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太空精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2018年5月21日,人類首個地球-月球背面信號中繼衛星鵲橋號由我國成功發射。但在此之前,遠望6號航天測量船早在5月5日就提前出發前往預定海域,而遠望7號則是在完成5月3日發射的亞太6C衛星任務後直接前往預定海域。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可以說,這座地月之間的“鵲橋”,是地面測控站、海上測控站(遠望號)和鵲橋號中繼衛星,共同搭建而來的。

而如果大家留意航天發射新聞,“遠望X號”的名字幾乎出現在每一個航天發射任務中,這個神秘的名字背後,到底是什麼呢?

海上航天測控船的必要性

任何一個火箭和航天器,都離不了航天測控:一方面監測它飛到哪裡,狀態如何;另一方面控制它下一步的動作,要去哪裡,怎麼去?

在火箭發射階段,地面測控站能保持地面與火箭的有效通訊,甚至可以實現國境內幾個測控站的接力。但是火箭大概只需要10分鐘就可以把航天器送入太空,早就遠離大陸飛到海上,航天器運動速度高達7.8千米/秒,聲速的20倍以上!

對於絕大多數航天發射任務而言,它需要的指令還遠遠沒有結束。比如多級火箭的分離和點火指令(發射鵲橋號的長征四號丙火箭有三級)、多次複雜軌道機動(亞太6C需要從200多千米高一直爬升到36000千米高)、火箭上面級工作(遠征二號多次點火把兩顆北斗衛星送入不同位置)、航天器本身動作(打開太陽能帆板、各儀器上電、數據和指令下傳上傳等)。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仿真:以楊利偉飛行的神舟五號飛船為例,21小時飛船星下點軌跡圖。顯然只有本土測控站遠遠無法滿足需求

即便在正常飛行狀態下,地球在自轉,航天器運動速度也很快,例如神舟飛船和天宮之類航天器軌道較低,大量操作遠離我國本土。這些都需要把握住稍縱即逝的機會,不可能完全依賴本土的陸地測控站。

為解決這個問題,海上可移動測控站的意義,不言自明,世界各國都有相應的建設。

遠望號航天測量船

在這種需求情況下,遠望號測量船幾乎伴隨著我國航天起步,最早的一艘為遠望1號,早在1977年就順利下水入列,而最新的遠望7號在2016年下水入列。

遠望得名於葉劍英所創、毛澤東手書的七律詩《遠望》,船體上的字也是真跡而來。無論是對於偉人的紀念意義,還是遠望字面的意義,用來描述這幾艘“千里眼、順風耳”都再恰當不過。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7艘遠望號大合影!(圖源:中國軍網、央視、我們的太空微博)

遠望號家族大體上分為“三代半”,70年代的1號和2號,90年代的3號和4號,00年代的5號和6號,10年代的7號。它們的複雜和先進程度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很快提升,截至遠望7號已是世界頂級水平。

其中,早在1977年就服役的遠望1號和2號從2010年起已不再擔任實際任務,攜帶著十餘項一、二、三等功光榮退休,從事紀念、科普教育和衛星任務管理工作。由向陽紅10號科考船改造而來的遠望4號也已經功成身退。

目前的主力是遠望5、6、7號和老驥伏櫪、兢兢業業工作23年的3號。

遠望號火箭運輸船

但遠望家族還在近年擴充了新成員。2016年,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投入使用,它有幾個重大優點:

· 最靠南。絕大多數火箭都是自西向東發射,這裡能最大限度藉助地球自轉速度(距離赤道越近越快),最大限度提高火箭運載能力;

· 殘骸落區。東部和南部都是大洋,不存在火箭發射階段殘骸(助推器、火箭一級、整流罩)掉落問題,不存在潛在的危害;

· 海上運輸。傳統的三大發射場,酒泉、太原和西昌都需要面臨陸路運輸的隧道問題,所謂的馬屁股決定了火箭直徑:馬屁股決定了鐵路寬度,鐵路寬度決定了隧道直徑,隧道直徑決定了允許通過的火箭最大殼體直徑。而經由海運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文昌發射火箭最重要的一環,海上運輸,就由2013年剛投入使用的火箭運輸船遠望21和22號完成。由於是完全不同功能的運輸船,它們的編號自然不應沿用1到7的傳統編號,而是從20系列重新開編。

我國最新的長征火箭家族主力,長征七號和“大胖子”長征五號(最寬直徑已經升至5米),就由遠望號從天津搬到文昌。

遠望號到底能做什麼?

前文提到,測量船主要負責航天測控,運輸船主要負責大型火箭海上運輸。

· “巨無霸”遠望號

遠望號所有船舶隸屬於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本文將它與目前經常出鏡亮相的我國大型艦艇對比(均是公開信息,各型號排水量數據來自互聯網)。

遼寧號航空母艦是中國最大的軍用船舶,304.5米長、滿載6.75萬噸排水量。在此之前,我國最大的戰鬥船舶是井岡山船塢登陸艦,210米長,滿載2萬噸排水量;而最厲害的國防利器,是剛下水的055型導彈驅逐艦,南昌艦,183米長滿載1.35萬噸滿載排水量;非戰鬥船舶中,最大的是撫仙湖號綜合補給艦,171米長,1.5萬噸的滿載排水量。遠望7號測量船與它們對比如下: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可以明顯看到遠望的體量幾乎僅次於遼寧號。當然,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遠望更是如此,它龐大的身軀,主要由於它肩負著太多的責任。

· 多功能的遠望

遠望號能實現的功能和自身能力,遠超大家想象的。對航天器測控遠超“千里眼,順風耳”這麼簡單,不同星上設備適合的發送機制不同,還要考慮將收到的信息與位於我國本土的飛控站溝通,甚至經由天上的通信衛星和中繼衛星進行,因而測量船往往需要覆蓋不同頻段的通信需求。

大家應該還有一些中學電磁波基本知識,從頻率上說,測量船需要滿足無線電廣播(MHz級別)、火箭測控L/S/C(1-8 GHz)頻段、航天器通信C/X/Ku/K/Ka(4-40 GHz)乃至Q/U/V/E/W(30-110 GHz)甚至更高,如今頻段以THz計的激光通信也已日趨成熟,自然都需要遠望號身兼數職。每一個都意味著需要揹負對應的天線甚至陣列,它們彼此還需要隔開距離,避免信號干擾。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考慮到它還要有極其精密的導航定位系統,自給長期海上工作能力,氣象勘查能力,惡劣環境抗壓能力等,一艘船如此之大也很正常了。

此外,為保證足夠的覆蓋範圍,遠望通常需要2艘甚至更多同時出海。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 遠望號工作範圍?

毫無疑問,遠望號需要在發射任務前提前出發,前往目標海域。不同航天器測控需求不同,但飛得低的需求最大,例如我國早期的神舟飛船任務,往往需要3-4艘遠望同時出發前往太平洋、印度洋甚至大西洋參與測控。楊利偉2003年執行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任務神舟五號時,彼時在役的遠望1(日本海)、2(南太平洋)、3(南大西洋)、4(印度洋)全部出發。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這張楊利偉在太空中展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的圖片,就由遠望4號從印度洋傳回。(圖源自水印)

總體上,由於我國的載人航天任務都在南北緯42.5度(國際空間站通常在51.5度),高軌任務(北斗,風雲三,通信衛星等)對地可視範圍很大,遠望號通常只活躍在南北緯60度區間內,足夠滿足需求。

遠望依然不夠,還需要天鏈

想必大家也可以想到:遠望號畢竟只是茫茫大洋上的“點”,覆蓋範圍依然有限,即便所有遠望同時出發也不可能實現全球無死角覆蓋。即便遠望已是水上巨無霸,但依然很難有完全超越大型地面測控站的能力,地面測控條件還要好的多。

因此,遠望不可能輔助實現24小時航天器測控。對於天地通話而言,更是困難。還以楊利偉為例,彼時他只能在飛到中國附近衛星測控站時才能與地球聯繫,無論是跟國防部長通話還是跟家人問候,一次大概5分鐘就必須草草結束。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王亞平授課是通過天鏈一號系統(圖片改編自中新網)

而到了2013年神舟十號,王亞平就已經能在太空中實現51分鐘的太空授課,期間飛船繞了地球大半圈。到了神舟十一號,景海鵬和陳冬已經能看地面電視直播。

他們依賴的就是我國覆蓋全球的四顆信號中繼衛星,天鏈一號,它是世界第二個能實現全球覆蓋的中繼衛星網絡(另一是美國)。天鏈一號由四顆衛星組成,待在36000千米的高空,構建了天基中繼衛星網絡,極大彌補了地面和海上測控站的不足。

因而,我國目前擁有地面、海上(遠望)、天上(天鏈)乃至遠達月球(鵲橋號)的複雜航天器測控服務網絡,這個龐大的網絡,共同在幕後支撐起了我國航天的快速發展。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某次任務時長期出海並在海上度過春節的遠望6號(圖源:我們的太空微博)

由於航天測控任務動輒持續幾十天乃至數月時間,遠望人為了完成使命,也長期處在大海上漂泊的狀態,付出的艱辛和努力遠超大家想象。

(非常感謝【@我們的太空微博】提供的圖片資料)

火箭發射前提前出海的“遠望號”到底是幹什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