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地煉集團——在泥濘中行進 轉型或將破局

人們印象中,山東一向以國企眾多,國有經濟發達的“大象經濟”面目示人,但有一個行業,卻是民企撐起了多半邊天,並承擔了發展與轉型的重要任務,那就是山東地煉產業。

廣義上說,地煉屬於化工行業的一種,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十強”產業中,高端化工居於需要提升發展的5大傳統產業之首,將傳統優勢,轉化成品牌優勢和競爭優勢,是擺在山東地煉人面前的未來之路。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山東地煉產業,以及它的產業轉型邏輯。

山東地煉集團——在泥濘中行進 轉型或將破局

山東地煉組成“巨無霸”,要爭奪全國第三把交椅

去年9月27日,一條來自新加坡的消息,在國內石化行業引發巨大震動。

當日,中國(獨立煉廠)石油採購聯盟主席、山東東明石化集團副總裁張留成在新加坡宣佈,將註冊資本擬定900億元人民幣的山東煉化能源集團公司(山東煉能集團)即將掛牌,就在同一天,山東煉能集團在濟南正式註冊成立。

許多人眼裡,石化煉油這樣的“高大上”行業基本都是中石油、中石化這“兩桶油”的天下,什麼時候輪到民間資本“發威”了?

別急,在其他地方可能是那樣,但在山東,情況還真有點不一樣。

數據顯示,山東是全國地方煉廠最多的省份,盤踞著超過40家企業,總煉油能力在12410萬噸,佔到全國地煉總產能的70%,地煉企業的原油加工量佔到全國的8%。2016年,山東省地煉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925億元、利稅318億元、利潤13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了21.7%、79.1%、60%,為此有媒體打出了“重磅:900億元山東煉能集團橫空出世,誓奪中國煉化第三把交椅”的標題。

如此巨大的體量優勢,再挾以“抱團”之威,爭霸全國似乎指日可待。但有句話說得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從山東地煉的形成和發展之路來看,想達到這個目標,絕非易事。

山東地煉在“泥濘”中前行

在全國石化行業中,山東地煉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存在。

所謂地煉,是地方煉油廠的簡稱,由於石油行業的特殊性,1998年之前我國煉油業全部屬於國有。隨著經濟形勢發展,我國對石油行業進行結構性調整,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公司業務重組,加工能力100萬噸/年以上的煉廠被劃歸了“兩桶油”,而百萬噸級一下的小煉油歸了地方,是為地煉。

眾所周知,憑藉東營勝利油田,山東的石化行業始終居於全國前列,以石油為基礎,分化衍生出的一系列上下游產業,並跟地方經濟牢牢結合,形成了獨特的發展模式。而在石化行業大調整之後,除了被“兩桶油”整合的優質石化企業外,劃歸地方的那些“小”一點企業,放眼全國,卻一點都不“小”,而且很多企業經過承包,越發發展壯大,具有了全國性的話語權。

憑藉此前積累的優勢,以及之後的大發展,山東地煉長久以來都佔據著全國地煉半壁江山,以至於業內連“地煉”這個專有名詞,也成了“山東地煉”的代稱。

然而,如此強大的山東地煉,這麼多年來的發展之路,卻只能說是“在泥濘中”前行。即便已經強大到如今的地步,卻依然處於“戰戰兢兢”的狀態。

是什麼導致它如此?

根本在於它的身份是“民營”

長久以來,我國的能源類資源即便都屬於國有企業的天下,事關國民經濟命脈,容不得半點差池,但這樣一來,民企想在這個行業分一杯羹,就變得難上加難了。

以地煉為例,儘管山東是全國地煉最集中的省份,但地煉企業卻絕大多數沒有穩定的原油可煉,不得不轉向價格更高的國產與進口燃料油,這樣一來,成本馬上“呼呼”上去,產品競爭力岌岌可危。更麻煩的是,即便這種情況下,據統計2014年山東地煉的平均開工率也只有37%,甚至一度跌至20%。

要知道,地煉行業其實很重要,從其中產出的汽油、柴油、石蠟、瀝青等,均是工農業乃至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的產品。受到國企擠壓,加上稅費改革,銀行信貸等原因,雖然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擁有強悍的生命力,但山東地煉行業發展始終困難重重。

轉型迫在眉睫

發展如此艱難,為什麼還有費勁巴力地發展地煉產業呢?

雖然山東地煉行業民企居多,但對於地方來說,卻往往能起到支柱性作用。

以地處菏澤東明縣,國內煉油規模最大的地方民營煉油企業——東明石化為例,2016年,東明石化入庫稅金32.24億元,穩居菏澤第一位,佔全市納稅百強企業納稅總額的33.5%。同時,該企業還擁有正式員工7000人,在直接拉動就業方面,作用巨大。

“東明石化每年有過千萬噸的加工量、近千億元的收入額、過兩千億元的現金流、過兩千萬噸的物流,近萬人的就業,對區域經濟社會和相關產業發展起到了巨大帶動作用。”東明石化董事局主席、總裁、黨委書記李湘平說。

企業在變大變強的同時,也在造福著城市。在東明縣,隨處可見東明石化的“烙印”,與東明石化相關的化工、物流、餐飲等產業隨處可見。

在2017年的山東民企100強中,僅地煉或以地煉起家的企業,就達到26家,佔比達到20%強。排名前十的民企中,地煉企業佔到4家,分別是東明石化、萬達控股(不是大連那個)、利華益集團、京博控股,地煉在整個山東民企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再以山東排名前五的利華益集團為例,走進該集團,映入眼簾的是30萬噸/年碳四綜合利用、10萬噸/年甲基丙烯酸甲酯聯合等項目建設現場焊花點點,塔吊穿梭,各項目建設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有機化工和新材料產業集群、現代中藥新藥產業基地和高端紡織產業基地等,都是該集團的未來計劃之列,而利華益在十二五末的計劃,是總產值300億元以上、銷售收入500億元以上、利稅100億元以上。

這麼重要的企業,這麼蓬勃發展的勢頭,怎麼可能說放就放?

山東地煉集團——在泥濘中行進 轉型或將破局

要推動山東地煉的發展,需要轉換思路。

怎麼轉?其實前面說到的抱團取暖,就是其中的重要途徑之一。

長久以來,山東地煉雖然在全國市場佔據了絕對優勢,但始終處於數量眾多、佈局分散、訴求各異的狀態中,不僅在全球市場供銷中難有市場話語權,與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企業的比拼中往往潰不成軍——宛如大海中整日聚集在一起的沙丁魚群,看似體量碩大卻時常遭到鯊魚的圍獵、被鯨吞蠶食。

這種情況下,山東地煉的“很空出世”也就不足為奇,結束小散亂,組成大拳頭,才更有利於破解發展中存在的困境,並未自己爭取到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點,其實也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山東煉化集團中,除了省內眾多民企之外,山東省政府也將通過基金方式以75億元人民幣注資該集團,只參與財務管理、產業管理,不參與日常經營。

除了抱團取暖打造“巨無霸”型號的企業外,對於山東地煉來說,還有非常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能光把眼光盯在“煉油”這一畝三分地上,而是要

從“一油獨大”向“油化並舉”轉變,引導企業科學規劃多元化技術生產路線,提高基礎原料供應能力。

什麼叫“油化並舉”?

眾所周知,此前地煉主要是提煉初級產品,需要持續不斷大量的原料油,產出品不僅品質容易偏低,而且效益也不高。換句話說,處於石化產業鏈低端,不僅處處容易受制於人,更重要的是,產品利潤還很低,給企業發展帶來很大困境。

像其他許多行業一樣,要想打破這種局面,就必須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怎麼轉?

對於山東地煉來說,就要向著深加工、精加工方向發展,利用國內外新工藝、新技術,生產市場對路的新產品。比如,除了生產最基本的成品油之外,以乙烯、丙烯、碳四餾分、異丁烯等為原料,發展環氧丙烷、丁烯、甲基叔丁基醚等下游化工產品;以氣體分離裝置提取三烯後剩餘的混合碳四、碳五組分及重芳烴為原料,發展市場產銷對路的產品。

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榨乾”能獲取的原料的價值,無疑是增強企業生存、發展能力的重要砝碼。

根據《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未來山東發展高端化工,要以基地化、鏈條化、智能化為方向,堅持創新、安全、環保、質效聯動發展,加快優化產業佈局和產品結構,最終目標,是將山東建設高端化工產業強省,而地煉無疑是其中重要一環。

至於這個目標未來能不能實現,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