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話嗎?別傷害了孩子還不知道

跟年幼孩子特有的思維有關。

最近有讀者媽媽跟我分享了一件“怪事”,這位媽媽之所以稱之為“怪事”是因為這樣的事情:

自查: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話嗎?別傷害了孩子還不知道

有一天,這位媽媽帶著兩娃到圖書館,那是她第一次帶孩子到圖書館。兩孩子很興奮,又叫又跳,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在安靜的圖書館裡顯得很另類,惹媽媽批評。

沒多久,妹妹跑到媽媽跟前說:“哥哥不見了!”

母女倆找了一圈也找不到兒子,最後心急如焚地在圖書館旁邊的雪糕店前面找到,小傢伙揹著書包,一臉委屈的樣子。

“怎麼回事?為什麼要走出圖書館?”媽媽生氣得忍不住指責。

“媽媽,你不是叫我走嗎?你說我太吵了……”

媽媽聽到兒子的話嚇了一跳:“你這蠢腦瓜子!媽媽生氣時的話能當真嗎?”

小男孩困惑地抬頭看著,一本正經地問:“媽媽,那你啥時候說的話,我能當真?”

▷年幼孩子的思維簡單

1)什麼年齡的孩子,處於簡單思維階段?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處於前運算階段(7,8歲前的孩子,有些孩子會更晚)的孩子,他們思維簡單,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只能接受圖像和文字的簡單概念,不能進行思維轉換。

自查: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話嗎?別傷害了孩子還不知道

比如當一個5歲的小孩,看到面前兩個裝滿牛奶的杯子,一個高高的細腰杯子,和一個矮矮的粗杯子,他會告訴你,高的杯子裝的牛奶會比矮的杯子多,即使你在他面前把兩瓶相同毫升的牛奶倒進這兩個杯子剛好裝滿,他仍舊會告訴你,高的杯子裝的比矮杯子的多,得到你的否定時他們只會困惑。

當孩子成長到形式運算階段,年齡大概是10-12歲之後,孩子才能完全掌握抽象概念。這時孩子便能通過相同毫升的牛奶瓶進行快速的推理。

2)思維簡單階段的孩子,有什麼具體的表現?

簡單來說,他們在面對一幅僅有一座小房子但被大人認為暗含“深刻寓意”的圖畫,這些小朋友認為那只是一座小房子,他們不能想到也不認為有什麼深層的寓意;在數字方面,他們不知道3x4與4x3是相同的;在面對父母有隱性目的的語言,比如“大灰狼會把你抓走”,他們也不知道父母這句話只是為了恐嚇。

他們簡單的思維決定了他們只能吸收圖畫和語言的表面意思,比如他們會把“大灰狼把你抓走”的情景,在腦袋中描繪和浮現,而不能把語言想象成更深層次的寓意。 當孩子們的簡單思維階段結束,這時他們的大腦已經成熟到足夠把“大灰狼把你抓走”轉換成抽象思維:媽媽只是恐嚇而已。

自查: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話嗎?別傷害了孩子還不知道

▷所以,一些家庭中父母常說的典型話語,會讓幼齡孩子誤解

“你給我滾,滾得越遠越好”;

“你不是我生的,你是我在路邊撿的”;

“你簡直是個笨蛋,你不要學習了”;

“我看你長大就不會有好出息”;

“你乖乖的,媽媽什麼要求都答應”;

“你是個討厭鬼,爸爸不喜歡你”;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媽媽愛妹妹,不愛你”……

上面這些話,父母們不要再說了。

▷請爸媽儘量用正面而直接的語言,跟年幼孩子說話

正面語言,給孩子帶來溫暖

“正面”對孩子來說等同於“安全感”。美國溝通大師約瑟夫·格雷尼說,溝通的正確氛圍應該是安全感。那些反面的氣話,比如“你不是我生的”常常給幼兒帶來情緒焦慮,他們大概會想“怪不得媽媽愛罵我,原來我不是親生的”,最終不僅不利於親子溝通和教育,也不利於孩子的情感建設和心理成長。

自查: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話嗎?別傷害了孩子還不知道

每個孩子都會犯錯,他們也總有不乖的時候,父母用正面的語言教育,而不是採用憤怒的“反語”,孩子們不僅能感覺到被尊重,正面的語言也會給孩子帶來鼓勵。拿前面的事例來說,與“你走,我不要見到你”相比,“你在圖書館大吵會影響到其他人,媽媽喜歡你安靜地看繪本”會更好。

直接語言,不會給孩子帶來誤解

如幼兒說在前面提及的,年幼孩子只能從字面意思理解語言,而不懂得父母使用“反語”或別有用意,因此會帶來親子溝通的誤解。建議父母在跟年幼孩子溝通時,注意採用直接簡單的語言。“你這麼懶,別寫作業了”換成“爸爸/媽媽希望你勤勞,及時完成作業”,給孩子傳達的意思更加直接。兩者比較,前面的句子更容易讓孩子自我放棄,而做出有悖於父母期望的行為。

自查:你有跟孩子說過這些話嗎?別傷害了孩子還不知道

有位朋友經常給我們講一個故事:一父親總喜歡責罵粗心的兒子“缺一根筋”,小男孩常常很受傷。有一天,這位小男孩又因為忘記帶作業回學校,當他忐忑地回到家,他的父親破天荒地摸摸他的頭,說了一句讓兒子第一次感覺父親愛著他的話:“粗心很常見,但爸爸希望你能認真面對……”這位小男孩不僅努力改掉了粗心,還把父親這句話記住了幾十年。後來這位老父親因為愛指責而惹子女眾叛親離,唯獨當年的這位小男孩把年老患病的老父親接到身邊照顧。那一瞬間的溫暖,讓他理解了老父親深埋內心的愛。

朋友便是這位小男孩,他感嘆地說:“有些父母明明愛著孩子,卻喜歡帶著面具對待孩子。

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爸媽們,如果愛孩子,請用正面直接的語言吧,別用“反語”傷害天真的孩子!

關鍵字:親子溝通、幼兒思維、親子矛盾、家庭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諮詢師,學習國外心理學家們知識,分享科學、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