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這個時代除了中國自身的內部矛盾,日本這個外部矛盾一直貫穿在整個清末民國的歷史中,你會發現我們每一次大亂全都和日本有關,每一次革命也都是日本導致的,這兩個因素一起造就了軍閥混戰的亂象。

甲午戰爭造就了維新變法以及新軍遍地,日佔山東造就了新文化運動,侵華戰爭造就了共產主義革命的逐漸成功,可以說中國的三次巨大變革全部都和日本有關。

眾所周知,內訌和外敵一直是導致軍閥混戰的主要原因,比如安史之亂後的節度使軍閥混戰。而往往剛剛統一的國家就會有著非常大的外侵能力,比如消滅克烈部之後的蒙古帝國和西南戰爭後的日本帝國。

軍閥混戰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的。

先不得不說一下朝鮮這個神奇的國家。

朝鮮作為中國一直以來的小弟,步調也一直和中國差不多,我們在清末出來個慈禧,朝鮮在內憂外患下出來一個“閔妃”,也叫“明成皇后”。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圖 朝鮮明成皇后“閔妃”

這個閔妃的乾的事和慈禧也是幾乎如出一轍,政變上臺,打開國門,被迫洋務,醉生夢死。朝鮮一步一步的從中國的小弟成為了日本以及列強的肥肉,所以很快統治階級內部就出現了混亂,閔妃的老公公“李昰應”以民眾爆發反日運動為契機,發動政變,這也就是朝鮮歷史上的1882年“壬午兵變”

這樣一下肯定清政府和日本全都不滿意啊,清政府作為宗主國,洋務運動也算搞得有聲有色,而日本就更不用說了,這次兵變的苗頭明顯就是日本。所以清軍和日本共同出兵,鎮壓壬午兵變。

而清從來也沒怎麼把朝鮮放在眼裡,就讓吳長慶將軍帶了一小票人馬去了朝鮮,吳長慶有一個小弟,就是還僅僅是個小頭目的袁世凱。袁世凱在朝鮮的表現十分的出色,每次都衝在別人的最前面,得到了吳長慶的很大認可,最後李罡應被抓,閔妃最後被迎接了回來。

可是這下朝鮮可就不是朝鮮人說了算了,僅僅23歲的袁世凱成了“大清駐朝鮮辦事處主任”(霧),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且朝鮮這個國家當小弟當得也挺開心,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

“明達夙成,留京師期年,大得都民之心”。——朝鮮朝野的評價

袁世凱在朝鮮期間,屢次鎮壓了朝鮮內部的叛亂,以及日本策劃的暴動,搞得日本人也非常敬畏袁世凱,袁世凱也就在這段時間,收到了兼職“北洋大臣”的李鴻章的賞識,他在朝鮮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北洋指的就是針對黃海一帶內外事宜的名詞,北洋大臣,北洋水師都是這個來歷)

朝鮮就在這種傀儡加上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民生越來越凋敝,終於朝鮮也爆發了自己的“太平天國運動”——東學黨起義

東學黨起義又叫“甲午農民戰爭”,對,就是1894年。

和當年壬午兵變一樣,清政府和日本都出了兵,可是這次日本可是動了真格的了,日本拼全國之力發動了這場決定自己命運的戰爭,所以這場名義上幫助朝鮮平叛的戰爭升級為著名的——甲午中日戰爭,結果大家也知道了,中國慘敗,清朝丟失了朝鮮的全部權益,並且丟了臺灣和遼東半島,日本開始蠶食中國。

可是袁世凱這貨在戰爭爆發之前就化裝成平民偷偷地溜回了中國。

在甲午戰爭期間,袁世凱一直負責後勤的官員,人家是北洋水師,他是北洋後勤。這場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大於近代任何一場戰爭,甚至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也沒法和這場戰爭的影響相比,全國上下徹底喪失了對於清政府的信任,各地開始騷動,朝廷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主張變革。於是在李鴻章的引薦下,袁世凱奉旨去天津小站“操練新軍”。

這支軍隊,也就是著名的“北洋新軍”

袁世凱的這個部隊可是完全用西洋的方式進行的操練,他聘請了大量的西方軍官作為教官,配備現代化武器,所以很快這支軍隊就成為了最具有戰鬥力的一股力量。但是袁世凱的訓練的士兵,只忠心於袁世凱,而不是清政府。

在這場操練中,袁世凱在各地徵兵,全部把他們遷移到華北一帶,比如安徽的段祺瑞、直隸(河北)的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這批後來鬧來鬧去的軍閥們,就是在袁世凱操練新軍的時候,成為袁世凱小弟的人。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圖 段祺瑞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圖 馮國璋 哦對了,這人是馮鞏的太爺爺,所以再風雲的人物,孫子也很有可能變成說相聲的。

甲午戰爭直接導致了變革已經不得不進行了,於是大家熟知的“戊戌變法”就產生了,這群革命黨一致認為袁世凱那絕對是個一心革命的好同志,就打算拉攏之。

結果這貨臨陣變卦,間接地出賣了革命黨,隨即得到了太后黨的信任,不得不說這個對於袁世凱絕對是個明智之舉,隨意袁世凱被委以重任,直接升任“山東巡撫”,袁世凱把新軍從天津帶到了山東,結果正好是八國聯軍侵華從天津登陸,袁世凱又一次躲過了災難,並且直接剿滅義和團運動最嚴重的山東地區,勢力迅速增長。

李鴻章一死,“北洋大臣”這個職位,除了袁世凱已經沒人可以勝任了。

而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的清,已經奄奄一息了,於是開始垂死掙扎,在各地編制新軍,這也就是後來各地割據勢力的來源。

而此時整個國家的內亂也已經無法避免了,廣東一帶以孫中山,孫中山在海外尤其是日本大規模的宣傳革命思想,鼓動了一大批希望“救亡圖存”的青年,為首的“革命黨”組建的“同盟會”已經把革命思想滲入到各個地方。

下面要說的就是“日本士官學校幫”

  • 從“日本士官學校”(之後你會發現後來好名人都是這個學校畢業的)畢業歸國的
    閻錫山成為新軍軍官,迅速加入革命黨,把自己帶領的軍隊獨立出來,迅速平定了山西的舊軍勢力,割據一方。
  • 同樣,也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來的“蔡鍔”,從湖南和廣西發跡,暗中和南方的同盟會聯絡,逐漸操練新軍,1911年調任雲南新軍,成為了一股很大的力量。
  • 還有同樣從這個學校畢業的”孫傳芳“回國後進入天津,加入新軍。當時在日本時“岡村寧次”就是他們這批留學生的區隊長,並對他有很高的評價。

而此時的東北,張作霖開始發跡張作霖是奉天(遼寧)人,他老爸“張有財”由於被賭徒打死,少年落魄,只能參軍,結果1900年,沙俄入侵,清軍逃走,這貨沒辦法當了土匪,遊走於白山黑水。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這人先投靠俄國,看俄國要完蛋了,又投靠了日本,實力大增。後來在於土匪火拼的過程中失利,遂逃命,他老婆在馬車上剩下了張學良。

隨後轉念加入清政府的正規軍,而這正規軍也是袁世凱勢力範圍下的,已經和清政府沒什麼關係了,所以迅速擴充勢力,隨著袁世凱的不斷強大,張作霖迅速在東北消滅異己,成為東北地區最大的一股勢力。

終於清政府這個空架子要撐不住了,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當地的軍閥黎元洪稀裡糊塗的被推舉成了“大元帥”,武昌起義成功後,全國的這些勢力也坐不住了,紛紛起來造反。隨即南方省份,尤其那些日本士官學校幫的新軍軍官,幾乎全部宣告獨立。

此時袁世凱的北洋軍成了清政府唯一的救命稻草。

但是袁世凱也一直靜觀其變,他知道這個時候自己已經是名副其實的老大了,而革命黨一開始看不清自己幾斤幾兩,非要和袁世凱鬥爭,隨著一系列的失利,革命黨知道憑自己那幾杆槍也沒法和袁世凱對抗,於是就開始和袁世凱說“總統席位虛位以待,只要你能支持我們,我就讓你按照基本法當總統”。(霧)

1911年12月2日《漢口會議》確定“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

於是袁世凱也跑到南京和他們商量建立共和政府的事情,反正這時候清政府已經就是個皮囊了,結果12月29號,孫中山在南方宣佈就任“臨時大總統”,袁世凱說臥槽怎麼和之前說好的不一樣啊。

於是開始一路打到南方,孫中山直接嚇尿了,趕緊和袁世凱說,誒呀總統我就是臨時那麼一當,您想當那就一定是您的。

1月25日,袁世凱和他的北洋小弟們通電支持共和。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清朝滅亡。隨即閻錫山,張作霖全部表示支持袁政府。

3月10日,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結果南革命黨的人各種制定法律打算消減總統權力,反倒弄得袁世凱十分不爽,袁世凱也希望能收拾這種全國各地大分裂的亂象,於是各種加大集權。

上個圖吧,看一下這個時候全國的勢力局勢。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圖 “中華民國”剛成立時的中國概況那孫中山自然非常不爽啊,於是和好基友黃興發動了”二次革命“,結果又被吊打,被迫逃亡日本。

1914年,日本佔領德國控制的山東半島,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這事情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五四運動,甚至導致了中國共產黨的產生。這事情就不說了。

和我們受到的歷史教育其實並不一樣,其實袁世凱已經儘自己最大的力量來進行談判,最後將二十一條改簽為“民四條約”,就連新文化運動的胡適也說,“吾國此次對日交涉,可謂知己知彼,既知持重,又能有所不撓,能柔也能剛,此乃歷來外交史所未見”。可是孫中山卻開始病急亂投醫,在東京建立“中華革命黨”,打算和日本聯合推翻袁世凱,就連他的好基友黃興都看不下去了,不過這個歷史TC是不會渲染的。

袁世凱越來越覺得中國的亂象已經不是民主能解決的了,他越來越對所謂的“民主議會”失去信心,於是終於做出了個讓他這一生爭議最大的決定。

1915年,袁世凱開始籌備“稱帝”事宜,打算建立“中華帝國”,他開始拉攏各地勢力,為自己“請願”稱帝,這其中就包括神人“蔡鍔”,對就是前面說的那個雲南的蔡鍔。

袁世凱也不是不害怕他,於是把蔡鍔弄到了北京,結果這人來了北京裝瘋賣傻,麻痺了袁世凱,袁世凱一看這人估計也沒什麼大志向了,就給放回到雲南了,結果剛一放回去,蔡鍔,唐繼堯等雲南軍閥立刻開展“護國運動”,西南各省牆頭草立刻表示擁護,袁世凱軍隊節節失利,最後被迫取消帝制,他構想的君主立憲被扼殺在了萌芽中,鬱郁而逝。

此時的中國立刻陷入了巨大的混亂,袁世凱一死,再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老大可以控制這些小弟們了,段祺瑞的皖系軍閥(安徽系),馮國璋、孫傳芳、吳佩孚的直係軍閥(河北系),張作霖的奉系軍閥(東北),閻錫山的山西軍隊紛紛各為己政,西南各省也由於護國運動獨立,而革命黨在南方蠢蠢欲動,孫中山回到國內,在廣東開始和廣西的桂系軍閥一道打算繼續向北革命,最後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的就成為武昌起義的領導者的黎元洪成為了所謂的大總統,但是實際上也沒什麼兵權,就是個吉祥物一樣的存在,而真正把持權利的是“總理”

段祺瑞,所以總統和總理之間一直就明爭暗鬥。

而前面說到的張勳就起來了,這人本來和袁世凱混的,他不喜歡皖系軍閥,但是也瞧不起黎元洪,而且也算是個清朝餘孽,所以就一直在中間各種挑撥,坐收漁利。最後這人竟然攛掇黎元洪,拉著康有為搞了一大堆的“辮子軍”打算擁立清朝的那些亂七八糟的貴族們“復辟清朝”,這就就是歷史上的“張勳復辟”。

那麼張勳的結果可想而知,這場搞笑的復辟被鎮壓後,黎元洪這個吉祥物也成了臭豆腐,於是辭去總統職位,直係軍閥頭領,也就是馮鞏的太爺爺馮國璋就任大總統。

段祺瑞仍然還當著他的總理,還和梁啟超搞了個“再造共和”(康有為和梁啟超這哥倆在近代史也是個挺滑稽的存在),結果孫中山聯繫桂系的軍閥又一次打算北去撕B,段祺瑞本來和馮國璋關係也不怎麼樣,就自己看著孫中山和馮國璋掐架。馮國璋不可能幹這個傻事,所以也撤軍了,孫中山稀裡糊塗的就把湖南這個牆頭草佔領了。

段祺瑞怒而辭職。直系和皖系分裂,王士珍就任總理。馮國璋說“不要打架,不要打架,民主好處都有啥,誰說對了我就不打他”隨意希望求和,本來就是跟風的西南軍閥一看好啊好啊,不打了不打了。

但是隨後隨著孫中山一直步步緊逼,馮國璋直接被打了臉,主戰派又佔了上風,段祺瑞繼續任總理,希望徹底消滅革命黨。

直係軍閥吳佩孚,曹錕在佔領湖南一帶後,直接停戰,段祺瑞又被打了臉,於是這個戰爭搞得尷尬癌都要犯了。最後雙方宣佈停戰,革命黨的這次戰爭又一次失敗。這也就是所謂的“護法戰爭”。

孫中山其實挺不爽的,他覺得日本靠不住,英美也靠不住,他覺得這些軍閥都靠不住,還不如自己的左膀右臂“汪精衛”“蔣介石”靠譜,這兩個人一直在護法戰爭擁護孫中山,所以越發的親近他倆。對了,這倆人也是日本回來的,蔣介石也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而且孫中山再次病急亂投醫,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口號,打算利用另外一股新興勢力進行革命,共產黨迅速發展起來。

1919年,孫中山正式成立“中國國民黨”。汪精衛成了最重要人物之一。

隨後不久,桂系軍閥又和孫中山鬧掰了,兩人互射大炮,蔣介石一直基情滿滿的護送著孫中山,還寫了個《孫大總統蒙難記》。

1920年,馮國璋卒。

曹錕和吳佩孚就是直系的老大了,他們越發的看不上段祺瑞,最後竟然聯繫了奉系的張作霖一起攻擊段祺瑞,這下皖系算是徹底完蛋了,吳佩孚進入安徽湖南一帶。

劉邦和項羽滅了秦,他倆就得掐架了,可是直系奉系可沒劉邦項羽那兩下子,並且全是被外國勢力滲入很深,日本人也一直在靜觀其變。

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畢竟張作霖在北方不便於進攻,最後失敗。但是南邊的皖系趁著北邊撕逼,打算攻擊依附直系的福建和浙江的新軍。孫傳芳臨危受命,援助福建幫辦王永泉,前面說了孫傳芳是日本士官學校生,其實王永泉也是,所以孫傳芳順利進入福建,大敗皖系軍閥盧永祥,浙江福建一帶被孫傳芳佔領。

這是個直係軍閥大豐收的時代,除了龜縮在兩廣的革命黨還有東北的張作霖,其他地方全部被直系佔領。

隨後張作霖發動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果本來屬於直系的馮玉祥,臨陣倒戈,直系大敗。這個馮玉祥有個“倒戈將軍'的稱號,當年先是倒戈了袁世凱,進入西北地區,成為勢力龐大的西北軍,隨後這次就倒戈了曹錕和吳佩孚,當然後來又倒戈了國民黨投靠共產黨,最後被國民黨搞死了。但是畢竟我我TC的好朋友,所以這塊掐了不能播啊。

所以北邊這麼一掐架,兩廣一帶的孫中山看到了良機,可是不久之後,孫中山就含恨而去了。蔣介石繼承了孫中山的遺志,開始北伐,蔣介石是也是日本科班出身,並且孫中山為了培養陸軍軍官建立黃埔軍校,培養出一大批能征善戰的人才。

最終,蔣介石的軍隊先後消滅吳佩孚、孫傳芳,直接進入被張作霖控制的北平地區,並且摒棄了孫中山的聯共政策,開始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共產黨被迫轉移,最後一路到了北方,張作霖招架不住,最後講和,閻錫山隨即歸順國民黨。至此除東北地區,整個中國全部歸屬國民黨管轄,定都南京。而牆頭草地區湖南貴州以及四川一帶。“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遊蕩”,這幾個地方也就是後來長征的路線。

如何理清民國時軍閥混戰的歷史?

圖 北伐戰爭 白色地區為閻錫山、西北軍、以及紅色軍隊

轟轟烈烈的,由袁世凱一手締造的“北洋政府”時代結束,接下來就是日本的侵華時代了。隨著張作霖在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張學良易幟歸順國民黨,中國只剩下了半壁江山,以及這之間殘留的兩股勢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