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師傅的聽音棒

二十五年前,我成為一名汽機運行工人,學習汽機零米專責。我的師傅,叫楊曉軍,是1號機司機,簽訂師徒合同的第一天,他從自己的工具櫃裡,拿出一根聽音棒,是鋼棍做的,筷子粗細,八十釐米長,一頭尖頭,一頭頂部焊接了一個圓頭,磨得明光鋥亮,在上端手握的地方,纏著綠色的塑料膠帶,顯得很精緻。

想起師傅的聽音棒

師傅說,這根聽音棒,是我的師傅交給我的,我視如珍寶,每次巡檢,我都拿著它,它為我分析判斷轉機異常現象、提早介入處理,保證機組安全運行起了很大作用,我還因為聽音判斷,多次發現軸承異音,及時得當處理、避免設備損壞而得過表揚和獎勵。

師傅鄭重地把這根聽音棒遞給我,帶著我去零米循環泵處,教給我聽音棒的正確使用方法和聽音技巧。這根聽音棒,師傅並沒有送給我,它是師傅的心愛之物,而我很快也自己製作了一根跟師傅一樣的聽音棒,每天跟著師傅,檢查轉機,凝神聽音,看師傅愛惜地擦拭自己的聽音棒的樣子,我就記住了師傅的聽音棒。

後來,我獨立上崗,巡檢時,聽音棒永遠隨身攜帶,認真檢查聽音,多次發現轉機聲音異常,結合振動和溫度變化,彙報給司機,採取措施,避免設備進一步損壞,受到師傅表揚。

再後來,我也當了師傅,我的聽音棒依然巡檢不離手,甚至調離韓城電廠,我也帶著我的自制的聽音棒,來到蒲城電廠的大機組,當了班長、值長,還像師傅把他的聽音棒一樣,隨身攜帶。

想起師傅的聽音棒

現在,我來到國電哈密煤電公司,同時有了九名徒弟,現場培訓的第一天,我拿著聽音棒,把師父當年教導我的話,告訴了我的年輕的徒弟們。我說,對於我們熱機值班員來說,聽音棒就像是醫生的聽診器,不帶聽音棒,就像是醫生給病人診斷病情,脖子上沒有掛著聽診器一樣;而巡檢專責,是盤面操作人員的眼睛、耳朵和手臂的延長,是瞭解就地設備運行狀況的重要手段,不能將就地轉機的實際運行情況反映給操作人員,機組的安全穩定運行就沒法得到保證。

我把聽音棒拿在手裡,帶領徒弟們,在1號機組1號瓦處,實地講解聽音棒的作用,演示聽音棒的正確使用方法,我在想,當年,師傅拿著他的聽音棒,給我傳授聽音棒的使用方法的時候,也一定就是現在這樣子的情景吧!

隨著發電設備容量大型化,機組就地監視手段和遠傳系統的更加可靠,新一代的值班員們,很少使用聽音棒在就地聽音了,聽音棒在很多廠子,幾乎成了擺設,但是,我們仍有很多重要轉機,軸承和電機是沒有溫度振動遠傳測點的,傳統的聽音棒檢查手段依舊重要,這些卻慢慢地被忽視和放棄了。我不禁又想起了師傅那根纏著綠色塑料膠帶的精緻的聽音棒,我想,電力系統的好傳統,需要我們一代代電力人的接替傳承,國電哈密煤電公司的聽音棒,從我手上,傳遞給我的徒弟們,他們也將如我的一樣把聽音棒一代代傳下去。

想起師傅的聽音棒


文: 王亞爭(圖片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