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醫“惠”眼

"眼睛的結構精細而脆弱,生理病理變化非常多,要把眼睛上的疾病都研究清楚,用一生都不夠。如果有來生,我還要選擇中醫眼科,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

國醫大師 廖品正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醫“惠”眼

60多年前,一個女孩跑到祖父的病榻前:"爺爺,我想學中醫。""你個女娃娃學啥子中醫,簡直是胡鬧!"當時的環境下,女孩學習的熱情並沒有使祖父高興。然而60多年後,在第三屆國醫大師、首屆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上,她接受了國家頒發的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她說,自己能走上中醫道路,完全受祖父的影響。

  秉承家學,立志傳承

家庭的薰陶讓廖品正深刻感受到中醫的魅力,初中畢業時就萌生要當中醫生的想法,雖然這個想法在當時被祖父認為是"胡鬧"。

  1956年,廖志鴻病了,他的患者比家人更難過。廖品正記得,當時祖父躺在床上,就算精力已所剩無幾,還會為前來問診的患者醫治。"祖父費力地伸出一隻手來搭脈,方子只寫了一味中藥,便實在沒有力氣繼續寫下去。"廖品正回憶,祖父去世後,中堂一直掛著他的照片和花圈。有的患者不知情,依然來找他,看到照片和花圈,流著淚說:"您老人家走了,我們以後生病該怎麼辦?"這一情景讓廖品正感動之餘,更堅定了秉承家學,將中醫傳承下去的願望。

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醫“惠”眼

  情定中醫,一心求學

廖品正上高中時,在一次成都市學生活動中看到了"成都中醫學院"的旗子,才知道中醫藥有大學了。從此,要上成都中醫學院(現成都中醫藥大學)的想法就深深地烙在她心上。

1958年,廖品正以優異的成績從高中畢業,本有機會保送到清華、北大,但已情定中醫的她竟將全部志願填寫為剛建校兩年的成都中醫學院。當時,她"浪費"保送名額的決定使校長、老師和同學們十分不解,但就是這個遵從自己內心的決定,使她的一生都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廖品正進入成都中醫學院醫學系六年制本科一心一意學習,1964年,她畢業留校從事中醫眼科工作,並師從國內著名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教授。

回憶當年的本科教育,廖品正說,那時候中醫老師都來自臨床,經驗豐富。從學校首任校長李斯熾,到中醫傷寒學家鄧紹先以及著名眼科專家陳達夫,在當地都是有名的中醫。可能他們的授課技巧不如現在的老師,但傳授的內容非常豐富,除了要求學生必須學習和背誦中醫經典的內容,還會經常聯繫自己的臨床經驗講解中醫理論,讓學生們感受到中醫用藥之靈活。

1960年,天災和饑荒使水腫病在農村肆虐,奪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正讀大學的廖品正被派到四川雅安的大山區"除害滅病"。身居大山深處的她白天為百姓診治,晚上用煤油燈看書,遇到不明白的問題就查閱資料。環境惡劣、缺醫少藥,躺滿整個診室的貧困患者深深震撼了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她。可以就地取材的中草藥,針灸等外治法在艱苦的條件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這讓廖品正體會到中醫簡便驗廉、服務基層的優勢,對中醫藥的感情也更深了。

  十年深耕,數成大作

廖品正畢業留校沒多久,"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但她排除干擾,博覽群書,幾乎每晚閱讀到次日凌晨。她潛心研讀經典,摸索自編教材。正是由於這一段時期的學習和積澱,當各種機會來臨之際,廖品正都能及時把握。"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百廢待興,各種教材和大型工具書的編寫任務接踵而至,她被一次次賦予重任,或牽頭或參與其中。

我國第一部現代中醫大型綜合性辭書《中醫大辭典》,是中醫藥科研、教學、臨床等多方面、多層次讀者的必備工具書。37歲的廖品正作為少數年輕編委之一參與"中醫眼科"部分編寫。她深耕細作,為查閱眼科文獻,幾乎跑遍全國各地的大型圖書館,所有關於中醫眼科的資料,只要讀過,她都會認真做筆記,邊看書邊抄了近萬張卡片。編寫《中醫大辭典》經歷是廖品正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更為日後教材編寫等奠定了紮實基礎。

在這諸多教材中,最有代表意義的是《中醫眼科學》第五版,該版是迄今為止中醫眼科學教材中影響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部教材,不僅在全國中醫藥高等院校連用至今,還深受海內外讀者的歡迎和推崇。時至今日,中國香港、臺灣等地區,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仍以此書為主要教材。該書是中醫眼科學教材發展史中的一座里程碑,對中醫眼科學的教學、臨床以及海外傳播具有深遠影響。

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醫“惠”眼  

精研眼科,碩果累累

中醫眼科專家陳達夫把廖品正領進中醫眼科領域的大門。陳達夫常告訴學生,諳熟內科,再循序以究眼科,則勢如破竹;若對內科尚未認識,而專習眼科,則見理狹隘,處方呆板。廖品正現在也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學生,要重視內科的學習,並對中醫眼科六經學說和內眼組織與臟腑經絡相屬學說有了深入的繼承和發揚。

有的患者眼部"自覺症狀"非常明顯,但西醫檢查不出病症。廖品正回憶,有個患者眼睛癢了6年,但沒有檢查出任何問題。後來為其辨證施治,以養血祛風,扶正祛邪,為患者止住了眼癢。

"科研團隊一定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廖品正堅持,只有瞄準一個方向不斷深入研究下去,才能把課題研究透。"一個學科建設就像跑接力賽,每個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時候要跑好自己那一棒,當你覺得自己的精力在減弱,速度在放慢時,就趕快交棒,併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團隊的科研才能不斷推進。"廖品正如是說。

  潛心育人,"桃李"成材

在教學上,廖品正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因為眼睛體積小,結構又非常複雜,所以眼科教學需要特別直觀。過去,無法用高科技手段展示眼部構造,廖品正會把一些眼部疾病的狀態畫出來展示給學生。後來雖然買了眼球模型和病理模型,但因為沒有內眼的病理模型,學生還是看不到眼球結構。

為了解決這個教學難題,廖品正想到了一個很特別的方法。因為豬眼球的結構與人眼球的結構基本相同。她便到學校對面的豬肉店買5毛錢一個的豬眼球。上課的時候,每兩個學生分到一個豬眼球,讓他們通過解剖並對照人眼的掛圖進行學習。有了實物做模型,學生們的學習熱情高漲,對學習的內容也更明晰,印象也"我喜歡中醫,也喜歡教書,自己在研究的同時,也很樂於將這些經驗和體會傳授給學生們。"廖品正如是說。

在教學的基礎上,廖品正從無到有,建立了成都中醫藥大學眼科教研室,在全國率先開辦中醫五官專業(本科)。她先後培養了包括我國第一位中醫眼科學博士、第一位中醫五官科學博士在內學術繼承人幾十人。

路雪婧是廖品正2000級博士,現在已成為博士生導師,"廖老師很多事情都會親力親為,對疾病的鑽研非常認真,到現在還在不停地學習。對我影響很大。"她如是說。

1993年,廖品正被國家教育委員會授予"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獲得"人民教師"獎章,2008年獲四川省教學名師獎,2012年被評為第二屆四川省高等學校教育名師。

  視患如親,妙手仁心

雖然從醫52年來已經治癒過數不清的眼疾患者,但最近的一個病例讓時年80歲的廖品正很是感慨和欣慰。患者是一位15歲的小夥子,1歲時他因顱內腫瘤失去了右眼視力,左眼也只剩微弱的視力。"幾乎沒有復明的可能性。"醫生告訴他,如果上學,最好上盲人學校。

2017年,小夥子在家人的帶領下找到了廖品正。在20釐米內"數指頭"是當時他左眼僅存的視力,右眼已完全沒有光感,腦部有積水,顱壓高。

持續關注著小夥子病情的廖品正表示,眼病患者因為看不清或看不見,多少會存在自卑、焦慮的情緒,所以在診療時一定要耐心、細心。2017年底,小夥子的左眼視力已恢復至0.4,右眼也開始有了光感,腦部的積水也減少了。現在,病情不斷好轉的小夥子已經在為入學做準備了,重見光明的他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原機啟微》載:"目,竅之一也。光明視見,納山川之大,及毫芒之細,悉雲霄之高,盡泉沙之深,至於鑑無窮為有窮,而有窮又不能為窮,反而聚之。"廖品正常常為古人對眼睛深邃的認識而動容,她感嘆道:"眼睛的結構精細而脆弱,生理病理變化非常多,要把眼睛上的疾病都研究清楚,用一生都不夠。如果有來生,我還要選擇中醫眼科,為更多患者送去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