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人离开中国成为外国人,时隔100多年,为啥交流还说流利汉语

文/青史一卷

提起语言这个词总觉得似乎太过正式,也带着些许的官方意味。这也许与我们日常始终与其朝夕相伴的缘故。在中国这片辽阔的疆域上,区域不同,民族不同都会衍生不同的语言形态,而这种形态对于当地人而言则是最亲切也最能拉近距离感的方式。外出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域,大家总会下意识的寻找自己的同伴,也就是拥有同等语系的身边人。

这群人离开中国成为外国人,时隔100多年,为啥交流还说流利汉语

在中国这片广大的疆域之上,汉语作为我们的官方语言,使用者自然是不计其数的。可即使是这样,还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多形态的方言。而论起讲汉语的地区,一个群体也是属于其中的一个代表,但他们并不是因为本就属于这片区域而以此为方言,关于其中具体的缘由就要追溯到历史的阶段了。

这群人就是东干人。名字听起来总是带着点晦涩难懂的意味。东干人这个名字的由来要从清朝时期讲起。清朝的同治年间,陕西和甘肃的回民因为战争动乱的影响无奈之下从中国离开,逃亡至中亚。92年时,东干人的名称正式确认,也成为其离开中国后的新身份。

这群人离开中国成为外国人,时隔100多年,为啥交流还说流利汉语

东干族所使用的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正汉语,陕西当地方言,甘肃方言,甚至一些俄罗斯词汇也被夹杂在其中。后期整个东干人迁入中亚后,他们的语言体系也就夹杂进了更多东西。

其实,当一个人群或者一个国家变迁时,的确是存在一个语言转换的问题,而这个转换时间的快慢取决于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现有语言是否会影响到他们快速融入当下的环境之中。正常来讲,100年为一个分界点,也就是历经三代,这个转换过程就应该完成了。但东干人却成为一个例外的存在。

这群人离开中国成为外国人,时隔100多年,为啥交流还说流利汉语

这其中的缘由要讲起白彦虎及其他手下的部众。同样逃离到中亚境内的他们基本处于一个对可使用语言完全无知的状态,也正因如此,他们的这一群人会下意识的更加坚守自己目前已掌握的语言,包括一些口语也同样会被保留下来。而且他们整体都处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空间,并不需要太多与外界人沟通交流,这样的形态也不会对他们的日常起居生活造成影响。

这群人离开中国成为外国人,时隔100多年,为啥交流还说流利汉语

其实,事实确实是如此,当下的环境对人的生存造成威胁的时候,自然会以最快的行动促使自己快速转变以融入新的环境中。但反过来说,如果仅凭自己之前所掌握的知识常识可以大部分应付当下的状况,那人的积极性也就会大大降低,其道理就好像温水中的青蛙,不到临界点的那一刻就不会猛然觉醒。

这群人离开中国成为外国人,时隔100多年,为啥交流还说流利汉语

而东干人持续这么长时间一直坚持使用汉语就是这样的状况所导致的。后来有很多人称东干人虽离开中国多年,但仍然能够相对长久的使用汉语是对自己国家忠心的证明。但实则却不是如此,历史的纠葛,环境的变化,综合性的系列原因才是造就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