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錢都到哪兒去了?

喜歡請關注我們

農民辛苦一輩子卻存不下錢,那農民的錢都去哪了?

想弄明白,我們就要先搞懂內需是什麼?內需就是國內居民的消費,消費的多少取決於人口多少和收入水平。

中國比美國多了10多億人口,人均收入已跨入了所謂“中等國家收入”水平行列,為什麼內需還連年不足?中國人的消費能力都哪去了?

看完了以下兩個實例,你就會找到答案。

第一個例子:

假設在東北某個地方發現了一座金礦,同樣有人來投資開採,同樣僱100工人,同樣每年收入1000萬。

礦主只把收入中的10%作為工資發下去,每個工人一年1萬。

工人得到這些錢只夠他們填飽肚子,沒有剩餘的錢租房子,沒有剩餘的錢談戀愛和娶老婆,只能擠在工廠的窩棚裡。

礦主雖然一年賺了900萬,但本地都是窮人,沒什麼消費能力和商業生意需求,生活條件也很差,他就只能把賺得的錢投到其它地方去。

於是,礦主用一部分錢在北京買了房子,用一部分錢在沿海地區放高利貸,用一部分錢在國外投資移民。

在本地,他只買了一個豪華別墅,僱了幾個工人當保鏢,找了一個更年輕的女人當二奶生孩子。

當地的工人除了工作養家餬口外,拼命省錢以備看病和養老,此外根本沒有剩餘能力進行別的消費。

這樣發展50年以後,這個地方除了豪華別墅和一些小商業外,依然沒有發展起來別的產業。

金礦挖完後,礦主帶著鉅款走了,留給當地只是汙染、失業和貧困。

農民的錢都到哪兒去了?

第二個例子:

同樣假設在東北某個地方發現了一個金礦,當地政府從廣東招商來一個投資者,建了一個礦場。

礦主僱了一百個工人為他淘金,每年收入1000萬。

但是礦主把收入中的50%作為工資發給工人,每個工人每年收入5萬。

這些工人從工資中每年拿一萬租房子,剩下四萬用作消費,娶老婆,生孩子,成家立業。

礦主手裡還有五百萬,可以做投資。

因為工人手裡有錢,要安家落戶,所以,當地的住房就會出現需求的增加。

於是,礦主就投資蓋房子,租給工人,或者賣給工人。

工人還要吃要喝,所以他又投資開飯店,把工人手裡的錢再賺回來。

開飯館又要僱新的工人,這樣工人的妻子就有了就業機會,也有了收入。

因為人口增加,就業增加,本地的消費需求就變的更大了。

如此下去,幾年後,這個地方就出現了100個家庭。

孩子要讀書,有了教育需求,於是就有人來辦學校,工人要約會,要消費,要唱歌,於是當地就有了咖啡廳、歌廳、電影院、商店等。

這樣,50年過去後,這個地方的礦快被挖光了的時候,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10萬人左右的繁榮城市。

這兩個很簡單的例子,其實就是拉美和美國不同的發展模式。

拉美國家大多獨裁,大資本家壟斷國民經濟,社會貧窮的同時伴隨嚴重的兩極分化

相對來說,美國實行的是憲政體制,雖然也有貧富差距,但相對而言,人均收入的差距並不很大,民富國強

拉美貧窮並不因為自然環境不如美國,而在於它沒有形成良好的財富再生體制,居民的財富積累缺乏可持續的增長能力,這不是居民沒有勞動的創造力,而是

勞動和財富分配製度方面出了問題。

正像上面的第一個例子,我們社會的收入增長並沒有最大可能地分配給老百姓,而是最大可能地分配給了當地政府和投資者。

為了解決國內就業,國內勞動力成本就必須一壓再壓,以便取得出口的優勢。

這些措施最終的結果就是使得國內勞動力價格長期停滯不長,老百姓的收入不能提高

比如,山西是一個資源大省,堪比中東的很多小國家,按道理當地人民應該很富裕。

但事實恰恰相反,山西很窮!

可見一個有資源的地方並不見得能因此發展起來。

中國人還不富裕,我們的錢本來就不多,卻被裝在少數人的腰包裡。

中國人本來就不富裕,還要顧及養老、看病、孩子上學等。

經濟情況稍微好一點的人,其實也很糾結,掙的錢在銀行壓一塊,在房子上壓一塊,在股市裡套一塊,看起來不少,但是轉不動,都是死錢

當接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花一輩子的時間才能買一個小房子的時候,當一個家庭的孩子上學就要掏空家裡的積蓄的時候,當在股市上投了錢就相當於給政府捐款一樣的時候。

當一個農民辛苦一年的收入還不如一個大款吃一頓飯的開銷的時候,我們能指望老百姓不去省吃儉用、不去瘋狂存錢、不去為養老發愁嗎?

能指望銀行裡那幾十萬億的存款轉化為巨大需求嗎?

尤其是農民,一直算也是社會底層了。

佔著總人口最高的比例,坐著最耗費體力的活,可實際社會地位卻很低,相當長一段時間,農民一直是窮的代名詞,能解決溫飽就不錯了,能存多少錢?

我想大部分農民之所以還沒有錢,是因為沒有所謂的

先進思想

要強調一點,農民中還是一部分人是有錢的,在農民中也是存在大戶的,他們中,有一些是靠著上輩留下來的財富,也有一部分人是靠著敢打敢拼自己爭取來的,也不能說多懂,可能就是膽大,被逼出來的。

看過好多大合作社的老闆以前都是普通農民,可能就是肯琢磨,一點點發家的。

自古以來,農民都代表著艱苦,社會底層,只是在中國,有科舉這個概念。

形成了哪怕是農民,也能指望自己的孩子讀書考試來光宗耀祖。

如果生在歐洲,就只能祈禱死後了。

但是什麼時候農民自身,可以變得有錢呢?

答案是國內改革開放後,城市邊的拆遷的,運氣好趕上拆遷。

種田要是成為農場主,也是可以有錢的。

但是隻是一個自己種田的,任何理由下,也

沒可能種田種成富翁

1、糧食不值錢,什麼都漲價,只有糧食降價。

這麼多年了,物價漲得飛快,什麼都變得很值錢,一個冰棍一兩塊,一件衣服幾十塊,甚至幾百塊,房價這幾年翻了幾番,一百塊人民幣能買到的東西越來越少。

但是隻有糧食,價格沒有漲,在進口糧食的衝擊下,還越來越不值錢了!

2、養殖不賺錢,紅白喜事消費大。

種糧食不值錢,養殖家禽家畜環保受限,風險大,運氣不好就虧本。

主要是農民科技意識不強,資金不夠雄厚,種養業成本逐年增高,獨家獨戶經營形不成規模,新產品、新技術推廣不到位等,尤其是農村的紅白喜事也讓農民苦不堪言,一年的開銷幾千、甚至上萬元!

3、農民的體力勞動不值錢,打工收入不穩定。

農民由於沒有學歷,掌握的專業技能也不多,外出打工也只能幹最辛苦的活,比方進廠打工,比方進城找零活,比方做建築工。

這都是靠賣力氣掙錢,但力氣是最不掙錢的,特別是建築工,這幾年結賬還越來越困難了。

4、農民把錢都花在了建房和娶媳婦上了。

現在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蓋兩層樓,看著漂亮,但你知道嗎?

蓋一個樓房,需要花多少錢?

少則七八萬,多則一二十萬!

而蓋樓房的目的,只是為了好娶一個媳婦,但農村現在娶一個媳婦,彩禮加上各種費用,也要幾十萬!

農民把一輩子的心血,都砸蓋房和娶媳婦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