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調皮搗蛋,又不愛聽大道理……老師怎麼教?家長怎麼養?

男孩子調皮搗蛋,又不愛聽大道理……老師怎麼教?家長怎麼養?

我工作至今已20多年,可近年來,我發現自己的一些教學老辦法對那些活潑好動的男生似乎不太管用。我不斷問自己:我瞭解現在的學生嗎?我能用更好的方法去引導他們嗎?

通過不斷學習、反思,我找到了一些原因。原來,我看慣了班裡乖巧懂事、學習勤奮的女孩,漸漸對男孩活潑好動、缺乏自律的行為少了點耐心。當老師的人,心裡一急躁,教育方法就簡單了,教育效果自然就低了。

或許,我們老師要學著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採取符合男孩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法。

男孩為何“好動”?這些心理學研究成果老師們必須要知道

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大多數男孩天生好動,那是精力旺盛、充滿活力的表現,身體運動和參與體驗是他們學習的主要方式,他們也更容易接受圖像和運動物體的刺激,而不易接受單調的語言刺激。

所以,如果我們在上課時說得太多,那麼與擁有較強耐性的女孩相比,男孩們更有可能感到厭煩、分心或坐立不安。老師如果知道這個道理,就不會把男生的 “好動”視為缺點和不足,而是應該想辦法改變自己的教育策略,從而吸引他們的注意。

心理學研究還有一個研究結果:當老師提問學生時,有些孩子眼睛會看向別處。事實上,這不是分心,而是他們在積極思考的表現。因此,老師如果不加區分地以為學生眼睛看別處一定是在開小差而進行批評,那或許會減少一些孩子的學習興趣,降低老師在他們心中的形象。

另外,男生的好動還可能是為自己補充能量的方式。這種對男性大腦活動至關重要的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睡眠狀態”,表現為完不成作業、在課堂上停止做筆記或者擺弄鉛筆、坐立不安等,大多數男孩進行這樣自我刺激的方式,為的是保持清醒以便繼續學習。如果老師們又一股腦兒地以為他們是故意違紀的,很可能會 “重傷”男孩。

有趣的團隊體驗活動可調動男孩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既然男孩不愛聽大道理,他們更喜歡身體運動與參與體驗,我就請教了學校裡的兩位心理老師,在她們的指導下,我帶領學生們進行 “圈之魅”的團隊訓練活動。在套圈、鑽圈、轉圈等一系列的遊戲中,男生們熱情高漲,踴躍發言出主意,同伴間互相糾正轉圈動作,玩得不亦樂乎。

建立條件反射的學習方式,讓興趣成為推動男孩成長的原動力

平時,我們學校倡導每個學生要隨身帶塊小手帕,洗完手後擦一擦,既培養衛生習慣,又能節約大量的紙張。可總有一些男孩會忘帶,就算他們帶了也想不起來用它擦手。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如果能將使用手帕聯繫到快樂、歡喜和滿意的情感體驗,就會形成興奮性條件反射。

那麼,怎樣建立興奮性條件反射呢?在我看來,老師應該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興趣成為推動他們前進的原動力。

我的做法是:在午會課上和男同學們一起學習紳士使用手帕的禮儀,同時用手帕進行擦手的情景練習。學生會發現,原來用手帕擦手是一件有趣又優雅的事,幾次訓練後,他們就開始接受並願意去做了。

為了強化這種聯繫,我又設計了一個 “爭當優雅小紳士”的活動,經過不斷刺激,這種聯繫就被逐漸固定下來。可以說,這種運用了心理學知識的愉悅的參與體驗式學習方式賦予了學生豐富的感官刺激,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比聽一百遍大道理有效得多。

鼓勵男孩說出自己的感受,老師要懂得理解、傾聽

老師們還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有些男孩看似大大咧咧,什麼都不在乎,其實他們的心理年齡普遍比同齡女孩要小兩歲左右。面對困難與挫折,男孩們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內心情緒,他們會變得脆弱與膽怯,此時更需要傾聽、援助與鼓勵。

男孩子調皮搗蛋,又不愛聽大道理……老師怎麼教?家長怎麼養?

在我的班級裡,有一個性格開朗的小男孩,平時的他樂觀向上,人緣不錯,愛動手操作和鑽研機器人,如果說這個孩子有什麼 “缺點”,那就是他做作業的速度有點慢,尤其對抄寫、背誦類的作業不太上心。一天中午,我看到他在座位上偷偷地抹眼淚,職業的敏感讓我坐在他的身邊,真誠地告訴他:不管他遇到什麼困難,老師都會盡力幫助他。

經過詢問,小傢伙道出了緣由:這幾天他感冒發燒,雙休日還在掛鹽水,父母要他在家休息,但他想到會落下功課,堅持來上學。由於他精神狀態不好,聽課效率低了,作業的格式又和以前不一樣,好幾次因為格式和書寫問題重做,加上他書寫速度慢,面對做不完作業,此時這個男孩的心裡有的只是數不盡的煩惱與委屈。

瞭解了這一切,我突然好想擁抱這個孩子,他是一個多麼可愛、多麼進取的孩子!現在,他遇到了困難,我必須幫助他。我和任課老師交流,請她適當放寬收作業的時間,特別要對這個男孩加強在作業格式方面的指導,避免重做現象再次發生。同時,我在班級裡表揚了這個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他明事理的正氣與大度。

我的適時介入,解決了這個男孩的困境,讓他能以健康的、積極向上的心理對待學習和生活。我之所以確信這一點,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欣慰,是因為後來這個男孩在作文裡提到了這件事。他寫道: “老師的關心與幫助彷彿是一縷春風,減輕了我的痛苦,給我帶來了溫暖和安慰。”

因此,對待一些有悟性的男孩,老師要做的就是理解、傾聽,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懂他們的老師。

對那些調皮的男孩,老師的理解、鼓勵也是他們的強心針,特別在男孩遇到挫折的時候更是如此。我們應該給他們正向的反饋,及時幫助他們總結原因,提出改進意見並以足夠的耐心加以鼓勵督促。

引導父母共同參與,為男孩提供行動模仿的榜樣

在心理學研究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已得到了大量證據的支持。父母情緒不穩定或在品行不良的家庭中成長的兒童,更容易形成不良或越軌的行為模式。在充滿慈愛、誠實和勤勞的家庭中長大的兒童更容易習得良好的道德、對他人的關心和追求成就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教育也包含著指導家長、和家長合作,一起去做好這一塊工作。這種家校聯合策略在培養男孩們的勇敢、寬容、做事負責等品質方面有著很大的作用。

近幾年來,我深刻地認識到,只有站在人的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立場上,用科學的方法去對待教育和教育對象,才能減少很多因急功近利、拔苗助長帶來的負面影響。

我們教師每天都在跟學生打交道,其實天天都在發生著諮訪關係。在當今社會,教師不亞於半個心理諮詢師。如果我們能儘可能多地掌握心理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術,更好地錘鍊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能遊刃有餘地開展教育活動,培養更多心理健全、有可持續發展潛能的學生。而我們教師也會從中獲得更大的職業成就感,實現有意義的人生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