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隋藏珠“三年清知府,卖掉十亩田”

贪腐现象在历朝历代都有,清朝官员的贪腐现象是非常严重的。清朝官员的薪俸比较低,一品官的俸银每年约一百八十两,七品官知县每年俸银约四十两。但清朝官吏实际到手的钱却是非常丰厚的。一则是来自下级官吏的“孝敬”,二则是清朝独有的“养廉银”薪给制度。“养廉银”的数额通常是薪俸的10—100倍。以台湾巡抚刘铭传为例,年薪155两,养廉银高达一万两。晚清时,湖南有一首形容县官的民谚说:“不贪不滥,一年三万。”可见一个县官三年任期也能得到10万两。而知府的等级更高,权力也更大。因此,一个清代的知府,即使不主动伸手索要,不搜刮民脂民膏,三年的任期下来,赚得10万两白银是没问题的。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隋藏珠“三年清知府,卖掉十亩田”

今天我们说的,是清政府官场里“出淤泥而不染”的一位德、才、能、廉兼备的官员——隋藏珠。

隋藏珠 (1812—1866)原名藏朱,字松心,别号龙渊。乐安县北隋村(今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东隋村)人,历任户部主事、郎中、知府,后担任曾国藩的钱粮总监,官至道员(道台)。

隋藏珠生于普通农家,靠父亲卿云、母亲秦氏及其两个兄长从事农田劳作以维持生计;他和弟弟无力于农事,家庭终年入不敷出,经济拮据。一般年景尚好,倘遇上荒年暴月,则衣食无着。父兄不分严冬酷夏在外奔波操劳;母亲勤于纺织,一年到头不离织布机和纺线车。家境的贫寒,父母的辛劳成了藏珠读书的动力。他牢记韩愈的话:“业精于勤”。冬去春来,“锲而不舍”。他除通晓四书五经,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其它名著和两汉至明清历代名家名篇无不探究,故知识渊博,写起文章,笔下有神。

在他十三岁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同窗数人随塾师去青州南山。塾师欲试弟子之才,令其赋诗,以表游山情趣。小隋藏珠顷刻吟诗一首:

少年初次到青州,

至彼南山去闲游。

眼望山下人影小,

回首又见水倒流。

藏珠出口成章,同窗惊羡,塾师欣喜,决定让藏珠第二年应试。

道光九年(1829年),十四岁的藏珠拎着书箱,背着行李,去县城应童子试。

应试者“黄发、重髫”,老幼不一。藏珠胸有成竹,沉着应试,构思敏捷,行文如流水,交了头卷,榜上有名,中了秀才,主考和众考生交口称赞。

喜讯传回家乡,在当地引起轰动,都说,“庄户孩子也能中秀才啦!”“草窝里飞出金凤凰啦!”当时他的启蒙老师隋义明高兴地对藏珠的父亲说:“龙渊乃人才也!让他继续攻读以待大比之年!”

道光九年(1829年)秋天,赴济南应乡试,中甲午科举人第5名。第二年春天进京应会试,中乙未科进士第22名,因接连两科及第,获美称“联捷进士”。

而这一年,他才18岁,是该科进士中最年轻的。才气既为同年惊羡,又为朝廷称道,曾有人提出点他入翰林院。可隋藏珠出身庄户人家,无权无势无靠山。此事也终以“无先例”为由搁置下来。后来成为户部主事,再后补为郎中。

他在户部任职期间,曾出京到山西监督铸钱。《续修广饶县志》载:“时铸铁钱,委公监督,设局山西河底镇,严禁扰民,民大悦,回京饯送者六十里不绝。”隋藏珠由于其出色的表现,被朝廷“加三级”,晋升郎中,其父母也得到皇帝的诰命圣旨。

隋藏珠正准备施展才能的时候,却成了妒贤嫉能的小人眼中的政敌,必欲除之而后快。

咸丰七年(1857年),太平天国运动震撼了全国,涉及到江西省各地。在太平军的宣传鼓动下,江西建昌府一带的饥民揭竿而起,杀死了贪官。其他官吏惶惶不可终日,告急文书雪片飞向北京。此时的建昌府已处于瘫痪状态。早已嫉恨隋藏珠的朝中奸佞和山东巡抚(原系藏珠的同年,酒色之徒。因藏珠回家探亲路经济南,未去省府拜谒而触怒了他)等人串通一气,奏明皇上,将隋藏珠放外任,出京赴江西省任建昌府知府(由六品晋升为四品)。名为升官晋爵,施展才华,实则是想借饥民之手致藏珠于死地。

咸丰九年(1859年)隋藏珠到任,一到建昌地区,即从体察民情、整顿吏治入手。建昌府大小官吏,一见新知府到任,纷纷带着大包小包的礼品前来晋见,都被隋藏珠一一回绝。在他首次到县视事时,县官摆了一桌丰盛的筵席,隋藏珠激愤地说,“留于难民,数月吃著不尽。”

为了稳定秩序,他把流离失所的饥民招回家园,予以安置;实行轻税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着手整顿吏治,从自身做起。他拿出自己的部分俸禄救济灾民,自己一家却粗茶淡饭。他的妻子石氏,贵为知府夫人,却从家中带来纺车,日夜纺线织布。藏珠还卖去家中良田十亩,供三子读书。当时膳房的师傅说,“隋大人一家,长年粗茶淡饭,待下人又和气,不似前任知府花天酒地,不管穷人死活!”有位年过古稀的师爷说,“我吃官饭已经四十多年。谁不知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咱们的隋大人倒好,‘三年清知府,赔上十亩田’。”

正是这一年,家乡也遇上了凶年,“春旱秋涝”,“老百姓以食麦穰为生”。父亲又卧病在床,家人无奈,大哥隋藏恕来到军营对藏珠颇为不满,“三弟,四邻都说你在外做大官,管钱粮,咱家不该如此贫困。你看人家‘五福堂’,一个小小的县令,成了咱北隋庄的大财主。母亲也有时和人家比,埋怨你不顾家。”

听兄长说到本村的五福堂,隋藏珠坚决地大手一挥,“我如果有他那样的贪心的话,伸手一个五福堂,蜷手一个五福堂!”的确,隋藏珠多次监督铸钱兼管军饷,他如果克扣一天的军饷,其数量就会远远地超过五福堂。可他“不贪外财,免受其害”。他语意深沉地说:“我是朝廷的命官,勤政廉洁是本分;贪污受贿,吮吸老百姓的血汗,不仅国法难容,就是咱的列祖列宗也不会答应。我个人节俭费用,济助家庭是应该”。最后他让妻子为家里凑了些衣物和银两。

在隋藏珠的治理下,建昌府的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农樵如常”。其卓著政绩朝野均有所闻。

咸丰十年(1860年) 隋藏珠经曾国藩“札调”入幕,消息传到建昌,深受隋藏珠恩泽的百姓舍不得他走。启程那天,百姓“闻去,如婴儿失母,攀留饯送,一如去河底镇时。行到太平桥留衣话别,当地百姓拦住道路再三挽留。隋藏珠在太平桥解下衣裳给百姓留作纪念,建昌府民众不忘隋藏珠的恩德,把他所赠的布袍挂在太平桥的“广生亭”内以示怀念,“留衣桥”的佳话也一直在民间流传,太平桥遂改名“留衣桥”。“在任数月,其感人如是”(《续修广饶县志》)。每个百姓心里,都有一杆不偏不倚公平度量的秤,谁好谁坏、谁清谁浊,百姓心中分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隋藏珠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用自己身上一件青衫更改了一座桥的名字,在老百姓中留下了不朽名声,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谁时刻把百姓装在心中,百姓才会把谁也放在心上。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隋藏珠“三年清知府,卖掉十亩田”

留衣桥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隋藏珠“三年清知府,卖掉十亩田”

留衣桥

隋藏珠入湘军后,委办祁门行营粮台。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安庆行营粮台总办。粮台总办既是能中饱私囊的肥缺,又是攀附仕进的良机。隋藏珠却视若畏途,竭尽谨慎。由于时处战乱,每批军队过来,都要征收钱漕,百姓苦不堪言。隋藏珠到任后,依例严加管理。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的弟弟军次巢县,想自行征粮。曾国藩深知隋藏珠的刚正不阿,只好写信告诉其弟,巢县依例不征钱粮。并指出,如若违例加征,“……余亦无词以告马方伯、隋粮台也。”面对无私无畏的隋藏珠,曾国藩也只好规劝其弟听从。隋藏珠湘军粮饷悉心筹划,深得曾国藩器重,奏请皇上升任其为道员。

隋藏珠在湘军不仅给曾国藩把住了钱粮关,还为湘军选贤任能做了不少事,同时也显示了个人的才华,实为时人景仰。有一年曾国藩委任他和周曰让为主考,通过试才补充官吏。明清两代江南多才华。应试者恃才傲物的大有人在。有一考生在答卷后又加一文,拟题为《何以人而不如鸟乎》。文章全以“鸟”字旁字写成,八股体制。其用意明显,想给主考以难堪。周曰让确实为难了。隋藏珠却立即回了一题:《人为万物之灵》,文章全用“人”字旁写成,章法与对方的文章一样,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众考生无不心悦诚服。自此,曾国藩及其下属对隋藏珠愈加敬佩。

同治四年(1867年),隋藏珠的父亲病故,他以“寻丁父忧”为由请辞。曾国藩极力挽留,“曾以军例留之,不可。力疾归,三起三辞”(《续修广饶县志》)。自此隐居家中,再不涉足官场。

隋藏珠离去不归,曾国藩实难舍弃,故请藏珠回湘军的书信达二十余件,并命山东新任巡抚等省府要员多次拜谒,但他终不复职。事后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惋惜,他却说:“当今豺狼当世界,奸臣当道,百姓罹倒悬之苦,我宁可躬身田亩,也不为官。”

隋藏珠身在清王朝的黑暗官场近三十年,出污泥而不染。辞官返乡时,家人看他带回家的,除几十箱书和一副旧象棋,也只有铺盖行李卷,显得清贫寒伧。母亲不解地问,“你当了几十年官就没给孩子们积赞下一点金银财宝?”藏珠坦然地说:“孩子有用,不用我巴结;孩子无用,巴结也没用。我当官是为老百姓做事的,从来没想到给子孙后代积攒金银财宝啊!”

隋藏珠一生有不少著述,《续修广饶县志》里的存目有《建昌学治录》四卷、《寒柏草堂诗稿》五十首、《史屑》、《铸错堂稿》和《与石居诗稿》等。他一生爱书成癖,“积至数万卷,插架万轴”。县志记载,“吾县近百年来品最卑、才最高、学亦最富”。可惜屡遭劫难,他的著述和藏书已荡然无存。

由于仕途的坎坷和几十年的操劳,隋藏珠于清同治六年(1869年)十月病故,享年五十四岁。弥留之际还反复告诫儿孙,勤俭持家,攻读诗书,如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他去世后,同治皇帝追谥“中宪大夫”。

他的子孙后代谨遵遗训,民国3年(1914年),乐北民变,起义农民在碑寺口杀死贪赃枉法的县官王文琙。这一事件轰动了全省。王文琙的老婆和同僚们要求省府派兵血洗乐安县。省第五师师长蔡某率骑兵、步兵火速赶到乐安城,准备大屠杀。当时隋藏珠的侄孙隋葆琪(举人)和同村的举人隋藻鑑,冒死去乐安城面见蔡某,弹劾王文琙贪赃害民的罪状。此时城区百姓也群起助威。蔡某见众怒难犯,只好承认王文琙有罪,咎由自取。省府呈报给北洋政府,段祺瑞行文到各省市,嘉许隋葆琪、隋藻鑑等举子惩治贪官污吏有功。可见,隋葆琪此举,与其祖父的影响和家训分不开的。

【如感兴趣,空间有更多文章,加关注,多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