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成真人從跟自己獨處開始

清舟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註釋】

1 閒居:無事獨處。

2 無所不至:沒有什麼不顯現的,可理解為原形畢露、無所不為等。

3 厭(yàn)然:受到壓制的樣子。

4 著:展示。

5 益:好處。

6 中:內心,下面的“外”指外表。

7 曾子:名參,春秋時期思想家,相傳為《大學》的作者。

8 潤屋:裝飾房屋。

9 潤身:滋潤自身。

10 心廣體胖(pán):心胸廣大,身體安泰。

修成真人從跟自己獨處開始

本節所說的小人,是與君子相對而言的,指沒有經過自我修養的普通人。與現代人所說的“小人”不是一個意思。普通人沒有“誠”的修養,沒有達到意誠的狀態,所以其內心世界與外在表現是不一致的。這一點我們在上一期已經講過。普通人在獨處的時候,由於沒有了環境的壓制和周圍人的監督,也不用擔心別人的評價和言行的後果,自身很多負面的東西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而當有別人在場的時候,或擔心別人會知道自己言行的時候,人們往往就會自我約束。這可能是為了給別人和社會留下一個積極正面的形象,也可能是懼怕言行的後果。如果面對的是端莊正直、有地位有威望的人,那麼就更會竭盡全力收起自己不好的東西,而把自己最積極、最正大的一面展示出來。這其中可能有前面我們說過的兩種原因,也可能僅僅是折服於對方的氣場,或者自慚形穢。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大有作為的明君,但他也曾經是此處所說的普通人,這與地位無關。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鷂子,非常喜歡。正玩得高興,忽然遠遠看見魏徵走來,怕魏徵說自己玩物喪志,不是君主該有的行為,就慌忙將鷂子收入懷中。不知魏徵是故意還是確實不知道,來到太宗近前開始彙報工作,說起來就沒個完。太宗雖然擔心鷂子被悶死,心裡著急,卻始終不敢拿出來。結果鷂子最終還是被悶死了。唐太宗尚且如此,其他人自然就不必再說了。

修成真人從跟自己獨處開始

因此,古人才提出了慎獨的問題,這既是自我反省的方法,也是自身修養的檢驗方法。而對於現代人來說:則還有另外一個更好、更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慎網”,也就是通過網絡來自我修養,通過在網上的表現來檢驗。在這方面,當初沒有實行實名制的網絡環境,會更直接、更真實、更有效。那時候的網絡世界,幾乎就是毫無限制、絕對隱身、絕對自由的世界,人們“永遠不知道對面屏幕裡的是一個人還是一條狗”。於是各種烏七八糟的東西就都出來了,謾罵、暴力、低俗、下流、欺騙、背叛、等等。整個網絡空間幾乎成了人類醜惡的垃圾場,人類個體和群體的醜惡陰暗,在這個虛擬世界裡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放任這種趨勢繼續下去,整個人類都將陷入不可挽回的墮落,因為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則會一直起作用,從而建立和推動一個正反饋系統。除非有外力來打破它。由此我們也可以想見:如果現實世界也和那時的網絡世界一樣沒有任何監管,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從這個意義來說,監管無論在現實社會還是虛擬空間,都是必須的。

物質的富有能夠將自己的房屋裝修得華麗,美好的德行可以滋潤自己的身心。在《大學》的作者看來,無論“小人”們隱藏得多好,只要沒達到意誠、不是表裡如一,對自己的身心都是沒什麼意義的。而且在達到了意誠的君子面前,也是無從隱藏的。

修成真人從跟自己獨處開始

普通人要修養自己,達到意誠的境界,必須從慎獨做起。但對於多數人來說,這還是比較困難的,甚至一開始就是做不到的。或許《大學》的作者也明白,因此他給出了一個操作性的方法。也就是在心念意識上自我營造一種被眾人監督,受眾人指責的狀態。這很類似於道家的存思、佛家的觀想、或現代心理學中的自我暗示。按這種方法長久地習練,自然就可以做到慎獨,並最終達到意誠。達到意誠這一境界極致的人,在其他有些學派看來,就是“真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