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比較

“我們未能擊穿他們的裝甲!”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比較

鑑於二戰中坦克成為攻擊的矛頭,在洶湧的鋼鐵洪流面前如何生存,反坦克能力就成為了步兵師力量的檢驗標準。

但蘇德兩國步兵師實力配置一直處在變化之中,我們這裡就開戰時雙方配備做一個大概的比較。

結論——戰爭初期,蘇軍反坦克武器火力好於德軍。但由於多種原因,蘇軍步兵師編制較小,實力弱於德軍步兵師。


開戰初,德軍步兵師反坦克力量概況:

二戰中,德國步兵師按“波次”來組建,每個波次的裝備略有不同。

1939年戰爭開始時,頭幾波步兵師反坦克力量為75門PAK35/36型輕型反坦克炮(37毫米口徑),另有反坦克槍90支

PAK35/36輕型反坦克炮使用被帽穿甲彈時,100米穿甲能力約34毫米,500米穿甲能力約29毫米,只能應付蘇軍的T26,BT7輕型戰車,面對新式傾斜裝甲的T34中型坦克和更恐怖的KV1/2型重型坦克只能望而興嘆。因為射速較快,打在蘇軍坦克裝甲上叮噹作響,因此被德軍戲稱為“敲門磚(door-knocker)”。 德軍三號坦克早期型即裝備這種“敲門磚”。

順便提一句,該型反坦克炮在亞洲大顯身手。不僅淞滬會戰巷戰時有所使用,在臺兒莊戰役期間,國民黨軍使用的PaK 36一共擊毀日軍13輛坦克。以致日軍稱其為“令戰車兵泣下的可怕武器”。

(圖為國民黨軍裝備的PAK36)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比較

儘管火力不如人意,但德軍把不多的卡車主要分配給反坦克炮牽引使用,因此機動性頗高,往往能出現在各個需要的戰場環境下救急。

德軍使用的PzB38/39反坦克槍由一戰發展而來,100米上穿甲能力22毫米裝甲,遠不如蘇軍的反坦克槍。並且結構複雜,難以維護,居然一直被用到1944年。拿著它的士兵看到蘇軍裝甲車都會頭大,畢竟這個老爺貨早已落伍。

(圖為德制PzB38/39反坦克槍)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比較


開戰初,蘇軍步兵師反坦克力量概況:

蘇軍自1918年組建首批步兵師以來,經歷了多次結構變化。30年代的大清洗也對軍隊組建和構成思路有很大影響。

1941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軍步兵師反坦克力量為54門1932—19K反坦克炮(45毫米),另有數量不明的當年新投產PTRS-41反坦克步槍

19K反坦克炮使用被帽穿甲彈時,100米穿甲能力約51毫米,500米穿甲能力約43毫米。火力大大高於德軍同時期反坦克炮,可以正面擊穿三號四號坦克。

(圖為博物館中的1932—19K反坦克炮)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比較

蘇軍BT系列和T26輕型坦克都裝備這種火炮。

在反坦克步槍方面,蘇軍的PTRS-41相當威猛,100米上穿甲能力約40毫米。在西部邊境各個防禦戰中多有表現,德軍繳獲以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都在使用。

(圖為經典的PTRS-41反坦克槍)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比較

再提一下,朝鮮戰爭中,我國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也多有使用這種經典武器,以對付美軍的M8灰狗等快速偵察車輛


可見,初期蘇軍在反坦克力量上,是好於德軍不少的。

但是,現實情況卻很複雜。蘇軍由於編制變動頻繁,步兵師往往得不到所需要的裝備

到開戰前1941年初,蘇軍步兵師理論上應該有1.45萬人、558挺機槍、1204支衝鋒槍、54門反坦克炮,12門高射炮、150門迫擊炮、16輛輕型坦克、13輛裝甲汽車、3000多匹軍馬。但到蘇德戰爭開始時,蘇聯西部邊境上178個師沒有一個齊裝滿員。大多數步兵師實際上只有 8000多人,有的甚至只有5000人,其他技術裝備很多沒有達到定額數量。到後來,蘇軍一般以集團軍和步兵軍的編制來作戰。


戰爭中後期簡述。

戰爭到了1943年後,蘇德雙方都大量開發了新的反坦克武器。德軍的PAK40/43新型反坦克炮,三號四號突擊炮,追獵者,獵豹坦克殲擊車;蘇軍的ZIS反坦克炮,SU76/85/100,ISU152等重型殲擊車都投入實戰。單兵反坦克武器也出現了多樣化,德軍的88毫米鐵甲拳火箭筒和一次性鐵拳30/60/100更是讓步兵有了強力反坦克武裝。

簡單幾千字已經難以囊括,筆者就偷懶不再贅述了。

二戰初期,德國和蘇聯步兵師的反坦克能力比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