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還是開放,印度的網絡科技發展需要保護嗎?

封闭还是开放,印度的网络科技发展需要保护吗?

隨著近年來網絡、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全球資本和科技“獨角獸”公司的興起讓世界各國都不能忽視一個問題——網絡科技發展是否需要保護主義。

說它與國家之間的貿易保護主義相關好像有些牽強,但自從“贏家通吃”法則在全球科技界和資本界所向睥睨時,各國政府似乎又開始重新審視“貿易戰”和“網絡科技保護主義”的可行性。

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頻頻動用貿易戰“大棒”向別國施壓。而印度這個快速發展的經濟體其國內近年來也開始在辯論要不要進行網絡科技保護及這種保護主義有效嗎等相關問題的辯論。

對於這個問題而言,印度必須採取審時度勢、細緻入微的做法。保護主義政策對創新和增長的中長期影響可能遠遠超過任何短期利益。

大家共識的是,儘管日本汽車製造商和韓國電子財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們都受到政府多年的保護),但在傳統產業保護主義問題上的宏觀經濟共識已經確立。

它減緩了創新和生產率增長,導致資本配置效率低下,限制了消費者的選擇,並助長了裙帶資本主義,這是它的諸多罪過之一。

但網絡科技產業則是另一種狀態。它的聯繫和價值流動是獨特的。與此同時,它的新特點意味著只有中國目前的政治、經濟體制才可以很好的平衡。

2000年,中國公安部以屏蔽政治敏感信息的金盾計劃為契機奠定了中國國內科技企業崛起的基礎。

從那時起,網絡審查有了很大的發展;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在中國沒有任何的發展優勢;中國政府也積極支持外國公司與中國合作伙伴建立合資企業,轉讓知識產權;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戰略收購等。

同時他們還為中國下一代科技公司創建了國內數字基礎設施。其累積效應是,中國現在有機會在未來關鍵技術(從人工智能到電動汽車)方面領先世界。

印度企業界就此問題辯論的一方意見是,類似的保護主義至少某些方面看起來還是有吸引力的。網絡效應增加了技術領域競爭的風險,贏家拿走一切。

這導致Amazon和Uber等國際“巨頭”公司捲入了競爭對手輕蔑地稱之為資本傾銷的交易。此外,還有與印度附加值相稱的用戶隱私和稅收等問題。現在其他地方,特別是歐洲聯盟也在進行類似的辯論。

但如果簡單的落入保護主義的陷阱則是錯誤的。印度不是中國。中國特有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是其它國家不具備的。

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速度和體量讓很多外國公司能夠放下身段到中國發展,而印度雖然目前的經濟增速驚人,但如果照搬“中國模式”恐怕最終會是東施效顰的結局。

Flipkart聯合創始人Sachin Bansal就曾表示,模仿中國模式對印度的科技企業發展是毫無意義的,任何企圖設置網絡科技保護主義的想法最終只會產生危險的反效果。

正是軟銀和騰訊等外資的巨大欲望和耐心,才使得Flipkart和Ola等印度本土企業有得以展開國際競爭的機會。如果引入監管壁壘和政策增加不確定性,那麼印度作為一個投資目的地的吸引力就會開始明顯減弱。這裡值得回顧一下過去。

正如卡內基印度公司的Ananth Padmanabhan指出的那樣,印度的信息技術公司在過去幾十年中之所以取得了成功,是因為它們對國際貿易和投資的開放。

還有一個事實,那就是印度如果現在就施行網絡科技保護主義還為時過早,因為其數字經濟還尚未成熟。保護主義政策對創新和增長的中長期影響可能遠遠超過任何短期利益。

一方面,網絡科技在許多傳統行業(從製造業到鑽探)越來越重要。繁重的數據管理法規和法規遵從性負擔可能會對其造成損害。帶來創新資本的外國競爭有助於本國企業的快速發展。

由於身處的發展時期不同,印度必須採取細緻入微的做法,而美國和中國的做法則是完全不同的。在印度中央和州一級,政府可以在這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為創新營造適當的生態系統將比印度政府最近表現出的單純想退出保護主義的想法帶來更大的回報。

自金融危機以來,傳統貨物和服務跨界流動的增長從平緩到乏力逐漸發生變化。與此同時,自2005年以來,跨境數據和數字流量增長了80倍。經過幾十年的貿易保護主義,印度自1991年以來一直處於追趕的角色。

現在,它有機會進入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繼續自我保護還是選擇開放,擺在印度面前的選擇將會影響這個國家未來幾十年的發展!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於livemi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