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揚文化自信偉大旗幟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固體廢物(以下簡稱“固廢”)的產生量也在急劇增長。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產生固廢超過100億噸,歷年堆存的工業固廢總量達600億-700億噸。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複雜程度上,我國的固廢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也大大增加了治理難度。

固廢按來源大致可分為生活垃圾、一般工業固廢和危險廢物三種。此外,還有農業固廢、建築廢料及棄土。作為當今社會的四大汙染之一,沒有經過妥善收集、利用和處理的固廢會對大氣環境、地下水源、土壤和農作物造成嚴重汙染,甚至影響人體健康,固廢汙染防治刻不容緩。

“清廢行動”進行時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一直以來,固廢汙染防治都是環境治理中的難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既然產生是無可避免的,那麼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才是重中之重。

據悉,生態環境部於5月9日至6月底啟動了“打擊固廢環境違法行為專項行動”,即“清廢行動2018”。通過對長江經濟帶固廢傾倒情況進行全面摸排核實發現,一些建築垃圾、一般工業固廢、生活垃圾等存在隨意傾倒或堆放的現象,其中涉及建築垃圾339個,一般工業固廢253個,生活垃圾164個,危險廢物58 個,以建築垃圾和生活垃圾為主的混合類345個,砂石、渣土等其他類149個。生態環境部要求相關地方舉一反三,對固廢非法傾倒和堆存點再次全面排查整治。

《固廢法》開啟修訂模式

在各地固廢汙染防治取得了積極成效的同時,也暴露出諸多的問題。

對此,杜歡政表示:“部分企業為了控制成本會將固廢隨意堆放,或者轉讓給收費較低的固廢處理企業。”王琪表示,一些固廢產生者認為自己出錢把固廢轉移給別人就沒有責任了,這種情況很常見,也反映出在法律制定上還存在不足。

相較於水處理和大氣汙染防治,我國固廢處理起步較晚,管理水平比較低,相應的法律、法規仍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王琪認為,當前《固廢汙染環境防治法》(以下簡稱《固廢法》)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第一,對固廢的定位不準確,與國際的做法有偏差。我們只是把它作為汙染物來對待,主要目標是對其進行防治,而國際上通行的固廢管理主要目標是資源保護和資源再生。

第二,對固廢的汙染防治採用的“三化”原則,即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資源化”與“無害化”不能並列,它們對環境的影響程度不同,在技術上也有很大的差別。而且,無害化應該體現在固廢從產生到處置的全過程,而不僅僅是末端處置的無害化。

第三,對造成汙染的責任人的劃分不明確,沒有建立固廢產生者責任制。當出現了非法固廢轉移、傾倒事件時,監管者往往追究的是傾倒者和運輸者,並認為他們是造成汙染的直接責任人,與產生者似乎沒什麼關係。而國際上通行的是產生者責任制,產生者應該承擔主要責任。“即便是處置者處理不當造成了環境汙染,比如,司機在運輸途中傾倒了固廢,產生者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為他沒有去考察委託的這家企業是否有處理能力。”

杜歡政表示,目前國家已經實現了對危險廢物的全程監管,但是一般的工業廢物和生活垃圾還缺少有序處理的機制,其中有市場、有價值的才能得到合法處理,一旦市場價值為零,就會被胡亂丟棄。

全面監管很難落實,環保部門的監管方式更像是“貓捉老鼠”,而且有時候監管越嚴苛,越刺激違法市場。王琪建議:“從長久來說,應建立以固廢產生者責任制為基礎的管理制度,強化企業自律意識,在此基礎上完善固廢無害化處置的管理過程。”

他補充說,我們應根據固廢管理本身的規律,結合國情,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機制。“目前我國固廢大部分管理制度、法規參考國外的做法,比如危險廢物的鑑別標準、經營許可證制度等。如何把國外成熟的經驗應用在中國,然後建立自己的固廢管理制度,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張業遂指出,201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將繼續緊盯環保工作,修改《固廢法》。

固廢資源化前景廣闊

我國每年要產生上百億噸的固廢,實現固廢資源循環化對發展循環經濟有著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高扬文化自信伟大旗帜

固廢回收站

但是,固廢資源再生是有成本的,現在很多固廢的資源再生,包括垃圾的分類、回收等很難推行,因為沒人願意承擔這些成本。魯明也表示,他們的業務多與政府合作,更像是公益事業。

對於目前固廢資源循環化遇到的問題,王琪認為有兩方面:“一方面,大家對它的定義過於狹窄,只把它作為產品進入社會循環利用;另一方面,我們總是強調它在社會中體現的價值,其實更應該考慮怎樣做到生態循環,讓固廢資源迴歸環境,變成土壤、有機肥料等。”

為了更好地推進固廢進行資源化回收利用,杜歡政提出四點建議:第一,建立全國固廢高級統計體系。在對我國的產業體系能產生多少固廢,什麼種類的固廢,分佈在哪個地區都不清楚的情況下,根本沒辦法展開治理。第二,建立一套固廢跟蹤體系和責任分擔體系,包括從產生到處理的所有環節。第三,建立一套固廢信息共享系統,讓“你的廢料成為我的原料”,促使固廢資源化利用。第四,提出解決固廢的技術路線方案,增加研發的投入並出臺一些稅收減免政策。將固廢資源化利用是有成本的,要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才能使其更好的發展。

近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了《循環發展引領行動》。該行動與各地園區密切相關,明確提出指標要求:到2020年,75%的國家級園區和50%的省級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這個方案將對未來園區發展和招商引資有重要影響,一些不合規的企業將被限制進入園區。

對此,杜歡政表示,國家正在推動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建設,進入園區以後工業企業要進行一個循環化改造,這是解決固廢問題的一個體制性舉措。加強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全面推行循環型生產方式。他建議,工業企業都能進入到園區,實現企業循環式生產、園區循環式發展、產業循環式組合。

綠色生活從垃圾分類開始

固廢汙染防治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環保、執法等相關部門不斷推進工作,更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據《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廢汙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在城市生活垃圾方面,2016年,我國214個大、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18850.5萬噸,不少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難題。如何實現垃圾的最大化利用?首先要做到垃圾分類。

2016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共同發佈了《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要求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以及住建部等部門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強制推行生活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正式步入了強制時代後,雖然形成一定的震懾效應,但《方案》明確垃圾分類的強制對象主要針對試點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等事業單位及一些公共場所管理等單位企業,在具體實施中的難點是如何轉變居民意識。

怎樣解決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不強的問題呢?魯明表示,可以通過“互聯網+垃圾分類”的方式解決。“居民在手機中安裝垃圾分類平臺應用,在垃圾袋智能發放機上通過手機掃碼,領取帶有二維碼的分類垃圾袋。居民只需把廢品按照有害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廚房垃圾、可回收垃圾分類裝好,投放到小區的垃圾桶中,通過追蹤二維碼就可以瞭解居民的投放情況。”

這種新的模式在北京、江蘇、四川、浙江等多個省市都有使用。2014年,北京市推出了“垃圾智能分類”項目,居民可在智慧廚餘垃圾桶或再生資源回收櫃掃描二維碼,領取垃圾智慧分類使用包,然後在家中將垃圾分類打包,貼上使用包裡配備的二維碼,投入到回收櫃中即可。這種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改變居民混裝垃圾的生活習慣。

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是推行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而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需要從自己做起,從點滴做起,在源頭上減少固廢的數量。只有為生態環境減負,才能守衛我們共同的生存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