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十大名特之壯鄉粽粑,壯家人招待遠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壯族節日繁多,逢月必有節,其稻作文明的歷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以及喜愛糯食的傳統。文山州廣南縣不僅是壯族聚居區,更是壯族先民百越族人建立的句町古國國都所在。廣南壯族由自稱布儂(儂支系)、布雅衣(沙支系)和布傣(土支系)的三個支系組成,糯食文化歷史可追溯到句町古國時期。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將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深厚的稻作文明也成就了廣南地母信仰的人文基礎。地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廣南壯族先民的文化史。

廣南十大名特之壯鄉粽粑,壯家人招待遠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壯族先輩在肥沃的河谷和山間盆地培育出各種優質糯稻,糯食既好吃又耐飢,經過千百年生活積累,用糯稻製成的食品品種數以百種以上,可謂琳琅滿目。最有特色的是粽粑,壯語稱“毫芳”或“扣芳”,意為用樹葉包裹的糯米飯。包粽子過節也是稻作文化的一部分。起始,壯族祖先用包粽子的方法來保存食物,形成了傳統習俗小吃,後來融合了中原文化,家家戶戶都包粽子祭祀祖先,表達對先人的緬懷,也有焚香祭拜地母,並進行誦經祈禱,表達敬畏地母、緬懷祖先神靈大恩大德的深厚感情。故而,壯族在節日來臨之際,家家戶戶都忙於包粽子、吃粽子,相互贈送親朋好友。

廣南十大名特之壯鄉粽粑,壯家人招待遠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壯鄉粽粑有三角形、長條形、梳背形,白色、粽黑色、包心等,琳琅滿目、花樣繁多。壯族製作的大粽粑,堪稱糯食品種的一絕,其香、甜、軟、糯集於一身,可冷吃或蒸吃,味香氣濃,若切片用油煎吃,味道更佳。要包出具有廣南口味的黑粽子,首先要準備上好的糯米、草果粉、酥子秸稈、糯米穀草、五花肉和適量食鹽。把酥子秸稈、糯米穀草燒成灰和炒香的草果磨成的粉末,放到篩乾淨的糯米里搓揉,讓米變亮變黑;接著用少量油、水、鹽把黑糯米炒香;最後用天然野生的箬葉或竹葉來包成廣南特色的平背粽、拱背粽(俗稱“馬腳杆”)和三角粽。糯米必須先用酥子稈灰等植物鹼浸染,不僅改變了食品的PH值,又因為包在大香粽葉中,防腐性強,保存期長,味道獨特,於是成為敬神祭祀和遠出勞作以及饋贈親朋的重要食物。

廣南十大名特之壯鄉粽粑,壯家人招待遠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壯家制作的粽子,有消炎、消食、通便理氣的作用。勤勞聰慧的壯民族不僅 有著古老悠久的“稻作文化”“糯扣文化”,還創造了黑粽子的美食奇蹟 ,一代代延續至今。現在,各地儘管市場上五花八門的粽子蜂擁上市,歷經歷史風雨的廣南黑粽子最終積澱成自己獨有的口感和形狀,成了廣南人不變的喜愛,也是外地遊客樂此不疲購買的特色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