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付支付吃鉅額罰單 第三方支付嚴監管持續

智付支付吃鉅額罰單 第三方支付嚴監管持續

執法檢查、牌照收回、鉅額罰單……監管風暴正席捲著我國支付行業,而218家第三方支付機構處在風暴中心。

5月15日,國家外匯管理局深圳分局在網站發佈題為《嚴懲支付機構為非法互聯網平臺提供資金清算、支付服務的違法違規行為》的消息,其中指出對智付電子支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付支付”)網絡支付及跨境外匯支付等業務開展執法檢查後的查實違法行為和處罰決定。

在處罰金額上,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沒收違法所得和處以罰款合計約為2561.38萬元,外匯管理局深圳市分局給予警告並處罰款1590.8萬元。以上合計罰款共4152.18萬元,成為今年第三方支付公司領到的罰款金額最高的一張。

據不完全統計,央行系統在2017年至今年4月底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出罰單共計124張,罰款金融近億元;另一方面,監管機構針對備付金存管、無證支付清查等下發了多項制度文件。

被罰近4200萬

據工商資料,智付支付成立於2007年,註冊資本1.0111億元,控股股東為智付科技集團(以下簡稱“智付集團”)。2012年,智付支付獲得互聯網支付牌照,業務覆蓋範圍為全國,2015年獲得外管局跨境外匯結算業務試點資格,2017年完成支付牌照續展至2022年6月,並在去年8月成為網聯清算公司股東。

據媒體報道,在去年就有用戶通過媒體爆料、社交媒體等方式,多次投訴智付支付為非法外匯平臺提供支付通道。在今年年初的多張罰單中坐實此情況。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中心分行於2017年12月底下發通知,要求智付支付停止新增業務開展,並在今年3月對智付支付作出全面停止業務,罰款人民幣3萬元的行政處罰;4月底,外匯局也公佈了一張罰單,表示其違反外匯賬戶管理規定的業務範圍、逃匯行為、未按照規定報送財務會計報告、統計報表等資料。

也正是接連不斷的罰單,人行深圳支行與外匯局深圳分局對智付支付展開了執法檢查,最終開出了合計4152.18萬元的罰款額。

“實際上,我司受到處罰是去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造成的結果。”智付支付在書面回覆表示,“罰單和警示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司在急劇發展的過程中,對業務的合規管理控制出現了缺陷。”

智付支付官網顯示,目前已推出一碼付、智付錢包、易掃碼APP、網銀支付、點卡支付、代收代付、智匯通等,其中智付錢包還具有充值、預付費卡、全球購保險理財、跨境匯款等功能,而智匯通則為進出口電商解決付匯、收結匯等。

周昕律師表示,智付為外管局在規定的跨境支付類型外的業務提供了支付服務,是這次處罰的問題所在。“第三方支付機構在獲得跨境業務試點資格後,基本上只能為幾類特定的、有真實交易場景的商業活動來提供支付服務,如跨境學費、旅遊費用等。”

“尤其是在跨境支付業務上,交易的真實性難以控制,”路南對此補充道,目前跨境交易趨於電子化、交易品虛擬化,其次銀行對於第三方支付平臺在買賣雙方代理的購、結匯業務等難以審核其真實性,導致部分非法資金在我國境內的流動。

實控人控股華平股份

工商資料顯示,智付支付由智付集團控股,出資比例為93%,其總經理葉順彭出資比例為7%。而智付集團註冊資本2億元,姚莉紅直接持有49%的股權,葉順彭、劉海東分別持有3%、14%股權。

葉順彭與姚莉紅為夫妻關係,劉海東與葉順彭為兄弟關係。

“這樣的家庭關係在第三方支付機構中並不普遍。”周昕律師對此表示。

智付集團旗下擁有多家企業,涉及信息技術、通信、電子支付、投資擔保等行業,但近幾年的財務數據並不亮眼。據公開資料,其2014-2017年分別實現淨利潤429.35萬元、342.42萬元、1342萬元、1869.80萬元。

4年累計淨利潤尚不足4000萬元,這也讓智付支付在此次4152.18萬元的鉅額罰單前顯得尷尬。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7年年末,智付集團全資控股的智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匯科技”)以8.07億元的成交價收購了華平股份(300074,股吧)13.52%的股權,智付集團成為這家深交所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由於智付集團的財務狀況與股權收購的資金極不相符,在其收購華平股份時,華平股份二股東熊模昌對智付集團的收購能力提出異議。熊模昌稱:“智付集團近3年資產負債率高達93%以上,不具備收購上市公司的實力,亦不具備管理上市公司的能力。”據《華平股份: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中披露的數據,智付集團在2013-2017年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93.5%、94.35%和87.79%。

智付支付在書面回覆中稱:“與華平股份屬於智付集團下不同的產業板塊,各自獨立運營。”

行業洗牌

自1999年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成立以來,第三方支付在我國已有近20年的歷史。但第三方支付公司逐漸為國人所熟悉,還是在2004年支付寶出現後。2011年,央行發放首批支付牌照,第三方支付自此獲得合法地位。

據Wind數據,2017年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達154萬億元,同比增速44%。其中,第三方移動支付規模至98.67萬億元,而第三方互聯網支付規模為26.02萬億元,移動支付規模比例已逐漸成為主流。

隨著第三方支付交易規模爆發,監管也愈發趨嚴。據網貸天眼統計,央行系統今年公佈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罰單共有29張,其中包括支付寶、拉卡拉、通聯支付、聯動優勢等在內的多家支付機構。

2017年底開始第三方支付行業監管全面升級,央行和相關機構從備付金、跨行清算、業務許可、條碼支付等方面密集出臺文件,組合拳清理整治支付市場。

今年4月末,央行支付結算司下發了《2018年重點抽查工作指導意見》,其中明確了對支付行業檢查的重點,第三方支付監管方面的217號文、218號文和296號文相繼落地。

“所以很多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來做跨境支付業務,認為這塊仍有拓展空間,而且在經營中多數都有一些超越規定範圍的業務。但從智付的鉅額罰單也能看出,這塊正面臨著強監管。”周昕表示。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曾經強調:“支付產業市場參與者眾多,供給和需求有些失衡、供過於求,支付機構之間存在過多競爭。”。

對此,央行正在通過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加大市場退出力度。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的《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8)》,自首次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起,央行累計發放271張支付牌照。截至2017年底,這一數據減少至218張,其中有28張支付牌照被註銷,部分支付牌照被整合。

對於第三方支付行業現行的監管,路南認為仍有更多空間,他表示:“僅以指導性的意見或部委規章的形式來解決其所存在的問題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沒有專門性、層級高的針對性立法,不利於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可持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