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慨和追忆,感叹小时候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那时候的简单透明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逐渐消失不见。

虽然小时候渴望得到的东西,例如:成年男人帅气的西装;优雅的高跟鞋;自由自在不受管束的生活等,在长大之后我们也都渐渐得到。

但事实,有几个人是如同小时候般真正快乐的呢?大多数人还不是又回过头去怀念那纯真的童年,甚至有人感慨:要是永远生活在小时候该多好!

得到必定会有失去:你得到了何时可望的成人生活,那得到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不再拥有儿时的纯真;

再如你得到了真正的自由,父母在也管不了你了,但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你失去了童年时期特有的懵懂的欢乐,随之而来的还有无边无际的孤独。

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好像很多事情儿时都不懂,但那时快乐,而长大后真正看清楚了,就不再有真正的快乐,似乎这就是得到与失去之间的辩证关系。

1 为什么现在的你感到孤单和不快乐?

有的人回答说,我对我目前从事的工作总是提不起兴趣,觉得没劲,对未来的生活充满迷茫。

只要一想到将来会面对的种种,尤其是一定要用功利的姿态去应对各种工作上的事情时,就觉得自己活得很累,还不如一个小孩活得快乐。

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的心声。

为什么不快乐?其实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纠正一下问法:

为什么我们会快乐?而不是我们为什么不快乐?

人的大脑的体积和结构自人类进化以来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导致体积增加,其中就多了一个叫额叶的部分,这是大脑中最高级的部位。

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而在额叶里最为重要的一个部位就是脑前额叶外皮,具有“创造模拟经验”的功能,即人类可以通过它在大脑中对一些未曾真实体验过的经历进行某种模拟体验,这与情景性记忆、工作性记忆以及自我抑制能力相关。

大多数人的决策都与脑前额叶外皮有关,即对未来事件及情感的预估。

这里的情感便是广义上的幸福感,人们对经验的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幸福感的预测。

人们在做每一项决策之前,几乎都要建立在对事件情感结果的内隐性或者外显性预测的基础之上;而之所以会做某种决策,是因为相信这项决策会比其他的决策带来更大和更强烈的幸福感。

实际上,即便人们能够通过预策幸福感确定哪件事会使自己获得快乐或痛苦,可对于这种快乐或痛苦的持续时间和幸福感的强烈程度却不能准确预估

这里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高估了快乐或痛苦的持续时间和强烈程度;其二便是低估。高估的情况比较普遍,被心理学家称之为“

影响偏差”。

曾有数据显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得以幸存的人,即便截瘫,也会在事故之后的几个星期内恢复心理创伤;那些失去了亲人、爱人的人在此后的一年之内情感水平就恢复了正常。

也有相关实验表明,那些在事故中截肢的幸存者在一年之后的幸福感强烈程度和中彩票者在一年之后的幸福感强烈程度,几乎完全是一致的。

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5.12地震——遇难者

这些调查数据似乎和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不符合,甚至完全相悖,但他们又是确切存在的。

无论人们遭遇到了多大的困境和挫折,一段时间以后(也许是几个星期,也许是几个月,甚至是一年、两年),这件事就不再会对人们有什么影响了。而我们大多数人正是因为高估了这种影响力,所以才会出现心理困境,就像自己给自己背上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很多事情对你的影响力其实并没有那么大,更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严重,那是你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过大才导致了现在的不快乐,抑郁的心情。

在幸福感的预测过程中,影响偏差导致我们过分高估事件的情感影响力,进而无法自拔,陷入心理怪圈走不出来。而如果我们意识到这种偏差的存在,是不是就会好点呢?答案是肯定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在悲痛的时候让自己忙碌的原因。

人的身体和思维一旦忙碌起来,就不会再去胡思乱想,那些悲伤的记忆就会暂时被搁置,我们只要告诉自己,现在不要去想了,先做点别的事情!等忙完这段时间之后你再去回想,也许会比当时好的多。所以,别再高估某件事情对你的影响力了,否则在你的痛苦中有一大半都是你自己给自己的,何必呢!

2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如果细心观察,会发现那些表面看起来很快乐的人,其实未必就真的快乐,谁的生活尽是一帆风顺的呢?他们也有不快乐的时候。

但也有很多人不管何时,都是一副郁郁寡欢的模样,人们一看到他们,就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遭遇在他们身上上演,但其实他们也未必就真的如此不快乐。

快乐有两种,一种发自内心的天然快乐,另一种自我创造的人工快乐。

例如:孩子在周末的早晨,被爸妈逗得“咯咯”直笑,清脆的笑声几乎可以穿越厚实的水泥墙壁,让大人们羡慕不已,这样的快乐就是天然的,发自孩子的内心并且真真实实;

上班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当情绪跌落谷底,为了不让自己久久沉沦在低谷,他会去寻找各种方法安慰自己,直到成功达到心理调节的目的,这便是通过自我创造而获得的人工快乐。

这并不是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就一定不存在天然的快乐,只是这种发自内心的天然快乐已经没有孩子那么多、那么纯粹了

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当天然的快乐难以企及时,人工快乐是帮助人们保持快乐的最好方式。

当你希望得到而不可得时,不如自己制造出来。譬如,当某男向某女告白失败后,他就很难快乐起来,此时为了不让自己持续悲伤,他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这么专情的一个人,你不喜欢我是你的巨大损失。当他告白成功时,他就能获得天然的快乐。

表面上看起来,人工快乐远远比不上天然的快乐美好,可实际上,人工快乐相较于天然的快乐,要更加长久和实际。

为什么现代人还是难以快乐呢?难道说现代的人们连给自己制造人工快乐的能力都失掉了?

是否越长大越不快乐!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快乐?

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能够及时的给自己制造快乐,那么他就不会不快乐,但假设他已经没有了这种能力,长此以往,这个人就成了一个患有“快乐遗失症”的人。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术语叫“沉没成本”,指的就是由过去的某项已经发生了的决策,导致现在或者是将来的任何决策都无法改变的成本。

在商业决策中,沉没成本是影响决策的一个关键要素,指那些已经付出的、不可回收的成本。而在心理学中,沉没成本则意指那些耗费的精力、时间、金钱等,都已经是无法挽回的成本了。

此时很多人就会想:既然已经这样了,那就继续下去吧,或是事已至此,就不再徒劳挣扎了吧!

沉没成本效应揭示了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一种自我申辩,不愿承认自己先前的决策失误,希望总是可以与之前的选择保持一致,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心理。心理学家指出,沉没成本效应虽然让人们在一件事情上失去了再选择的机会,但却能够收到自创快乐的效果。

研究人员曾在美国的一所高校内开设了一门摄影课程,在结束时要求学员自拍两张照片,然后将其中自己比较满意的一张上交。

但该实验分为两组,

研究人员对第一组学生说:“想好了再上交啊,因为交上来后我就会立即转寄给XX美术馆,你们就没有更改的机会了。”

而对另一组学生说:“大家慢慢挑,选不好也没关系,交上来后还有三天的时间给你们更改。”

结果,前一批大学生在压力的作用下迅速做出了选择,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还是会怡然自得地认为自己交上去的那张是最好的;而后一批大学生则在反反复复中的选择和更改中纠结、烦闷,部分人还出现了失眠现象,到最后他们还是认为留在手上的那张才是最好的,因而后悔不已。

这项实验证明了,当选择越多时,人们就越是难以获得快乐,最后甚至会连人工快乐一并失去。当自由越多,决策也就有了随机都可更改的条件,正是这种可更改的决策权阻断了人们自制快乐的能力。

如果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来说,向父母索要一双好看的名牌跑鞋而不得,得不到也没办法,尽管已经渴望很久,尽管也跟父母闹过很多别扭,但如果真的得不到的话,孩子们也不会怎么样,他们依旧还是有自己的快乐和乐趣,甚至还会憧憬着将来长大,挣好多钱,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买下来。

但是长大后就不一样了,小时候想要拥有的名牌跑鞋,长大后即便父母还是没有给他们买,但他们已经拥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可此时摆在他们面前的已经不只是一双名牌跑鞋,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

所以,拥有了决策自由权的同时,决策的难度也在不断攀升

从前的那种“车到山前必有路”、“哪怕剑走偏锋,也要尝试一回”的心理在慢慢消失,失去了对未知的无限渴望和追求无限可能性而产生的强烈刺激感的基础。

据数据显示,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有72.3%的人群尚不知晓自己处在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种精神心理疾病中。更让人惊讶的是,超过90%的心理障碍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共有约4.5亿亿各类精神病和脑类疾病患者,每4个人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

九芢将会在“99派卡“”整理发布心理知识的文章,让我们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