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如此發達的當下,經典名著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義|翻譯觀點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侯世達

先來說說侯世達。

侯世達是Douglas Hofstadter的中文名,也是如今他在中文世界裡的通稱。

與他的中文名字同樣精彩的,是侯世達的成名作《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集異璧是啥?——“GEB”——取哥德爾(Gödel)、埃舍爾(Escher)、巴赫(Bach)的首字母。

且不談這個神奇的譯名。上世紀70年代,侯世達就憑該作開啟了整整一代年輕人對A.I.(人工智能)的探索。然後,在這部作品於1980年代引進中國出版時,侯世達堅持參與了中文翻譯工作。

我們要談的,其實是一個翻譯問題。

在30多年前,這本書就以類比的方式,通過描述版畫家艾舍爾、音樂家巴赫的工作,以圖說明數學家哥德爾的工作,書中包含了數理邏輯學、可計算理論、人工智能學、語言學、遺傳學、音樂、繪畫等理論,因此組織了一支由中外的數學、文學、哲學等領域專家組成的國際翻譯團隊。但給譯者帶來無盡困擾的,不是龐大的科學知識架構,而是侯世達的類比。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哥德爾、埃舍爾、巴赫:集異璧之大成》

首先,類比只能接近描述對象而永遠無法精確地刻畫對象;其次,這些類比常用西方文化典故,在翻譯過程中轉換為中國人所熟悉的事物,這種移譯的方式——既不是直譯也不是意譯——相當於第二次類比。從對象出發經歷了兩次無限接近的描述,的確實現了幫助讀者快速理解的效率,但也令著迷於哥德爾的讀者感到渾身不適,因為書中侯世達的思考方式、哲學思辨給人留下的印象遠遠比哥德爾來得深刻。也許是因為在科技領域內廣而深的涉獵,這部譯本至今仍被讀者寬容地認為是一部新的創作。

但是,文學翻譯中的林少華和馮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村上春樹

與他的中文翻譯“三巨頭”

(下圖)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林少華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賴明珠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施小煒

每當有村上春樹新作面世,都免不了一場比較林少華、賴明珠、施小煒翻譯風格的“大討論”。儘管三人年齡相近,但各自所處的時代背景已經明確無誤地烙印於作品中。

林少華翻譯村上春樹的時間跨度長達30年,上世紀80年代,立足於日本文化又兼顧了中日文化之微妙紐帶,林少華左右逢源地翻譯出早期一批作品,實屬難得。賴明珠和施小煒的翻譯又迥異於林少華,其實是相當忠於所處文化的選擇,而不僅僅是個人喜好與風格的選擇。

如果說,三個人從不同角度出發圍繞著村上春樹做出了自己所理解的“忠實”的翻譯,或忠實於文本、或忠實於語言、或忠實於風格,那麼馮唐翻譯泰戈爾更像是一部“導演作品”,他完全放下了原文的語言和內容,選擇演繹意蘊,用自己的話、中文的樣式表達泰戈爾。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對於馮唐的“導演式”翻譯,網友卻並不“買賬”。同樣是翻譯泰戈爾的飛鳥集,豆瓣網友們給了鄭振鐸9.1分,馮唐5.7分

若能如此拓寬對翻譯質量的評價,那麼即便是經典名著,也就獲得一翻再翻的意義了。面對目前市面上已有二十餘種狄金森詩選的譯本,復旦大學的王柏華做過一次有趣的翻譯實驗——“把偉大的詩人討論到中國”。狄金森的詩歌神秘而又充滿哲思,意蘊豐富,情緒爛漫,本身已經夠吸引人了,而生前從未發表但完好收藏於哈佛大學的手稿更為之增加一層神秘色彩。

“紙上直播”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在 《棲居於可能性——艾米莉·狄金森詩歌讀本》中,英文詩、中文詩、註釋、解讀、狄金森的手稿,還有最富價值的翻譯通信全部呈現給讀者,成為一次豐富的紙上直播,也從以出版為目的的傳統翻譯走向了更為開放的翻譯研究,帶領讀者延伸入小徑分叉的花園,一旦深入,就會忘乎所以地走下去,甚至迷路,但這個充滿迷趣的花園遠遠比許多個一覽無餘的草坪更能吸引人去探索。

當語言從紙面上站立走向舞臺時,翻譯又遇到了兼顧文學性和舞臺性的新問題。特別是戲劇符號學理論對戲劇翻譯產生了暴擊般的影響,讓譯者開始重新審視書面文本的地位,調整翻譯的目標,從追求文本語意上的對等,轉化為整體性的戲劇翻譯。復旦大學法文系戲劇翻譯工作室的戲劇翻譯生成了書面文本、適合在21世紀中國舞臺上演的舞臺腳本,排練過程中再生成與導演意志為主的舞臺腳本三種翻譯文本,甚至還包括觀眾反饋後的第四種、第五種文本等等,試圖完成多維度的戲劇翻譯。

無論是文化藝術還是語言邏輯,在跨文化傳遞過程中都會面臨難以取捨而不得不妥協平衡的窘境。如果能有多個譯本各自承擔起不同的功能,就會像多稜鏡一樣集中反射,藝術的內涵在多譯本的疊加中可能會更完整地呈現。合作的可能性和複雜性更應該體現在這類研究性的翻譯工作中,而不是當下市場中出現的一些簡單粗暴的人機拼譯合作。

回望上世紀80年代的侯世達,他曾經花費幾百小時辛苦做了無數註釋,常被各語種譯者直接忽視掉。因此,當他親自參與到中譯本的工作時,他決定選擇表達意義而不是內容,放棄了忠實的直譯,是不想讓自己的作品翻譯後成為“沒氣的汽水”。侯世達在人工智能、自我意識、數學、物理、創造力、藝術、類比諸多領域和課題有深入的研究,因其在這些看似不相關的事物中始終關注著“人的思維”!

同樣我們也看到,近年來谷歌翻譯並沒有隨著系統的完善進一步展現出人們期待的進步,顯然人類語言生成的複雜性不是大數據計算分析可以替代的,也就說明窮盡計算能力的算法,都不是人類思考之本質。在不同語言文化中打交道的翻譯工作者是否曾意識到自己正在密切關注和實踐著人類思維?因此,

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搬運和傳遞,也不應僅僅立足於文藝的角度侷限於“信達雅”的標準中。語言,特別是漢語的表達力和創造性,還有無限可能將會藉由翻譯工作去探索和突破。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人工智能如此发达的当下,经典名著为何仍具有一翻再翻的意义|翻译观点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掃描左邊可進入微店

文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