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詩前六句人人耳熟能詳,後四句少為人知,詩詞達人陳更在此折戟

北宋大文豪蘇軾有一首借“竹和肉”歌頌風雅高節,批判物慾俗骨的詩,深受人們喜愛。其中前六句,出語精警,議論精闢,發人深省,大多詩詞愛好者都耳熟能詳。然而,對於後面四句,能夠熟練掌握的人恐怕不是很多,尤其是最後兩句,知之者更少。在今年的中國詩詞大會上,被人們寄予厚望的詩詞達人陳更就在這兩句上折戟。至於這首詩的題目,恐怕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因為很多人更重視詩的內容。這首詩就是《於潛僧綠筠軒》。


於潛僧綠筠軒

蘇軾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

此詩前六句人人耳熟能詳,後四句少為人知,詩詞達人陳更在此折戟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這首詩的意思是:寧可沒有肉吃,也不能讓居處沒有竹子。沒有肉吃只不過人會瘦掉,但沒有竹子就會讓人變庸俗。原因是人瘦還可變肥,人俗就難以醫治了。旁人如果對此不解,笑說此言:“似高論還似痴言!”那麼請問,如果面對竹子,仍然大嚼,既想得清高之名,又想獲甘味之樂,世上又哪來這麼多兩全其美的好事!

1073年春,蘇軾出任杭州通判時,從富陽、新登,取道浮雲嶺,進入於潛縣境“視政”,下塌在鎮東南的金鵝山巔“綠筠軒”中。一天,於潛僧慧覺禪師拜見蘇東坡,與他一起談佛論經,互生敬慕之心。兩人在“綠筠軒”臨窗遠眺,只見滿目皆是茂林修竹,蒼翠欲滴,景色宜人。蘇東坡情不自禁地連連叫絕。並即興揮毫,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送給慧覺禪師。

此詩前六句人人耳熟能詳,後四句少為人知,詩詞達人陳更在此折戟

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全詩共十句,前六句為一個層次,後四句為一個層次。首二句“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詩人借用王徽之的典故,讚頌於潛僧慧覺禪師。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裡詩人正是借典故中王徽之風采卓異的形象,來烘托眼前這位超然不俗的高僧。

次二句“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是對“不可使居無竹”的進一步發揮。它富哲理,有情韻,寫出了物質與精神、美德與美食在比較中的價值;食無甘味,充其量不過是“令人瘦”而已;人無松竹之節,無雅尚之好,那就會“令人俗”。這既是對於潛僧風節的讚頌之語,也是對缺乏風節之輩的警示。接著用“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裡。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會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強暴,直道而行,卓然為人;反之,就會追逐名利,計較得失,隨權勢而俯仰,視風向而轉移,俗態媚骨,醜行畢現。這種人,往往自視高明,自以為得計,聽不進奉勸,改不了秉性,所以詩人說“士俗不可醫”。

此詩前六句人人耳熟能詳,後四句少為人知,詩詞達人陳更在此折戟

於潛僧綠筠軒

以上是第一層,借竹和肉指出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出語精警,議論精闢,發人深省。第二層用“示現”之法,反駁“俗士”的論調。“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兩句重開波瀾,另轉新意。讓“不可醫”的“俗士”站出來作自我表演。這裡的“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種“俗士”。他們定會對詩人的議論,大不以為然;但即使認為“不可使居無竹”是十足的迂闊之論,腐儒之見,也會在在口頭上卻將此論說成“似高、似痴”,以這種模稜兩可的語氣,顯示了其世故、圓滑的本性。

最後兩句是詩人對俗士的調侃和反詰:“若對此君仍大嚼,世間那有揚州鶴!”“此君”指竹,仍借用王徽之典故。“大嚼”,語出曹植《與吳質書》:“過屠門而大嚼,雖不得肉,貴且快意。”“揚州鶴”,語出《殷芸小說》,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有的是想當揚州太守,有的是願多置錢財,有的是想騎鶴上天,成為神仙。其中一人說:他想“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兼得升官、發財、成仙之利。詩人的意思是說:若對著竹子還大嚼豬肉,豈不是太狂妄了?世間那有揚州太守與騎鶴化仙兩者得兼之事?既作風流太守就不可能成仙。同樣的,賞竹雅士豈能對竹大嚼!後人就以“揚州鶴”來代表十全十美的,完全合乎理想的事物,也等於是奢望的代名詞。

此詩前六句人人耳熟能詳,後四句少為人知,詩詞達人陳更在此折戟

於潛僧綠筠軒

這首詩以五言為主,採用了散文化的句式以及賦的某些表現手法,令整首詩整齊中見參差。常常有人將前兩句說成“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與原文不符的。表達上以議論為主,於議論中見風采,議論中寓形象。詩人極善於借題發揮,有豐富的聯想力,令這首詩於平凡中別出新意,不愧為一代文壇大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