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人離開中國成為外國人,時隔100多年,為啥交流還說流利漢語

文/青史一卷

提起語言這個詞總覺得似乎太過正式,也帶著些許的官方意味。這也許與我們日常始終與其朝夕相伴的緣故。在中國這片遼闊的疆域上,區域不同,民族不同都會衍生不同的語言形態,而這種形態對於當地人而言則是最親切也最能拉近距離感的方式。外出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大家總會下意識的尋找自己的同伴,也就是擁有同等語系的身邊人。

這群人離開中國成為外國人,時隔100多年,為啥交流還說流利漢語

在中國這片廣大的疆域之上,漢語作為我們的官方語言,使用者自然是不計其數的。可即使是這樣,還是在這樣的基礎上衍生出了更多形態的方言。而論起講漢語的地區,一個群體也是屬於其中的一個代表,但他們並不是因為本就屬於這片區域而以此為方言,關於其中具體的緣由就要追溯到歷史的階段了。

這群人就是東干人。名字聽起來總是帶著點晦澀難懂的意味。東干人這個名字的由來要從清朝時期講起。清朝的同治年間,陝西和甘肅的回民因為戰爭動亂的影響無奈之下從中國離開,逃亡至中亞。92年時,東干人的名稱正式確認,也成為其離開中國後的新身份。

這群人離開中國成為外國人,時隔100多年,為啥交流還說流利漢語

東干族所使用的還是真正意義上的純正漢語,陝西當地方言,甘肅方言,甚至一些俄羅斯詞彙也被夾雜在其中。後期整個東干人遷入中亞後,他們的語言體系也就夾雜進了更多東西。

其實,當一個人群或者一個國家變遷時,的確是存在一個語言轉換的問題,而這個轉換時間的快慢取決於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現有語言是否會影響到他們快速融入當下的環境之中。正常來講,100年為一個分界點,也就是歷經三代,這個轉換過程就應該完成了。但東干人卻成為一個例外的存在。

這群人離開中國成為外國人,時隔100多年,為啥交流還說流利漢語

這其中的緣由要講起白彥虎及其他手下的部眾。同樣逃離到中亞境內的他們基本處於一個對可使用語言完全無知的狀態,也正因如此,他們的這一群人會下意識的更加堅守自己目前已掌握的語言,包括一些口語也同樣會被保留下來。而且他們整體都處在一個相對密封的空間,並不需要太多與外界人溝通交流,這樣的形態也不會對他們的日常起居生活造成影響。

這群人離開中國成為外國人,時隔100多年,為啥交流還說流利漢語

其實,事實確實是如此,當下的環境對人的生存造成威脅的時候,自然會以最快的行動促使自己快速轉變以融入新的環境中。但反過來說,如果僅憑自己之前所掌握的知識常識可以大部分應付當下的狀況,那人的積極性也就會大大降低,其道理就好像溫水中的青蛙,不到臨界點的那一刻就不會猛然覺醒。

這群人離開中國成為外國人,時隔100多年,為啥交流還說流利漢語

而東干人持續這麼長時間一直堅持使用漢語就是這樣的狀況所導致的。後來有很多人稱東干人雖離開中國多年,但仍然能夠相對長久的使用漢語是對自己國家忠心的證明。但實則卻不是如此,歷史的糾葛,環境的變化,綜合性的系列原因才是造就這一現象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