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vb用戶84836257
中山裝是中國革命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種服裝,是在日本學生服裝(詰襟服)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個人認為中山裝很適合中國人穿著,但是為什麼沒有流行到現在,無非也是過於正式了,雖然穿的人沒以前那麼多了,但是在正式場合,國家領導人多次穿著中山裝面向世人、面向世界。
我結婚的時候,是穿著立領,翻領還是有些老式,不適合年輕人穿。
衣服是鎮上的一個裁縫給定做的,一口氣做了兩套,這是其中一套
這是另外一套,個人更喜歡這一套。
中山裝不流行了,不代表它有什麼不足,人的審美是一直在變化的,而所謂的流行也是一直在變化的,說不準哪天中山裝又流行了。
我現在擔心的是會做中山裝的裁縫越來越少,做中山裝的工序很麻煩,記得十年前去定做中山裝的時候,很多裁縫都說不會做,別說中山裝,連西裝都不願意做,說白了就很麻煩,不像做女裝那麼快捷。現在很少能看到中山裝的身影,一些品牌男裝雖然也有中華立領,但終究穿的人少,在年輕人中間,尤其是95後、00後,穿的人少之又少,中山裝要再流行起來,需要時尚圈的推動。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中山裝由孫中山發明並提倡,具體出現時間一直有兩種說法——1919年和1923年,但沒有異議的是中山裝從發明伊始就帶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意味。
1925年,孫中山去世,國民黨開始塑其為國父,將之符號化,大力提倡全社會的崇拜。1928年,國民黨內政部要求部員一律穿棉布中山裝,南京市政府也規定職員一律著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第二十二次國務會議議決《文官制服禮服條例》:“制服用中山裝”,將中山裝樹為法定製服。之後,不斷嚴格在政府機關中嚴格推行,直到1936年,蔣介石還下令全體公務員穿統一中山裝制服。同時,中山裝還在學校中進行推廣,教師和學生也被要求穿中山裝。新生活運動時,中山裝還被作為婚禮禮服進行推廣。可以說,民國時中山裝的流行受國家權力意志影響很大,而非純粹的時尚潮流規律。
當然,除了自上而下的推行,也有自下而上的效仿與追逐。中山裝是民族國貨,又象徵革命,商人藉此進行政治正確的商業宣傳,知識精英和進步學生藉此表達政治理想與訴求。
民國大街上的著裝
民國知識分子著裝
民國知識分子著裝
西南聯大的一張合影,中山裝只是其中一部分而已
即便如此,中山裝也沒有成為人盡皆著的服裝。作為剪裁、用料都相對考究的正裝,底層百姓自然穿著者少。而在知識分子那裡,也只能說是做到了與西裝、長衫並行而已。相對而言,只有官員是與中山裝綁定的,也因此中山裝在那時候成了國民黨官僚的一種象徵。
共產黨人一直也將中山裝視為革命與進步的服裝,從延安時期到1949年後,共產黨人都以中山裝為日常及公務著裝。而在1949年之後,中山裝在新政權的引領下,成為了新社會新面貌的象徵,可以說實現了比民國時更普及的流行。加上封閉的社會環境和對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批判,中山裝成為了此時的全民服裝,不能說人人每日必穿,但絕對是壓倒性的覆蓋率。中山裝的這一次流行仍然是政治意識的產物,與服裝審美本身無關。
梁思成、老舍、梅蘭芳都換上了中山裝
相聲藝人也穿中山裝
改革開放以後,世界文化得以進入中國,政治束縛鬆綁,個人意識開始覺醒。於是更新潮、更與外界接軌、更個性化的衣服開始出現在中國人的身上,老舊、單一、嚴肅的中山裝被拋棄。這並不奇怪,一個失去了政治加持的政治性服裝必然無法與市場化的自由選擇相抗衡。
而且中山裝畢竟是一種正裝,穿著時需要板正挺立,必然帶來一些不舒適和不方便,日常著裝誰會跟自己較這個勁呢?就連西裝,如今也只是正式場合或職業規範才會被使用。
徐鵬遠
中山裝嚴肅筆挺,對穿的人要求很高。矮胖肥碩的人穿著肯定不好看,一般人還真駕馭不了中山裝的挺直修身。中山裝在辛亥革命開始流行,而且還有深刻的含義。前面四個口袋錶示四維,禮,義,廉,恥。袋蓋為倒筆架,寓意以文治國。門襟五粒紐扣表示五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分立。袖口的三粒紐扣表示三民(民族,民權,民生)主義。後背不破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業。衣領定為翻領封閉式,顯示嚴謹的治國理念。中山裝由孫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現代的人們對服裝有更多的選擇性,各種新穎服裝層出不窮,中山裝的那種嚴肅嚴謹的格調已和現代的觀念不是很搭。所以很少有人再選擇中山裝。
沐容劍秋
中山裝的確有自己獨特的內涵和美感,不容否認。但是這衣服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太多政治符號,已經脫離了時裝最基本的概念,成為一個政治象徵,在物質匱乏年代被威權推崇,而稱為“國服”。
現代社會已經不再以政治為綱,黨和國家也倡導以人為本,與時俱進的理念,人民生活也多姿多彩,人性的自由開始從威權桎梏中萌發。中山裝作為政治符號自然被邊緣化成為正常服裝的一種。
但是當中山裝成為正常服裝的時候,人們發現它不易打理,對體型要求極高(物質匱乏年代胖子很少),穿著不舒適,自然再次被人民所忽略。
中山裝作為特定年代特定含義的政治符號,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被大多數人們摒棄,這的確有些許傷感。但這背後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生不息,奮發圖強,勇於挑戰的民族風格。
試想一下,如果現代中國人還和北朝鮮,所有人一樣穿著領導人喜歡的服裝,是不是很悲哀很恐怖的一件事?這說明我們民族沒有前進,在故步自封。
中山裝被摒棄,沒必要矯情傷感,畢竟它也只有百來年曆史,又是舶來品。有這些小情懷還不如多思考怎樣在日常行為中做到仁義禮智信,恭良溫儉讓。這才是真正民族魂。
君臨望江樓
中山裝是外來服裝,不是中國的民族服裝,更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裝。翻領西裝和中山裝都是來自歐美的軍裝,現在美軍還有中山裝款的上衣。現在簡潔款的西裝、襯衣、領帶是1900年前後才出現的。200多年前都華盛頓、拿破崙時代,歐美人還是穿袍子的,胸前有很多鈕釦和飾品,下身穿緊身褲,不是現在這種翻領西裝、寬筒褲。歐美服裝的簡潔化,最早是從軍隊開始的,長袍或長款燕尾服不利於軍人打鬥,普魯士軍隊的上衣就是立領對襟的服裝,類似於中山裝。到二戰時期,德國還是這種軍裝。
較為普遍的說法是,中山裝起源於日本的學生服裝,明治維新後,日本校服,叫「詰襟」jié jīn,最早確實也來於軍裝,它模仿的是十九世紀普魯士(德國前身)的陸軍軍服,當時很多國家的軍隊也穿這身軍裝。清末,清政府編練新軍時,因為學的是德國,清末新軍穿的軍裝也是中山裝款上衣,而不是翻領上衣。
輸入密碼有誤
中山裝在興在60年代敗也在60年代。那個年代裡由於政治上的原因,大家都(為了政治原因)穿中山裝,從而忽略了美觀性,雖然很多,但很難看,改革開放後肯定不再是西服的對手。
不過,中山裝的潛力也不小,
中山裝與西服形制上差別不大,很多經營西服的品牌也都有中山裝設計出售(這一點與長衫情況完全不同),60年代一批給上層人士設計中山裝的師傅手藝也還在。
凌霄
沒有不足只是國人崇洋媚外,喜新厭舊,滿大街黃皮膚,黑眼睛穿著洋服不覺得怪,你若穿個漢服,那簡直就是奇葩,不過也不奇怪,李朝實錄就記載明亡數十年,漢人既已不識明服,所以恥辱不是異族給的,是漢人自己找的。
用戶67954689153
當年辛亥革命成功,推崇移風易俗,長袍馬褂自然要被摒棄的,而全面推行西裝又不現實,中山先生於是參照西裝和日本的學生裝設計了中山裝,袖口的三個釦子代表三民主義,裡外五個口袋代表五權憲法,這種款式一直流行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什麼不流行呢?主要原因不外乎這幾點:1,衣服的款式多了,選擇就多了,中山裝自然就銷量減少了。2,生活節奏快了,自然不願穿著很正式的服裝了,不僅難打理,而且穿的場合少。3,中山裝對身材要求高,太胖的人穿了不好看,定製又很貴。4,中山裝自己的款式太少,在求新求變的現在,自然沒什麼生命力了。其實也不必難過,流行就像一陣風,君不見現在所謂的漢服不也流行起來了嗎?沒準若干年後,中山裝又會引領新的流行風潮呢。
瀚海長風
中山裝不是沒有流行到現在,而是中山裝不像西服一樣,設計得華麗簡約。西服適合於商業會晤,但是中山裝的適合嚴肅莊重的活動,如閱兵、紀念南京大屠殺等活動,在場絕大部分人都是穿的中山裝,尤其是領導。
所以說中山裝沒有流行到現在,是一種錯誤的說法,只是說在當時推翻清政府的時候,要廢除清朝施加在漢人身上的長袍,而當時如果使用西裝又缺乏民族自己的特色。而且普通百姓也不會願意穿,而且為了紀念推翻滿清,紀念戰勝剃髮易服,所以才會改進當時的學生裝(也叫革命裝),使其成為當時剃髮後的新服飾,也代表著和過去說再見。
步入到現在,莊重的中山裝只能說是被規範化了,一般像出席最正式的會議,才會穿中山裝。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會隨便穿中山裝的,而且恕我直言,能穿中山裝出入正式場合的都不是普通人!
小司馬遷論史
首先,不方便。中山裝必須是釦子扣上才好看,釦子又多,脫,穿都費事。其次,對身材要求非常高。只有身材好的才能穿出那個味,大腹便便之人穿中山裝,難看,太瘦的人穿中山裝又顯乾癟,這方面適應性遠低於西服。第三,對布料的適應性也遠不如西裝。無論是布料材料成分還是顏色,中山裝可選擇的範圍都比西裝榨。誰見過紅色,黃色中山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