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加速“賣廣告” 是否能自救?脫離巨頭、自力更生之路有多難?

單車市場的競爭,仍未平息,新的變量在不斷出現。

這半年來,摩拜被美團收購,哈羅背靠阿里崛起,兩者都有了雄厚的資金支持。相比之下,ofo處境尷尬,堅持獨立發展、自力更生,就意味著要在鉅虧中尋求一線生機。在內部會議中,戴威把ofo的現狀比作是電影《至暗時刻》中英國政府和首相丘吉爾所陷入的被動戰爭局面。

如何獲得持續輸血以及擴大營收,成為堅持獨立發展的共享單車品牌的最大挑戰,包括ofo在內的部分企業,已經開始了自救措施——“賣廣告”。

共享單車開始賣廣告了,探索多元化變現方式

其實,去年開始,共享單車就已開啟“廣告模式”了。2017年7月,電影《神偷奶爸3》在中國上映,小黃車就多了一對“眼睛”,這也成為了後來眾多品牌定製車的發端。之後小黃車還與皮卡丘、熊本熊等IP合作過。

ofo加速“賣廣告” 是否能自救?脫離巨頭、自力更生之路有多難?

摩拜也不甘落後,和迪士尼合作的米奇米妮車,和正義聯盟合作的英雄車、超級蝙蝠車也吸引了不少關注。

從嚴格意義上講,兩大單車巨頭的定製車風潮,並不能算作是“商業廣告”,而更像是一種以資源置換的方式進行的IP合作。

這次,ofo近期推出的B2B車身廣告業務,是真的開始大規模賣廣告了。

據悉,ofo廣告產品分為車身廣告和APP線上廣告兩大板塊。車身廣告包括品牌定製車、後輪三角板展示位、車筐區展示位、車把三角區展示位、防水車座套展示位5種類型。線上廣告則主要分為效果廣告跟品牌廣告,分別採取CPC和CPM方式計費。

品牌定製車是在核心商圈進行品牌曝光,融合ofo元素,前後輪都有雙面定製,廣告展示面積大,適用於注重線下品牌氛圍的廣告主。

ofo加速“賣廣告” 是否能自救?脫離巨頭、自力更生之路有多難?

局部廣告位適合預算不多的廣告主。後輪三角板、車筐區域、車把三角區域、車座套都可以見縫插針地成為廣告位。

ofo加速“賣廣告” 是否能自救?脫離巨頭、自力更生之路有多難?

比ofo更早喊出“賣廣告”的是小藍,2017年5月就提出了,只是一直沒見實際落地。

據介紹,這個廣告方案將被用在Bluegogo的新一代單車Bluegogo Pro 2上。根據官方渲染圖,新版小藍車將搭載一塊7.9寸的顯示屏。一方面,這塊顯示屏能為用戶提供精準導航,騎行過程中的速度、距離、地圖等信息都將在屏幕上顯示;另一方面,當車上的傳感器感知到自行車停止運動或者騎行結束時,屏幕上會展示廣告,內容形式以視頻和平面為主,包括周圍的餐飲和娛樂等信息。

ofo加速“賣廣告” 是否能自救?脫離巨頭、自力更生之路有多難?

大規模賣廣告,品牌主們會買單嗎?

對於品牌主而言,至少在共享單車商業化初期之時,進行合作投放,具備一定的眼球效應和營銷紅利。如果創意具有吸引力,引發更多社交媒體的討論,整體效果還會再次升級。

然而從實際的擔憂層面看,車身廣告似乎並不是品牌的最佳選擇。

一方面,除了輪胎區域,其他部分開放的廣告位,廣告面積真的很窄,除了貼個“牛皮癬廣告”,別的似乎真不好下手。

另一方面,共享單車是流動的,品牌的信息可以出現在城市的任何地方,這對於大品牌而言,值得警惕,品牌呈現的環境沒法兒確定,這也意味著品牌安全不可控。

此外,還面臨一定政策風險。就在去年7月,北京市共享單車《指導意見》正式出臺,出現“不得設置商業廣告”的內容。在《指導意見》對企業運營服務要求中,有一條是“在車輛標準方面,投放車輛應符合國家、行業標準,安裝車載衛星定位裝置,不得設置商業廣告”。

從營收層面,廣告並不能產生太大貢獻

廣告模式對於共享單車企業而言,仍有很多侷限性。

車身廣告不像網絡廣告,多投放一個,成本為零。高成本已經限制了共享單車車身廣告的發展前景,整車定製的情況下,成本會更高。

ofo加速“賣廣告” 是否能自救?脫離巨頭、自力更生之路有多難?

APP廣告形式可植入的位置,則非常有限,並且會影響用戶體驗。

在共享單車加塊平板賣廣告,這種方式的實用性更低,會極大地拉昇造車成本,但卻無法帶來匹配的收益。

相較於在地鐵、車站等戶外可以24小時持續展示的分眾廣告,小藍單車的屏幕只有在被使用的時候亮起。按小藍單車提供的每輛車一天會被使用7次的數據計算,用戶等紅綠燈看廣告的時間每天也不太可能到一小時,而且一次只有一個人在看。

共享單車要想盈利,仍需拓展新的商業模式

眾所周知,共享單車行業的盈利,並不容易。因為它不僅運營、維護成本高,而且作為重資產的互聯網企業,前期投入高,後期卻不保值。

ofo加速“賣廣告” 是否能自救?脫離巨頭、自力更生之路有多難?

某業內人士指出,ofo每月僅運維(包括維修、調度)成本就約需3-4億元,還不算3000多名員工工資;到目前為止,ofo可能只支付了供應商欠款(30多億元)的20%;最新一輪融資支撐不了多久。

就目前整個共享單車盈利方式來看,租金仍是其核心業務。比較大的平臺可以做一些廣告流量變現,廣告業務能帶來營收的增長,但或許該收入並不可觀,更多的還是需朝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向去努力。

因此,ofo的車身商業化廣告更像是無奈之舉,仍需要拓展新的商業模式,真正找到能夠引領自身走向未來的“殺手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