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十大名特之壮乡粽粑,壮家人招待远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壮族节日繁多,逢月必有节,其稻作文明的历史十分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以及喜爱糯食的传统。文山州广南县不仅是壮族聚居区,更是壮族先民百越族人建立的句町古国国都所在。广南壮族由自称布侬(侬支系)、布雅衣(沙支系)和布傣(土支系)的三个支系组成,糯食文化历史可追溯到句町古国时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将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深厚的稻作文明也成就了广南地母信仰的人文基础。地母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广南壮族先民的文化史。

广南十大名特之壮乡粽粑,壮家人招待远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壮族先辈在肥沃的河谷和山间盆地培育出各种优质糯稻,糯食既好吃又耐饥,经过千百年生活积累,用糯稻制成的食品品种数以百种以上,可谓琳琅满目。最有特色的是粽粑,壮语称“毫芳”或“扣芳”,意为用树叶包裹的糯米饭。包粽子过节也是稻作文化的一部分。起始,壮族祖先用包粽子的方法来保存食物,形成了传统习俗小吃,后来融合了中原文化,家家户户都包粽子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也有焚香祭拜地母,并进行诵经祈祷,表达敬畏地母、缅怀祖先神灵大恩大德的深厚感情。故而,壮族在节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忙于包粽子、吃粽子,相互赠送亲朋好友。

广南十大名特之壮乡粽粑,壮家人招待远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壮乡粽粑有三角形、长条形、梳背形,白色、粽黑色、包心等,琳琅满目、花样繁多。壮族制作的大粽粑,堪称糯食品种的一绝,其香、甜、软、糯集于一身,可冷吃或蒸吃,味香气浓,若切片用油煎吃,味道更佳。要包出具有广南口味的黑粽子,首先要准备上好的糯米、草果粉、酥子秸秆、糯米谷草、五花肉和适量食盐。把酥子秸秆、糯米谷草烧成灰和炒香的草果磨成的粉末,放到筛干净的糯米里搓揉,让米变亮变黑;接着用少量油、水、盐把黑糯米炒香;最后用天然野生的箬叶或竹叶来包成广南特色的平背粽、拱背粽(俗称“马脚杆”)和三角粽。糯米必须先用酥子秆灰等植物碱浸染,不仅改变了食品的PH值,又因为包在大香粽叶中,防腐性强,保存期长,味道独特,于是成为敬神祭祀和远出劳作以及馈赠亲朋的重要食物。

广南十大名特之壮乡粽粑,壮家人招待远方朋友和客人不可缺少小吃

壮家制作的粽子,有消炎、消食、通便理气的作用。勤劳聪慧的壮民族不仅 有着古老悠久的“稻作文化”“糯扣文化”,还创造了黑粽子的美食奇迹 ,一代代延续至今。现在,各地尽管市场上五花八门的粽子蜂拥上市,历经历史风雨的广南黑粽子最终积淀成自己独有的口感和形状,成了广南人不变的喜爱,也是外地游客乐此不疲购买的特色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