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對課本上張衡發明地動儀印象深刻,剛剛得知新的歷史教材把這段刪掉了。這是為什麼?

於球球耐摺咧

我想說,不是所有的刪教材都是壞事。

中國教材裡除了有魯迅這樣發人深省的好東西,也有這種早就該刪,但一直沒刪的東西。

張衡發明地動儀,是記錄在《漢書》裡的歷史,但是這段歷史,是被廣泛質疑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說,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在京師準確預測了隴西的地震,所以這個地動儀很有效,能夠預測地震。

但是事實上,原來的地動儀早已經失傳了,誰也不知道什麼樣,到了2005年,我國專家們復原了這個地動儀,據說第一次實現了驗震功能,通過了專家鑑定和國家驗收。他們在媒體上聲稱地動儀新模型對河北唐山、雲南瀘西、越南孟藝發生的三次真實地震進行了檢驗。但是這三場地震都發生在2005年以前,這種事後諸葛亮式的地震檢驗,很難令人信服——更何況,2005年以來,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雅安地震,沒見這個地動儀發揮一分作用。

眾所周知的是,現代世界最先進的科學還沒辦法準確的預測地震,何況一個公元一百多年的漢代文物?

所以,刪掉這段地動儀的歷史,是一件好事啊。

當然,或許可以商榷的是,可不可以不要這麼一刀切——因為這畢竟是《漢書》裡的故事,作為歷史讀物,歷史典故,還是值得讀的。那麼可以考慮的,其實是在這個故事之後,加上一個更加現代科學的解釋和說明,讓小學生知道有地動儀這樣的發明和嘗試,也讓小孩子知道,地震仍然是困擾人類的一個自然災難,地動儀其實解決不了問題。


鄒思聰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一件事情,那就是現在的歷史教材中已經將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從課本上刪除了。

對這件事情很多人表示了肯定和接受,他們肯定此事的原因就是:

我們所看到的地動儀實際是上世紀50年代、現代的科學家通過史料上含糊之極的記載憑自己的想象模擬出來的、沒有什麼測量地震的作用,所以他們就用這件事情對課本刪掉張衡地動儀的事情表示了肯定。


對於此事我有不同的看法,在說這個看法之前我們得糾正大家一個很常見的錯誤。

歷史中的地動儀,只有同步地震的功能,沒有預測地震的功能

那就是很多人都以為張衡的地動儀是能提前預測地震發生的,但在實際記載中的地動儀卻並沒有這個功能,歷史中的地動儀有的僅僅只是對正在發生的地震進行通報的功能,如果地震沒有發生,它是預測不出來的


只有地震發生了,地動儀才能產生反應,對地震範圍、方向同步消息。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就會有疑惑了,都已經發生的地震,再通過儀器檢測同步又有什麼意義呢?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都會忽略了古代信息傳遞的困難程度,古代傳遞重要情報一般都是快馬加鞭或者飛鴿傳書完成的,效率非常低下。

如果古代發生了地震,距離京都比較遙遠的,可能得需要一個月、半個月的時間才能傳達給皇帝,到時候再實行救援就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初衷就是能在地震發生的時候及時地將消息傳遞給皇帝,好在皇帝的準備下及時對災區進行救援。


如果真要說到預測的話,即便以現代的技術也是無能為力的,當初我在看文章的時候沒有看仔細,以為地動儀的作用是預測,所以也曾經對此事產生過質疑。

但是後來我仔細看過文章知道了地動儀的功效後,我卻對地動儀的作用充分的相信了,雖然現代人模擬出來的地動儀並沒有同步記測地震的功能,但是這能說明張衡發明的地動儀同樣是沒有作用的嗎?我覺得有這種想法的人未免太過於武斷。

一直不被人們相信的山海經生物,以及現代在別的國家發現的出處

就比如我們都熟知的山海經吧,在山海經裡面記載的很多古生物因為古人一直沒有見到過真身,所以那時的很多人以為山海經中所記載的生物都是上古時期人們想象出來的。


他們覺得世間根本不可能存在這些奇形怪狀的生物,一直到我們現在,還有很多人以為山海經中的生物是杜撰的,是完全沒有出處的。

但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信息的現代化,我們開始發現很多山海經中記載的生物實際上是存在的。

山海經中的犰狳

就比如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樣子很像兔子,嘴巴像鳥、有著貓頭鷹的眼睛和蛇一樣的尾巴,叫聲非常特殊,如果有蟲害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而且它一看到人就會經常裝死。

古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見到過這種生物,所以他們將犰狳當成了是和龍一樣的神話生物,以為世間不存在。

但是最近我們發現,在北美洲有一種生物和山海經中記載的犰狳十分相似,大家看一下照片就可以分辨出來了,而且這種生物也是吃螞蟻的,叫聲也非常特殊,見人也有裝死的習慣。

山海經中的四角角

還有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四角鹿,說的是有一種生活在山上的鹿,頭上奇怪的長了四隻角。

古人從來都沒有見到過長四隻角的鹿,所以也覺得這種生物是不存在的,也是一種神話中的生物,一直到我們現在,甚至還有人覺得山海經中的四角鹿其實說的是馴鹿之類的動物,覺得是上古時期人們描述錯誤了,這才有了四角鹿這種說法。

但是實際上在印度,這種長著四隻角的鹿是存在的,只不過因為我們之前一直不知道,就以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長著四隻角的鹿。



現代人複製出的地動儀不存在測量地震的功能,並不意味著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沒有用處

事情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知道我想要表達的意思了吧?在這裡我想要說的是,雖然我們現代人無法通過非常含糊的記載、完美地複製出張衡的地動儀,也不能在任何出土遺蹟上找到張衡地動儀的痕跡,但是這卻並不是我們否認地動儀不曾存在過的說辭。


以我們現在的技術,類似於地動儀功能的儀器是存在的。

但是很多人覺得古代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科技、沒有電、沒有各種先進的理論,所以就覺得張衡的地動儀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雖然我自己個人也找不出張衡地動儀存在的證據,但是這種情況不正很類似於我們上面所說的山海經嗎?古人沒見到過山海經中存在的生物,難道那些生物就根本不可能會存在嗎?我們沒有找到地動儀存在的痕跡,難道張衡就真的沒有發明出這種神奇的儀器嗎?


我個人對地動儀從歷史教材中刪除的看法

所以我覺得地動儀是存在的,要不然大家覺得是地動儀那個史官閒著無聊亂編的歷史嗎?那個時候是東漢時期,人們對歷史還是非常嚴謹的,地動儀的出處也不是各種野史雜史,所以編造的可能很小。

而我們再度迴歸到關於地動儀課文被刪除的事情上,我覺得地動儀的課文只是描述了一件古人有過神奇發明的大概,讓我們現代的後人知道了古人有過的智慧,張衡的事蹟也是值得我們肯定的。

而現在有人卻以複製的地動儀沒有同步地震發生的功能而在課本上刪掉了這件事情,大家不覺得這件事情很不合常理嗎?大家不覺得這件事情在基本的邏輯上也說不過去嗎?


所以說我個人對在歷史教材上刪掉地動儀的事情是有著不同意見的,我覺得地動儀的介紹應當繼續存在在歷史教材中,我保持我個人的看法,無論怎麼說,我的看法也是不會改變的。


孤客生

刪古詩、刪魯迅、刪“革命英雄”,每一次中小學的新教材一經推出,總是會獲得臧否不一,這一次,以發明地動儀而著稱的張衡先生又坐不住了。

2010年,教育部暫時刪除了中學歷史教科書中有關張衡和地動儀的內容。在2017年的統編本中,徹底刪除了張衡和地動儀。

其實從很久以前,張衡的屁股就坐在火山口上了,網上和現實中,存在很多包括著名研究學者的質疑聲音,質疑的目標主要在於:一、張衡的地動儀只是記錄地震,並非預測地震。二、哪怕是按現有科技複製製作的地動儀,其地震記錄也達不到應有的準確程度。三、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地動儀複製品,都是後人根據196個字的文字記載(連個圖片也沒有)附會而成,沒有事實依據說明張衡曾經發明瞭可靠的地動儀。

截至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臺公認精確的地震預報儀器,地震預報無從談起!因此第一條我們就不能苛責張衡先生。而1800年後的後人“

仿製”出來的地動儀,居然連真實發生的地震也無法如實記錄,這一點確實無法自圓其說了。

愛迪生很難用光的反射原理協助母親做闌尾炎手術,因為他生活的年代還沒有闌尾炎手術;華盛頓家裡也沒有櫻桃樹讓他砍;1989年的美國洛杉磯根本沒有發生過大地震,因此也就沒有那個徒手挖地找出孩子偉大父親......

面對用誇張虛構的“愛國主義”教材教育出來的孩子,我們其實更希望他們長大後擁有更為可貴的品質——那就是誠實。從這一點上出發,教育部門的教材改革應和人心,應該鼓勵。

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東漢地動儀,已經66週歲了,在民間,一代又一代的地動儀正在出生,它們引頸眺望的方向不一定是地震,而很可能就是一聲空炮。


歷來現實

地動儀被從課本中刪除,應該說是中國逐步強大、自信的一個表現。為什麼這麼說?

地動儀是世博會唯一展品

忘了是哪一年的世博會,中國代表團帶著自己唯一的“科技產品”——地動儀參加的,因為那個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還沒有自己的科技,只能拿著老祖宗的東西去參加。一直到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地動儀最後一次出現在世博會上,自此之後,中國已經不再需要這個玩意兒證明自己的“歷史科技”。

地動儀其實是“英國技術”

其實張衡的地動儀僅僅是196字的簡單描述,那會兒還都是竹簡書,對地動儀的形象和原來,僅僅進行了模糊說明。上世紀50年代,中國工匠就是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英國地震學家米爾恩1883年《地震和地球的其他運動》一書中闡述的“懸垂擺”的結構原理,“創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但即使如此,這個地動儀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效率也被世界各國科學家所批駁。其實道理很簡單,地震的感受能讓地動儀吐出珠子,只有兩種結果,一是地震儀非常敏感,稍有震動就能吐珠子,那人的腳步都可以讓珠子掉下來,另一個結果是非常不敏感,那就是等他感受到,人都已經被埋在土裡了。

地震儀離開教科書是中國的自信表現

作為70後,我小時候就學了地震儀的故事,雖然什麼也不懂,但卻知道中國的古人天文地理知識比西方國家早了幾千年,中國的數學也比西方國家早了幾千年,深感自豪,但因為小,並不清楚為啥造了那麼多年,中國還落後。當然,那個時候也不知道中國落後。

而今天的孩子,完全不用迷信古人的業績,因為中國現在的技術已經跟上了世界步伐,預期懷念古代的聞名,不如看看今天的中國。

下一個會不會是四大發明

地震儀從課本中移除,下一個會不會輪到四大發明呢?中國四大發明也不是從古至今都有的,貌似是民國時期,國民政府為了給中國科技撐門面,搞出來的四大發明。當時也是在眾多古代發明中選出來的這四項。在今天,這四大發明除了指南針,沒有一項不落後於世界的(中國的北斗導航算是指南針的延續)。預期宣揚他們,還不如好好搞搞今天的科技,四大發明還是離開教科書吧。


白希文

張衡是一個天才的古代科學家,他集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天才,奇才,全才。
過去教科書中,把他發明的“地動儀”,說成是他的一個標誌性世界重大發明,反而其它方面的發明,被一般人疏忽了。用現代人的觀點,從社會效益來說,恰恰是“地動儀”是他對人類貢獻方面,最沒有價值的發明。
讓我們來看看他的地動儀是一個什麼東西,在實際應用中有什麼價值: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從這個描述可以看出,地動儀只能指示發生地震的方向,而不能指示發生地震的具體位置,而我們知道,要確定準確的位置,是由方向和距離兩個因素決定的,試想如果在北京測到西南方向有地震發生,但是,你不知道是在保定石家莊,還是在昆明,這樣的測定還有什麼實際意義?
另外,對於地震的測量,人們需要的是預測,特別是短期預測,而事後諸葛亮,這不是人們期待的結果。即使在現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地震短期預測,在世界上仍是一個難題,人們可以通過地球的地質情況甚至地磁信號的異常,還有長期對某一地區地殼的變化,判斷這一地區將來有可能發生地震,但是要想準確預測某一年、某一月甚至某一天發生地震,現在仍然沒有這個把握性。
個人覺得,張衡在天文,數學甚至機械方面的發明,更接地氣,或者說更有實際意義。
在天文學方面,他和周興提出的《九道法》,是當時最精確的推算曆法的方法。這個方法推算的結果,不但比一百多年前的《太初曆》精確,甚至和二百多年後的《四分曆》相比,也毫不遜色。

在機械方面,他發明的《渾天儀》 ,其使用價值遠遠超過教科書中評價極高的《地動儀》,因為那就是一個帶有日曆的鐘表雛形,也許那個時期,有“鐘錶王國”之稱的瑞士人,還在過“刀耕火種”的日子呢!
在數學方面,他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定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這個值比較粗略,和400年後的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相比,差的很遠,但他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上研究圓周率的科學家。
由此看來,教育部門取消當年教科書中有關張衡的內容,絕不是要否定他的歷史作用,而是要改變大部分人最耳熟能詳的“張衡發明地動儀”的誤區,因為在那篇課文中,最多的篇幅是介紹地動儀,把他其它的、更有科學意義的發明或一筆帶過,或隻字不提,對孩子的科學素養培養有害無益。聯合國有關組織已經把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說明國際科學界、中國人民和中國科學界沒有忘記他對人類做出的貢獻。
現在網上為什麼這麼多反對意見,恰恰說明中國網民的科學素養有待提高,這樣的提高要從娃娃抓起,要全面瞭解古代科學家對人類進步做出的貢獻,不能人云亦云。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識,一些容易誤解的知識,應該及時糾正,沒什麼不好地。否則像“二十四節氣是按陽曆來的”,這樣連古人都知道的知識,不少現代人居然不知道,這樣的笑話還會發生。


防噴老司機

張衡地動儀大名鼎鼎無人不知,它是中國古代科技的代表,入選中小學歷史課本,被中國地震局當作標誌沿用幾十年,是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部中的陳列品,與美國人從月球帶來的岩石並列展出。但很多人並不知道,張衡地動儀從來就沒有出土過,課本上的照片只是考古學者王振鐸(1912-1992年)於1951年設計的模型,設計所依據的是僅僅是《後漢書·張衡傳》中196個字的描述。現在的課本已經增加了“模型”兩字,可當年我們是當了真的啊~


早在2010年,網友就圍繞張衡地動儀的真假展開了爭論。這個被很多人誤認為是“古董”的模型,其實是現代作品。當年有個叫閆濤的網友在網上發佈的微博。這條微博說,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古董”,是中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這條微博一經發布,立即引發網友的熱烈討論。有網友查閱書籍後發現,地動儀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張衡傳》中,於公元132年問世,約是公元190年到220年消失,至今未找到。網友還發現,直到公元432年,范曄才開始《後漢書》。也就是說,在地動儀消失了300年後,范曄沒有見過地動儀原型的情況下,寫出地動儀的內外構造。網友的這一發現引發了人們對於地動儀真假的爭論。還有專家

認為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早已失傳,是否具有監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隨後,中國地震臺網專家做出回應,上世紀50年代的仿製地震儀由於設計缺陷,確定不能監測地震,但2005年復原的地動儀模型不存在這個問題。當年教育部也有表態,稱中小學教科書如何描述地動儀是個專業問題,教育部已將有關材料是轉交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進行進一步研究。

如今刪除有關地動儀的內容,是本著對歷史嚴謹的態度做出的決定,是值得肯定的。在我看來不斷還原真相,不斷打破對歷史書寫的壟斷,逐漸逼近歷史真實,這才是真正對歷史懷有溫情和敬意。既然地動儀存在爭議,就應該從教材中刪除,以免誤導學生。


巍嶽欽禹

到底為什麼刪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覺得應當刪除。

首先,這東西的圖片是假的,是個現代推出的概念仿製品。與其它粗製濫造的漢代出土器物完全不同,所以給你“印象深刻”。其次,即便是現代的仿製品,也並不能檢測地震。

這個我們在課本上見到的地動儀,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在1951年根據史書記載,加上個人想象和設計,造出來的。當然,由於是歷史學家,非常嚴謹,他考證了該地動儀的所有外表裝飾細節。然而,同樣也因為是歷史學家,他對地震檢測的原理一竅不通,做的這個地動儀也無法檢測地震。更不用說測出方位了。

那能還原出擁有書中功能的地動儀麼?我們來看看史書是如何記載的:

《後漢書 張衡列傳》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大家可以看見,這段文字中,有效部分非常少。這麼少的幾個字裡,大部分又是講地動儀造型,那裡頭是什麼機制呢?沒有說。用詞是“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這點介紹,可復原不出來,所以只能拗個造型。

那麼,這東西真有效果麼?文中說效果是“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就是隴西(今甘肅一代)發生了地震,京師(即洛陽)人不能感知,而地動儀能夠感知到,還能夠測出方位。

然而,即便我們認為效果是真實的,但光這樣是不夠的,因為假如只是感知人無法覺察的震動,那很容易,我用一個啤酒瓶子倒立也能做到,根本不需要造什麼地動儀。其關鍵是,需要能夠區分出地震波和平常的震動(比如人走路,馬奔跑,放音樂之類)。否則越靈敏,誤報就會越多。其次,假如測的是地震的震波,那麼很顯然,地震到來時,八個龍首都會受到震動,不可能只有一個吐珠,根本無法測出方向。現代對地震震源位置的測量,是需要在全國各地建造地震臺站和測量點,通過多個點的數據擬合後,才能做到。

對於震動和方向這兩個問題,張衡均沒有任何解釋。從地動儀的命名上,可以看出,張衡將此稱之為“侯風”,大致可以判斷張衡認為地震波是靠風傳播的。那麼從原理上這東西就是錯誤的。隴西的地震更像是一次巧合。

在地動儀造出70年來,到最終毀於戰火,沒有除此以外的任何一次地震被它測量到的記錄。所以,史書上這段文字是不可靠的,也無法得到它能夠測量地震的科學結論。

這類東西在史書上非常多。無原理、無設計圖,只有神奇的功用。它們大多是虛假或極盡誇張的。僅以東漢時期為例:

比如諸葛亮的木牛流馬。

《三國志注 諸葛亮集》

木牛者,方腹曲頭,一腳四足,頭入領中,舌著於腹。載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數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曲者為牛頭,雙者為牛腳,橫者為牛領,轉者為牛足,覆者為牛背,方者為牛腹,垂者為牛舌,曲者為牛肋,刻者為牛齒,立者為牛角,細者為牛鞅,攝者為牛秋軸。牛仰雙轅,人行六尺,牛行四步。載一歲糧,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勞。流馬尺寸之數,肋長三尺五寸,廣三寸,厚二寸二分,左右同。前軸孔分墨去頭四寸,徑中二寸。前腳孔分墨二寸,去前軸孔四寸五分,廣一寸。前槓孔去前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孔長二寸,廣一寸。後軸孔去前槓分墨一尺五分,大小與前同。後腳孔分墨去後軸孔三寸五分,大小與前同。後槓孔去後腳孔分墨二寸七分,後載克去後槓孔分墨四寸五分。前槓長一尺八寸,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後槓與等版方囊二枚,厚八分,長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廣一尺六寸,每枚受米二斛三鬥。從上槓孔去肋下七寸,前後同。上槓孔去下槓孔分墨一尺三寸,孔長一寸五分,廣七分,八孔同。前後四腳,廣二寸,厚一寸五分。形制如象,靬長四寸,徑面四寸三分。孔徑中三腳槓,長二尺一寸,廣一寸五分,厚一寸四分,同槓耳。

諸葛亮為了戰爭造出能運四百斤糧食的“木牛流馬”。你靠這段描述造造看?

比如華佗的全身麻醉藥和開膛手術。

《後漢書 華佗傳》

若病發結於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 。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截斷湔洗,除去疾積 ,既而縫合,傅以神膏 。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很神奇吧,咱們也試試?病發結於內,那是什麼病?麻沸散只是個名字,成分是什麼?還是說只是酒?除去疾積,是什麼意思?長在哪裡?怎麼除去?神膏又是什麼?全部不知道。

大家不要對史料迷信,史料文人所著,口口相傳,裡面的各種超越時代的傳奇事例層出不窮,這些人像是流星,完全凌駕於當代所有人的水平之上,沒有任何群體的理論積累過程。就是一個人到處播撒神蹟後,很快像絕密武功那樣“失傳”。我認為沉迷這個,還不如去看吹牛大王歷險記。

那哪些是可以取信的呢?比如張衡造的另一件器物,渾天儀(明代仿製品):

雖然實物也已經丟失,但有《渾天儀圖注》等說明原理,闡述自己的宇宙觀。因為原理清晰已知,所以歷朝仿製,比如唐朝、明朝、清朝,都有渾天儀的仿製品。有觀測記錄,比如星圖的文物出土等。那麼這樣的歷史記載,就相對可靠很多了。


破破的橋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

這段不是詩,是後漢書地動儀原文。有幾人能看懂?古代機械原理,大概都是這種文體。但絕不是我們以為的看懂的樣子。

“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級神明。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這段也不是詩,是中國武學經典“太極拳論”中,關於技術勁路的理論。充滿古韻浪漫的修辭,總能令人恍惚以為,古文不是詩就是歌。其實這不過就是一種古人記錄資料時,使用的最普通的文體形式。

2005年,我有幸接觸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馮銳教授,那時他正在做著(張衡地動儀)復原研究。


馮銳觀察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

而更幸運的是,我跟蹤記錄並拍攝這個奇蹟的全過程。後來成片,片名:神器。央視網有鏈接。

馮銳這次研究基本算是對王振鐸復原模型的一次顛覆。

王振鐸復原模型原理圖

王振鐸以為自己看懂了後漢書,於是做了這個玩意。誰知幾十年來,根本無法工作,淪為純擺設。細看這個圖,其原理不符合地震學原理,隨機性太大,能量不足,不可能撞動都柱。蛤蟆位置及形式不合理,根本缺乏科學儀器的嚴謹性。等等一系列問題,不一而足。


馮銳復原地動儀內部構造圖(姚宇繪)

這幅圖是本人親手繪製,按照馮銳復原原理一絲不苟。是為拍攝紀錄片而繪製。

同時馮銳根據這個原理,製作了一比一模型,無數次試驗,成功率極高。


外觀

由內到外,可對比王振鐸的模型,相差是本質的。馮銳復原是靠大量計算分析,輔助考證文史資料,實地考察,以及大量地質和地震知識經驗而得。而王振鐸則是以文學素養為基礎,在完全沒有數理地球物理等支持下,憑感覺做出。一個典型的文學工作者,一個絕對的科學者,在復原一個科學儀器時必然大相徑庭!

這個今天大多數解讀古文所面臨問題相似,古文一般歸文史科。因此這類古本大多藏於歷史考古類研究機構中。於是約定俗成也是這些文史專業者作為解讀研究者。但是古典文本內容卻五花八門,尤其涉及古人生活實用類資料時,這個文史出身者經常力有不逮。於是按經驗強做註解,因此必然是這不倫不類的結果。

上邊所舉“太極拳論”的解讀問題也歸此類,明明是技術內容,偏偏要解讀成哲學。這顯然就風馬牛不相及了。或者從另一側面看是我們今人對古文化理解不足所致。

那麼,張衡地動儀被從課本移除,本人以為屬於暫時性問題,是否因為技術疑惑所致,也很難判斷,但重要的不在此,而在於術業有專攻,教育部門定不乏人才,選合適之人,研究對口的專業吧。

張衡地動儀是科學儀器,也許它的產生不是為了科學,但是發明它製造它必須遵循科學。

武術是人體科學,範疇包括:運動力學、生理、解刨、心理等。

中醫就更廣了,天文,建築,織造等每科都至少涉及三種學科。

因此我想問:憑什麼把這麼複雜的綜合問題都讓文史科一家揹負。即使是文史專業者也要有量力之心,別什麼都攬,扛不住就是扛不住。

文化是個實實在在的事兒,總是驢唇不對馬嘴,對不起的不是自己,是祖宗!


姚宇

張衡地動儀從來沒有實物出土,很有可能是偽造


像司馬光砸缸、匡衡鑿壁偷光、張衡地動儀等故事,是我對小學裡面印象最深刻的幾篇文章。張衡地動儀甚至被認為是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被國家地震局當作標誌用了十幾年。與美國帶回來的月球土一起,在聯合國知識產權總部被展出,可見國家、世界對它的高評價。



然而隨著一個個古墓被髮掘,從來沒有任何墓穴裡面出土過地動儀原型。而我們所看到的地動儀是怎麼來的?1951年由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張衡傳》裡面的196字,硬生生憑藉想象“偽造”出來的文物。

其實對於地震儀的真假性一直爭論不休,地動儀出現在《後漢書》中,但是並沒有實物。而《後漢書》描述的地動儀,是范曄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憑藉自己想象“描寫”出來內容。


而地動儀真的可以測試地震嗎?根據專家仿造的地動儀效果來看,地動儀更像是事後諸葛亮,像四川、雅安地震沒有任何反應。而《後漢書》記載地震儀曾經精準預測過隴西地震,但是也只是幾千年前的記錄。

而如今國家要把張衡地動儀刪除課本,是出於對歷史的準確性考慮。如今科技這麼發達還未曾可以預測地震,更別提幾千年前了。如果把這段歷史當做典故來讀,其實還是不錯的。


史之策

當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被慢慢抹平之後,當一個國家、民族、人民都開始大量吸收外來文化的時候,即使軍事力量在強大的國家也會變成一顆顆的棋子,一個個傀儡。當幾千的的古文明被幾百年的科學否認之後,國非國,家非家。

歷史是讓我們記得住,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應該是什麼人,我們該做什麼人。

文化是讓我們知道,我們做什麼事,我們應該做什麼事,我們怎麼做事。

溫良恭儉讓,忠孝禮儀廉的品質呢?

或許古人沒有現代的高科技產品,但是現代的生存技術真的比古人強嗎?舉個簡單的例子,我華夏先人可以不用一顆釘子做出一張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不會壞掉的桌子,而我們現在的泱泱大國,現在還有幾個人會這樣的技術?

過分的學習外來文化,真的可以對國家做出貢獻嗎?慢慢的拋棄了本國文化真的是因為,它“不科學”嗎?

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用大量的外來文化代替我們本國文化,用英語評價少年的未來,在各個學校裡面用外國人的照片代替了我們祖先,用所謂的無所不能的科學來貶低古智慧,宣傳現代技術,讓後起之秀,祖國花朵對華夏古文明有著瞧不起的態度,覺得這樣的未來,才是你們所期望的未來嗎?才是所謂專家學者所意淫出我華夏一國之君眼中所期望的國民的未來嗎?

或許,你們看完後會覺得我就是瘋子,傻子,但是我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全國在學習國家的歷史文化,學習著溫良恭儉讓,忠孝禮儀廉,讓每個人都能術業有專攻,用我們自己腦子研究出讓外國人忘塵不及的東西,不要讓所有人奸笑的說出那句“中國製造”,而要讓全世界伸出大拇指說“Made in Chin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