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英聯邦運動上位列第三名,得了26枚金牌!

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澳大利亞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上,印度獲得了有史以來的第三好成績,落後於澳大利亞和英國,一共獲得了66枚獎牌,其中金牌26枚!

印度在英聯邦運動上位列第三名,得了26枚金牌!

印度在英聯邦運動上位列第三名,得了26枚金牌!

印度在英聯邦運動上位列第三名,得了26枚金牌!

印度在英聯邦運動上位列第三名,得了26枚金牌!

英聯邦運動會,原名為英帝國運動會,始辦於1930年,每四年舉行一屆,當時它被稱為大英帝國運動會。運動會的名稱在1954年被改為大英帝國和聯邦運動會,又於1970年改作英聯邦運動會,老改名....

在1891年,英國人J·A·庫珀就曾在《泰晤士報》上撰文,提議將宗主國和各自治領地之間的運動會固定下來,成為有組織的競賽活動。該建議後來受到重視。從1911年起,英國宮廷開始為獲勝隊頒發帝國杯,使運動會初具英帝國運動會的雛形。1926年,各自治領地的全權地位得到明確,為英帝國運動會的舉辦奠定了政治基礎。

1930年,首屆英帝國運動會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哈密爾頓市舉行。來自澳大利亞、百慕大群島、英屬幾內亞、加拿大、英格蘭、愛爾蘭、紐芬蘭、新西蘭、蘇格蘭、南非和威爾士的40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滾木球、拳擊、賽艇、游泳(含跳水)和摔跤6個項目的比賽。

第二屆英帝國運動會於1934年在英國倫敦舉行,印度、羅得西亞和牙買加首次參賽。自本屆起,女子項目被列入運動會。運動會自創辦以來,除1942年和1946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停辦外,一直每四年一屆如期舉行。

二戰結束後,世界非殖民化進程迅猛發展,大批英國殖民地和保護國擺脫了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後的英帝國成員多以主權國家的身份加入了英聯邦。由於歷史原因,這些國家都以英語為官方語言,在移民組成、文化背景和發展道路等方面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統治的烙印,它們當中的大多數在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制度上都沿襲了英國的模式。然而,衰敗的英國已不可能完全控制英聯邦。雖然英聯邦各成員政府首腦定期舉行會議,但其結果對成員並沒有約束力。

所以英聯邦運動會對維繫英聯邦成員國以及英聯邦運動會聯合會各成員協會之間的鬆散關係起了一定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