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位院士告訴你,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這10個字……

一提起院士,大多數人的腦海中就會浮現出醉心研究的科學家形象。院士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其實就是一種“頂級學霸”的形象。那麼,這些“頂級學霸”對於學生們有什麼建議,對於成長有什麼思考?

今天,凱文速讀速記給大家盤點了5位院士的一些觀點,在他們看來,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應該磨礪這幾種品質。中教君為您總結出了5個詞,10個字,看看是否對您有啟發。

施一公院士:信仰

這5位院士告訴你,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這10個字……

在施一公看來,年輕人的著眼點不應僅是要賺很多錢。

“我覺得我們是人,我們不是簡單的動物,吃飽了喝足了,如果不缺衣少穿,為什麼要這麼擔心少掙幾塊錢,多掙幾塊錢呢?”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說。

在施一公四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因為沒有足夠多的食物,沒有肉,沒有水果,他的夢想之一是長大每天都能吃一個蘋果。“當時怎麼可以想像長大還有汽車開,每天都可以吃到肉,簡直不可思議。”施一公說。但即使那個貧困的時候,還是會覺得科學很偉大,覺得科學可以改變社會,可以讓中國富強,確確實實潛移默化地決定想要做一點事情。

“其實就是這種動力,讓我們這一代人往前走,不知不覺,這個社會變得現實,現實到最後大家在比,沒有走入工作崗位之前,在中學、小學之前開始比,將來學什麼掙錢多。在我的價值觀裡,從小到大從來沒有把錢和我自己的價值,加上中間一個什麼關係,我並不是說不需要錢,也不是說錢是壞東西,但是錢是要拿來做事的,我只要相信我的事情能給社會帶來價值,能讓我實現自己的價值。”施一公說。

楊振寧院士:投入

這5位院士告訴你,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這10個字……

想深入學習,那就多和同學討論

“記得有一次我們所爭論的是關於量子力學中“測量”的準確意義,從喝茶開始辯論,到晚上回到學校,關燈上床,辯論仍沒有停止。現在已經記不清爭論的確切細節,也不記得誰持什麼觀點,但我清楚地記得我們三人最後都從床上爬起來,點亮蠟燭,翻看海森堡的《量子論的物理原理》來調解辯論。”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振寧向青年學子講述了自己與黃昆和張守廉無休止辯論物理題目的故事。

在他看來,做學問,就是要有一份扎進去的投入勁兒。

“我特別跟大家分享這一段是因為,跟同學討論是極好的深入學習的機會”,楊振寧說,從他這麼多年學習研究的經歷來看,一個大學生學到的東西多半來自同學,因為學生一學期看到老師的時間不會很長,但是跟同學可以整天討論和辯論。“深入的辯論可以使你對學問裡面重要的東西,尤其是重要的細節有徹底的瞭解。與同學討論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多注意幾個不同的領域

“今天的年輕人能夠走進一個剛剛開始發展的領域,而這個領域將來大有發展,那麼他的前途就比較容易。”楊振寧進一步解釋說,好的大學的研究生過了十年之後,有的人非常成功,有的人一般,絕不是因為他們天生的能力問題,最主要的差別就是有人走進了合適的領域,而有的人沒有。

“研究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走到將來最有發展的領域,這個當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我想提醒年輕人,也許你應該多注意幾個不同的領域,然後評估一下哪個領域以後5年、10年、20年有發展,然後走到這個領域。”楊振寧說到。

嚴純華院士:擔當

這5位院士告訴你,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這10個字……

有很多事情比學習好壞重要得多

“有多少同學在家會主動做家務?”“有多少同學會做飯?能獨立地做一桌飯菜?有多少同學會做魚?”“有多少同學回家第一件事是問候父母,和他們主動聊天?”“又有多少同學能夠通過步態、語言等感受到老師的心情或身體狀況?”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稀土化學研究專家、南開大學副校長嚴純華通過這些問題,提醒學生們:“大家已經不是小孩子了,必須有所擔當”。在他看來,有很多事情比學習好壞重要得多。

考上大學不是萬事大吉,要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

近年來,一些大學生自由散漫、沉迷遊戲、不愛學習、翹課代課等話題備受社會關注。有一種論調認為,高中老師的“教導”,有一定的影響。嚴純華反覆叮囑:“我要糾正一個老師常常教導我們的‘忠告’,那就是‘高中辛苦一點,等你們上了大學,就怎樣怎樣’。我非常反對這一點!”

他認為,學習有幾個重要節點:中小學教育是讓學生“知其然”;本科教育是讓學生“知其所以然”;而研究生教育則是讓學生“知未然”。“絕對不是說,考上大學就萬事大吉了,就可以不學習了,就可以盡情地玩兒了。大學給予你的是一種學習的方法,是教會你怎樣學習,而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嚴純華說。

楊華勇院士:執著

這5位院士告訴你,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這10個字……

要有創造性,要敢於挑戰權威

未來人才需要什麼樣的素質?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華勇認為,要有創造性,要有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但挑戰權威也不是莽撞行事。“我覺得年輕人還是要敢於挑戰權威。”楊華勇表示,他常在教學科研中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培養創新思維,“這關乎未來他們能站得多高、走得多遠。”

在楊華勇看來,目前一些不正規的課外培訓機構正在“蠶食”孩子童年的幸福。“一些培訓班還是題海戰術,培養的是慣性思維,雖然會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但僅僅培養了解決已有問題的能力,卻不能讓孩子去發現問題,培養創新思維。”楊華勇說。

楊華勇發現,現在的家庭教育早已關注孩子成長的幾乎全部細節,但多數家長唯恐孩子犯錯誤,家庭和學校都缺乏挫折教育。“對孩子要放手,這樣他才能主動去探索,敢於挑戰權威,主動創新。”

所有的事都是一點一點做出來的

“要把得住方向、耐得住寂寞、經受得了挫敗。”楊華勇委員動情地說,所有的事情都是做出來的,要實現科研創新突破,科學家必須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執著,要歷經一次次“破繭”的陣痛,才能實現人生目標和社會價值。

段樹民院士:仰望

這5位院士告訴你,培養孩子一定要關注這10個字……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醫學院院長段樹民表示,如果沒有興趣和愛好而從事科研,是極為痛苦的,在確定要踏進科研領域前,一定要三思,找準自己的興奮點,而後勇往直前。

給孩子快樂的童年,讓孩子擁有仰望星空的能力

“現在看我們的教育節奏,其實是缺乏通盤考慮的。小升初的壓力,導致很多孩子的小學階段學習非常緊張,但很多孩子也沒掌握自學的能力和方法,後面到了大學階段放鬆了,就很難通過主動學習,實現有效提升。”段樹民建議,應該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無憂的童年,讓他們全面發展,擁有仰望星空的力量。

是的,能夠仰望,是一種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