影响下开始读书。这样更是了不得了,正所谓“不怕流氓胆子大,就怕流氓有文化”,要是古龙在世,写一本《江东豪杰传》肯定好看:“东,江东,暮色江东,暮色江东雾蒙蒙;剑,宝剑,七星宝剑,七星宝剑响峥峥。”

管理风格

曹氏企业: 大独裁者的头疼病

曹氏企业拥有很多特权和垄断资源,而且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但曹操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总裁,尤其那句著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太露骨了。曹操这话脱口而出,当时跟他在一起的陈宫吓坏了,心想曹操把磨刀霍霍杀猪宰羊准备款待他的人都杀了,幸亏自己晚上睡觉不磨牙,不然也早死在曹操刀下了。于是,陈宫后来找个机会偷偷跑掉了。曹操的这句名言是其自毁形象的最大败笔,从此天下人都知道他是奸雄了。

三国厚黑管理学:独裁者曹操、诸葛亮神话、孙吴帮派文化……

曹操的性格决定了其组织架构是以他本人为中心的高度集权体系,执行的是垂直管理的结构,一竿子插到底。曹操能干又勤奋,加上天生多疑,人多地盘大,还有很多业余爱好,最终像诸葛亮一样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曹操一辈子也没有当皇帝,到底是个打工的,算是“打工皇帝”。

迷信自我、信奉独裁统治的管理者都很辛苦,当前中国的民营企业家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不敢或不懂得放权,什么事都不放心,把整个企业的运营权放在自己手里,虽然决策速度很快,执行力很强,但却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尤其是接班人的问题会很棘手,所以曹操才会感慨“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氏企业: 诸葛亮神话难再续

三国厚黑管理学:独裁者曹操、诸葛亮神话、孙吴帮派文化……

其实诸葛亮也是一位独裁者,他与曹操的不同之处在于,曹操是靠权力树立无上威信,而他是靠才智促成绝对服从。权力容易传承,但智谋不可复制,这就是诸葛亮的悲哀,“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诸葛亮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蜀汉集团新人的成长,其核心团队也没有从外部得到充分的补充,好容易来了一个魏延,却因为人家后脑勺上有一处骨质增生而被诸葛亮猜疑,怎么能仅凭这个就判断人家的思想品德呢?所以诸葛亮死后,蜀国急速衰退,也就不难理解了。

孙氏企业: 最民主的帮派组织

孙权实行的是民主式管理,只有孙氏企业真正做到了集体决策,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国家颁发的许可证,也没有“五虎上将”和孔明这样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经理人仍能够独霸江东市场的重要原因。

东吴的文臣武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议则同谋,战则同力;孙老总善于听取各方的不同意见,用人也不计较文凭和工作经验,全靠业绩说话,让下属有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这样的企业肯定有前途,如果不是孙皓那个富五代太败家的话,孙氏集团的持续运营应该没啥问题。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品牌竞争力学派创始人、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