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白蛇傳,沒你想的那麼美好,其實另有所指

唐代傳奇小說《白蛇記》裡說了一個白蛇成精,化成美人,迷惑好色之人,然後吃掉的故事。小說強調:萬不可為色慾所迷,人、妖不可共居的道理。

歷史上的白蛇傳,沒你想的那麼美好,其實另有所指

杭州一帶,古時同樣也有蛇妖害人的記載。據杭州《淨慈寺志》記載,在宋代該寺附近山陰曾出現過巨蟒,會變成女人時常蠱惑害人。而陳芝光《南宋雜事詩》中也有“聞道雷峰蛇怪”之說。

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中整理了白蛇故事,寫成《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短篇小說。小說開始把蛇妖人格化,但主題依然是講蛇精害人,害的許宣(即後來的許仙)幾次遭災。依然強調人妖不可共居,為人不可好色,法海依然是正面人物。

從這些故事中,白蛇根本就不是愛情故事,更沒有稱頌白蛇對愛情的忠貞,完全是一個除妖的故事;是一個當事人對佛法從不信到信的故事。

可是到了清初,在戲曲《雷峰塔傳奇》中,白娘子開始成了正面人物,法海則成為破壞白許婚姻的罪魁禍首。戲曲裡出現了"盜取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新增情節,對白蛇正面描寫,許宣也成了"許仙″。

歷史上的白蛇傳,沒你想的那麼美好,其實另有所指

再往後到了彈詞《義妖傳》和《白蛇寶卷》中,善惡進一步顛倒。到了近代魯迅先生在《論雷峰塔的倒掉》裡說“誰不為白娘娘抱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對法海極盡諷刺嘲笑。

如今,在河南某處,據說是當年白娘子成精的“白衣仙洞”香火旺盛,白蛇居然成了人類跪拜的對象,而除妖降魔、拯救蒼生的法海和尚卻成為人們鞭撻的對像。

歷史上的白蛇傳,沒你想的那麼美好,其實另有所指

從《白蛇傳》的逐步演變中可以看出人們的觀念是一個隨著市場需求不斷變化的過程,這裡起關鍵作用的是博取演繹和關注度的最大化、利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