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挑糞教育”也不宜過度拔高

明明是四川廣安市鄰水縣城的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上週末(5月5日),他被父親帶回鄉下老家,接受了一次“苦難教育”——挑糞,原因很簡單,在連續兩天未完成家庭作業後,他跟父親保證,若再不完成作業,就回鄉下挑糞。第三天,他仍然沒有完成作業。明明沒想到,父親這次認了真。整個上午,他挑上裝著三四十斤糞水的糞桶,往300米遠的玉米地裡挑了七八趟。(5月11日《成都商報》)

四川廣安鄰水的六年級學生明明,因為三次未完成家長作業而被父親罰回家挑糞。明明父親獨創的這種“挑糞教育”獲得許多網友的好評。

老實說,明明父親的“挑糞教育”不是簡單的體罰或變相體罰,在連續兩天未完成家庭作業後,明明跟父親保證,若再不完成作業,就回鄉下挑糞。這說明“挑糞教育”是明明自己選擇的一種自我教育的方式,沒有強加的成分,可是第三天他仍然沒有完成作業。父親帶他回家挑糞不是為了懲罰他,而是為了“兌現承諾”,明明的父親用這樣的行動培養孩子的誠信意識和擔當意識,確實值得其他家長借鑑和學習。“挑糞教育”也讓明明本人受到了教育,他向父親保證,提高學習成績,並定下了期中考試的目標。老師也反映,孩子回鄉下挑糞體驗後,每天佈置的家庭作業都認真完成,“就連字都寫得非常工整了。”毋庸置疑,“挑糞教育”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但筆者以為,“挑糞教育”不過是一般的吃苦教育,不宜過度拔高,將之奉為成功教育的範例更不合適。其理由有三:

一是“挑糞教育”有其特定的環境特徵,其本身有不可複製的特點。報道中提到,明明挑的糞桶有三四十斤重,從糞坑到玉米地只有300米的距離,他走了一二十分鐘,記不清中途歇了多少次。整個上午一共挑了七八趟。“我用盡了全力才站起來,走一步都非常困難……挑久了就感覺肩上和脖子後面的骨頭都非常痛,還感覺肩上挑的糞越來越重,像扛著一座山似的……”不難看出,儘管明明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但挑糞種地這樣既髒又累的活卻從來沒有幹過,所以他才會將父親眼裡再尋常不過的農活,當成懲罰自己未完成作業的一種手段。家長對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時,一定要根據各自特點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盲目模仿不但無濟於事,而且愚蠢可笑。

二是“挑糞教育”的成功有其特殊的個體因素,不是所有的吃苦教育都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孩子自身沒有把未完成作業當作多大的錯誤,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繼續我行我素,家長罰孩子挑糞,就會被孩子當成是對自己的一種體罰而從內心產生牴觸情緒,“挑糞教育”就只剩下“挑糞”,起不到“教育”作用。處罰是諸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種,得以教育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處罰也是一把雙刃劍,以一種負強化的、嚴厲的手段達到教育目的,只有運用得法才可以增加孩子受挫感,釜底抽薪般地強化孩子的自我反省意識。正像前蘇聯的哈爾拉莫夫主編的《教育學教程》裡所說的:“懲罰能使學生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操行,迫使他(她)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行為,有助於鍛鍊他(她)的抑制能力,就是說能抵制引誘,抑制那些破壞規定準則的不體面的行為。”家長對孩子進行類似“挑糞教育”的吃苦訓練之前,一定要做足功課,解決孩子的思想問題,讓孩子萌生改正錯誤的強大動力,在吃苦訓練中自覺磨練意志。

三是“挑糞教育”折射出的是蔑視農民、輕視勞動的價值觀。明明挑完糞後,淚流滿面地跟爸爸保證,如果在後面幾個月中,有作業沒做的話,就繼續回去挑糞,期中考試沒考好就回來幹農活。明明在作文裡寫道,“這讓我知道了以後要好好讀書,更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在農村生活有多麼的不容易”。當晚,父親還讓明明在紙條上寫下一句話:挑糞苦,幹活累,只有讀書有出路。這張紙條,成了明明的座右銘,明明的爸爸通過這種吃苦教育讓孩子明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道理,鼓勵通過讀書跳出農門,逃離農村,不再像父親那樣挑糞種田。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讀書可以提升孩子的人生境界,純粹為了脫農的“挑糞教育”並不可取。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