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喪葬習俗,老農常說“燒七、喊五更、望鄉臺”,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喪葬習俗的演化經歷了歲月的沖刷,卻一直在不斷的發展與傳承!在農村對於“喪葬”老人們眼裡講究“壽終正寢”!曾幾何時,每每回憶家中長輩過世,叔伯親屬多會提前準備好老人的內外新衣換上,以防長輩“光著身子走了”這是極不吉利的。在我們這的農村,家中老人在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眾親屬會將老人從內堂移動到正堂的靈床上!這其實就是老農常說的“挺喪”吧!

農村喪葬習俗,老農常說“燒七、喊五更、望鄉臺”,是什麼意思?

農村喪葬的禮儀程序十分的複雜,如引魂、報喪、破孝、出殯、路祭、潑湯、等等,而我們今天要談論的是,農村喪葬習俗“做七”,以及不為人知的“走七”習俗的含義,並且對老農口中常常唸叨的“望鄉臺”進行解讀。

“做七”習俗在我國很多地方的農村都有存在。在過去那個封建的社會中,一般家中老人過世,棺木要最少停留三天!因為人們不相信“他”已經死了,在農村封建思想的支配下,人們願意相信“復生”!但是,如果三日仍不能醒來,那麼這僅有的願望也就此破滅了!而隨著時間的更迭,“終七入葬”也逐漸成為了風俗,這也就有了“做七”之說,有些地方也稱為“燒七”。其中,在一些地方的農村,“五七”多由外嫁的閨女負責,而其他多為“孝子”負責,尤其是在第“一、三、七”七,這三天中,有“走七”的習俗,其含義是,在這一天祭祀完畢後,要爭相返回自己家中,俗稱“爭上游”,這樣就能得到死者的庇護,以後生活幸福美滿!

農村喪葬習俗,老農常說“燒七、喊五更、望鄉臺”,是什麼意思?

其實,在農村對於“做七”還有個“新鮮事”就是老農常說的“望鄉臺”,在如今我們聽到“望鄉臺”只是感受到遠離家鄉的思鄉之苦,卻從不知“望鄉臺”源於何處?其實,在農村喪葬習俗中,相傳在五七的頭一個夜晚,死者才會意思到自己已經過世,就會在“望鄉臺”上注視人間的親人。而人們也在這天午夜備好酒菜、尋一件老人的舊衣物,呼喊痛哭,以示對先人的無盡緬懷之情,這俗稱“喊五更”!

農村喪葬習俗,老農常說“燒七、喊五更、望鄉臺”,是什麼意思?

總之,這望鄉臺出自農村喪葬習俗的“做七”,這下你明白了嗎?近年來,隨著國家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制度,很多類似於迷信的思想被摒棄,通過紅白理事會的協調,精簡辦喪事在農村逐漸成為了流行,而“厚養薄葬”的思想也深入了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