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詩人“高考”被拒 竟是因為父親名字

按照我庸俗的想法,人一輩子就是活個空間。

都盼著買大一點的屋子,出行坐大一點的車子,上班有大一點的辦公室,旅行住大一點的房間,最後埋在大一點的墓地裡,這叫有出息。

儒家推崇的等級制,基本就是按這個基本思路來的。

然後,人一離世,就交給時間,以另外一種形式活著,被人記得多少,記得多久,遵循的也是另外一套標準,電影《尋夢環遊記》(Coco),說的就是這麼個道理。

天才诗人“高考”被拒 竟是因为父亲名字

唐朝官員李晉肅,機緣巧合地活在兩篇詩文裡。

公元768年,詩人杜甫在長江邊上的公安縣暫作停留,在這裡,他遇到了準備入蜀的李晉肅,順手寫了首詩:《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晉肅入蜀,餘下沔鄂》。

唐朝文人喜歡論行第,但沒有胡亂稱兄道弟的習慣,杜甫稱李晉肅為弟,那就應該有合乎倫理的親戚關係,可能年齡差異太大,詩中也看不出兄弟倆有多親密。匆匆話別之後,杜甫去了武昌,入蜀的李晉肅消失在歷史的空白裡。

直到二十五年後,一名叫崔教的判官,給陝縣重修的召伯祠寫了篇文章,其中提到,當時任陝縣令的就是李晉肅。

這些年發生了什麼事,入蜀的李晉肅何以到陝縣做了縣令,沒人知道。

兒須成名酒須醉,假如不是生了個很有名的兒子,李晉肅被人們記住的,可能就這麼點信息了。

李晉肅的兒子叫李賀,字長吉。

天才诗人“高考”被拒 竟是因为父亲名字

長安城朱雀大街復原圖,當年李賀就住在右上角你看不到的地方

李賀在長安的時候,住過朱雀街第二街的崇義裡,這兒離皇城很近,便於走路上班。出了坊門,應該很容易看到巍峨的宮牆,宮牆裡頭,住著李賀的遠房親戚皇帝一大家子,宮牆外頭,是瘦骨嶙峋的沒落王孫李長吉。

李賀的先祖,是唐高祖李淵的叔叔,兩百年過去了,這點瓜蔓親的情分早就耗光了,唐朝歷次內耗,皇帝親生兒子都不知道殺了幾何,唐諸王孫李賀,憑藉這點親戚關係找了份工作,這就很不容易。

他在太常寺做奉禮郎,官職從九品上,朝會和祭祀的時候,負責祖宗牌位、祭品物料的擺放,引導王公大臣們贊拜,現場音樂可能也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這個班上著有什麼意思呢?可李賀沒別的選擇,他去參加科舉考試,很容易就通過了河南府的鄉試,再考進士,才發現路被堵死了。

因為他父親叫李晉肅

唐代很講究避家諱,特別是世家子弟,要求更是嚴格,李賀說話作文都得小心翼翼的,避開“晉肅”的同音字。

晉進同音,他要是參加進士考試,人家一問,“長吉啊,上這幹嘛來了?”

“我……我是來參加那啥考試的!”

這就不行。

文壇領袖韓愈很器重李賀,這個倔脾氣的老頭,聽說這事之後,憤憤不平,寫了一篇《辨諱》給李賀站臺,可是沒用。社會主流風俗如此,就算李賀硬著頭皮去考試,甚至通過了,也會一輩子沒法做人。

韓愈跟很多人鬧過彆扭,懟皇帝,diss同僚,詩也寫得硬邦邦的,沒什麼情趣,可他對李賀似乎格外的好,寫了那篇《辨諱》,韓愈得罪了一大票人,他全然不在乎。

李賀先前在東都洛陽,韓愈跟新科進士皇甫湜聯袂去拜訪他,李賀就寫了一首《高軒過》,意思是文壇巨擘坐著豪車來拜訪,韓愈大為讚賞,從那時開始,韓愈就很關照李賀。

李賀朋友不多,他詩歌裡頭提到過的人,大部分都和韓愈有關係。元和六年,韓愈回長安做官,李賀或許是在他的幫助下,走門路當上了奉禮郎。

天才诗人“高考”被拒 竟是因为父亲名字

黑澤明電影《亂》劇照

唐詩寫到一定程度,就成了套路,元和年間,詩人多如過江之鯽,誰都能來上兩首,最符合當時主流審美需求的詩歌是這樣的:

雪霽長楊苑,冰開太液池。

宮中行樂日,天下盛明時。

對仗工整,格律謹嚴,以清新的筆觸,描述了憲宗皇帝治下,雍容和樂的局面。這首詩的作者是令狐楚,時任中書舍人,後來做了宰相。

令狐楚的詩很符合高考作文要求,四平八穩,根正苗紅,偶然看一看還行,多了就膩了。不是沒人想著改革,白居易、元稹的變革是往俗了走,元輕白俗,老嫗能解。

李賀的方向不一樣,他玩得超前多了。同樣是邊塞詩,其他人寫得像普通商業片,將軍白馬風蕭蕭,金戈鐵馬斬樓蘭。李賀能用五十六個字,寫出黑澤明《亂》那樣的感覺: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李賀寫詩,很彆扭,他喜歡濃墨重彩塗抹,“黑底子上作畫”,喜歡用“死”、“老”、“衰”這樣的字眼。

他還喜歡用仄聲韻,唐人崇尚小清新,先抑後揚,李賀故意不合格律,不合習慣,字數想多就多,想少就少,不一樣,就是不一樣。

韓愈其實挺擔心這個,他曾經以考官身份告誡考生,別學李賀,千萬別學李賀。

天才诗人“高考”被拒 竟是因为父亲名字

唐代壁畫場景

奉禮郎李賀辭職不幹了,他回家歇了一段時間,找了份新工作,這次,他跟著韓愈的侄女婿張徹去了潞州。

去潞州,還是為了博一個出身。唐朝詩人主要有兩個就業方向,或者應科舉,或者去邊關,給節度使當幕僚,一點一點攢年資,再轉回中央任職。

李賀第二條路也沒能走通,他身體太差了,十七歲時頭髮就白了,古人將頭髮視為壽命長短的徵兆,李賀大概也是這麼認為的。

他活得像個病人,詩也寫得像個病人。

二十七歲那年,李賀從潞州回到洛陽,沒多久就匆匆離世,沒有子嗣,沒有功名,短短的一輩子,就是長安、洛陽、潞州間走來走去,騎著瘦馬,可能還帶著劍。按照當世的評價標準,他的成就還不如父親李晉肅。

沒有傳奇經歷,沒有驚世愛情,沒有錢,沒有功名。他的故事如此之少,後來人只能添油加醋,渲染一些莫須有的鬼故事。

儘管沒能贏得生存空間,唐諸王孫李長吉,卻輕鬆跨過了時間的長流。

“天若有情天亦老”,他只是生錯了時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