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

——1840前夕的中國海陸疆

歷史學家錢穆關於“文化”有一段影響甚廣的話:“人類文化,由源頭處看,大別不外三型。一、遊牧文化,二、農耕文化,三、商業文化。”他說的“文化”,大致可以理解為社會經濟形態,或文明形態。只要是大一統時期,中國社會基本都具備這些文化。如果開放口岸通商,商業還包括對外貿易。

由此,草原上的遊牧、田地裡的農耕,與市鎮(草市、口岸)中的經商共同勾勒出傳統中國的社會經濟秩序,直到被1842年俯衝而來的“現代文明”逐步衝擊、顛覆。這一年,清廷治下的中國與英戰敗,被迫簽署《南京條約》。

被衝擊前夕的中國成為了一個謎。它像黑洞一樣讓思想家為之著迷,也為之埋頭整理史料,並試圖理解這個古老的文明何以、以何種方式潰敗。

近期,國內出(重)版了歷史學家範岱克的《廣州貿易》、政治學家蕭公權的《中國鄉村》,以及美國漢學家歐文·拉鐵摩爾的《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他們的著書主題由南向北鋪陳,通過歷史細節呈現被“現代文明”衝擊前夕,清廷如何控制沿海貿易、內陸農耕和邊疆遊牧的秩序,及其面臨“失控”危機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