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話?

因緣和合63583793


如何理解:江楓漁火對愁眠?這是標準的詩家語,放在散文中不能使用,看上去像是個病句,老街在這裡簡單分析一下。

先看下整首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二、比較下其他三句

另外三句好理解,因為句法相對簡單。

1.第一句

A、主語:霜,謂語:滿,賓語:天。

月落烏啼是時間狀語。

月落烏啼之時,霜色滿天。

B、複雜點,可以理解為三個並列的主謂結構:月落、烏啼、霜滿天(主謂賓)。整句像是第二句的條件狀語。因為月落烏啼霜滿天,所以江楓漁火對愁眠。

2.第三句與第四句

這是一個十四字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兩句其實是一句。古詩裡專有此種句法,第三句單獨不成句,是第四句的修飾語。

主語:鐘聲,謂語:到,賓語:客船。

時間狀語:夜半。

地點狀語:姑蘇城外的寒山寺。


三、江楓漁火對愁眠怎麼理解?

主語:我,省略了。謂語:愁眠。

倒裝:不說對江楓漁火,而說江楓漁火對……

意思是:我對著江楓漁火而愁眠。用英文句法可能好理解一些,我英語很差,不要笑話:

I can't sleep When I face a……

這是省略主語且倒裝的主謂結構+狀語從句。

結語

記得《病梅館記》嗎?梅花因拘束而出現的各種造型,被稱為病梅。而今天我們依舊樂此不疲,盆景和園林的塑造當然是一種藝術。

詩家語區別於散文語法,受格律拘束,似無理,似邏輯混亂,這恰是舊體詩詞的魅力所在。

一家之言,理解未免偏頗,請詩友們指正。

@老街味道

28018-3-25


老街味道

唐詩《楓橋夜泊》:江楓漁火對愁眠,整句怎麼翻譯呢?


要翻譯整句,還不如將整首詩全面瞭解一下:

《楓橋夜泊》——唐、張繼

這首詩的意思是: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滿天是霜,寒氣襲人,對著江邊的楓樹和漁火睡在船艙裡,心中滿含憂愁……姑蘇城外寂寞悽清的寒山寺,半夜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這幾種情形交織在一起——月亮,烏鴉,霜露,楓樹,漁火,船艙,鐘聲,水面!讓人寒冷,孤寂,憂愁,導致詩人的多愁善感,引起了嚴重的失眠……




張繼,唐代詩人,(約715——約799年),字懿孫,漢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陽人,他的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事理雙切!對後世頗有影響!這首《楓橋夜泊》是他的代表作,他的詩流傳下來的僅僅約五十首……



永遠都是豔陽天

全詩都好理解,唯獨頷聯有異議,一致有江村之爭議,然而終究取楓而非村,貌似楓為佳,歷代都沒解釋,便因循下來。湛湛江水兮有楓,目級千里兮傷春心,楓從風,善搖,生於江邊,遇風便發出肅殺之聲(霜葉紅於秋天),草木蕭瑟兮,搖落而變衰,樹尤如此,人何以堪。

第二,是漁火,施蟄存老先生強解為夜漁,聯繫起

潮落夜江斜月裡,兩三星火是瓜州,如果這是遠景,那麼漁火就是近景。夜半月落,霜氣襲人,應在深秋或初冬的下弦,夜半是否捕魚,值得存疑,再說如果有,也不是一隻二隻,只怕熱鬧的很,詩人夜半未眠,只怕是被夜漁聲吵醒的也不定,和詩中營造的月落夜深,霜繁露重,孤寂淒冷,羈旅寥落,“江湖夜雨十年燈”,全不符。個人以為這裡的漁火應是水上人家的燈光,正在休息,不是在夜漁。此漁火可能還和張只和的漁父詞有關,有歸隱田園之意。

第三,對愁眠。月明星稀,寒氣逼人,偶爾的幾聲鳥啼,愈添清冷,萬籟俱寂。在這肅殺的冬夜,江邊的楓葉也愈發紅了,不遠處三兩漁火,微弱而模糊,彷彿是含愁而眠。這裡的對,個人以為作“帶”,“含”講,但主語不是作者,而是景物,是擬人化,有點通感的味道。如果是作者含愁眠,就未必過於直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伴)愁眠。伴愁的,不僅僅是楓火,還應有第一句中的月,烏,霜等密集意象,最後才“逼出”後面的禪剎磬鐘,空靈曠遠。


劉不才

張繼的《楓橋夜泊》,一首傷感的詩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一個惆悵,淒涼的場景。

“霜滿天”是淒涼的感受,“對愁眠”是憂愁的心情。

當一個人心情不好的時候,周圍的景色也會變得陰冷起來。

姑蘇城外,秋高氣爽,江邊紅葉,河上漁火。多有詩意的景色,在張繼眼裡就剩下冷清和悽愁。

張繼是在安史之亂前中了進士,正前途一片大好的時候,“安史之亂”來了,大家都知道,皇上跑了,還很不情願的把楊貴妃給殺了。這個背景下,張繼這個新科進士就沒人管啦,當官肯定是沒機會,先保命吧!

他也跑到南方避禍,來到了蘇州。可能是越想越憋氣,越愁,一方面愁自己,順帶著也替朝廷發愁,估計愁自己生不逢時多一些。

在這個心情下,楓橋的深秋美景也就沒那麼抒情了。

江楓漁火對愁眠,是指儘管這麼好的景色,也只能就這我這“愁”睡過去了。

正發愁的時候,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傳到了張繼的船上。

半夜了,睡吧!發愁也沒用!


步武堂

我認為這一句的關鍵字是"愁"。讓我來慢慢說。前句"月落烏啼霜滿天","霜滿天"和"月落"點出時間,起碼要霜降以後才能談得上"霜滿天",天已經有點冷了。"月落"姑且認為夜已過半吧,如果月亮落山,按理快日出了,但是尾句有"夜半鐘聲到客船\

第五宏闊

唐詩中張繼是個例外。他沒做多大的官,也沒做多少的事,更沒有多趣的聞,但僅以一詩馳名,類似孟郊及/“遊子吟."

這句是楓橋夜泊中的一詩。作者寫的夲耒是真情實感,可沒想到一夜成名,廣為流傳,甚至於可以與南唐李後主之愁相媲美!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你看黑漆漆的天,陰森森的鴉,重壓壓的霜,無一不令人落魄,悽迷,再加之江水,楓林,似鬼燈的漁火,怎能讓人睡得著覺?無奈別有幽愁暗恨生!越是難以入睡,越是煩擾紛紜一一光禿亙禿的.寒山小寺,不停傳來若即若離的鐘鳴,直到夜半三更依然不依不饒,位能不叫人客船失眠,更何況這是繁華自好朱城郊!


教十一

這句詩出自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江楓漁火對愁眠,不懂詩的人就覺得費解,江邊的楓樹和江面上的漁船怎麼能對愁眠。其實這是一個倒裝句,晚上睡不著看著江邊的楓樹,和江上點點漁火。寫詩有時會根據平仄,將語句做微調,不會影響語義,而且讀起來也舒服。

至於詩具體想表達什麼,後人是無法知道的,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後人解詩首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和當時作者所處的環境作一些推測。這首詩寫在安史之亂年間,北方動亂,作者來南方避亂。有一句話怎麼說來著,國家不幸詩家幸,正因為苦旅,他才寫出了這首哀中帶柔,意境優美的小詩來。


半畝禾苗


首先欣賞一下全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深秋或初冬時候,冷月悄然消退了,但鳥鴉的叫聲仍不停啼叫,是滿天大霜太冷的緣故吧?停泊江邊楓樹邊的漁船上的燈光對著滿是惆悵憂愁的作者似乎已入睡。時已半夜,作者卻都睡不著,不遠處寒山寺的鐘聲陣陣飄來,讓作者憑添更多孤寂……常是這樣理解此詩的不知對否?

另一不理解的是寺廟是否會半夜敲鐘或經常這樣做?就眼下的寺鐘都沒聽到半夜敲的,或者作者所生的年代是這樣或別原因?學淺識少,還望知者釋疑!

“對愁眠”應指漁船燈光是“望著”愁苦的作者睡去的……?


奈何難得糊塗

我們先來看一下唐代詩人張繼的這首千古名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就看前半首詩,詩中就出現了天上的月亮、明亮的月光照得天空隱隱發白,好似上了一層霜、不知哪兒傳來的烏鴉啼叫、江邊兩岸連綿的楓樹,停靠在江邊的漁船上孤獨的燈火。

此時的詩人在哪裡?

很明顯,就孤零零地睡在停靠在江邊的漁船裡面!

我們瞭解一下寫這首的背景:

天寶十四年一月,唐朝爆發了安史之亂,天寶十五年六月,玄宗倉皇奔蜀。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其中也包括張繼。

所以說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通過: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大道之光

全詩正解:(聯繫上句,入夜,鴉聲,霜露,淒涼景物)對著江邊楓林,漁船閃爍的燈火,想起安史之亂(兵荒馬亂,國破家亡)而失眠。(至夜鐘聲到客船)表明詩人傷感,至半夜聽到鐘聲,還無法入睡。全詩以敘景,敘物,來抒發傷感情緒。即把景悽,孤獨,傷感,失眠,串連起來。而表達詩人心繫憂國憂民,抒發情懷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