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已经被武协毁了,那么中国的冷兵器,能否一站力挽狂澜?

中国功夫已经被武协毁了,那么中国的冷兵器,能否一站力挽狂澜?

中国传武,有一个算一个,能有效追溯的历史不早于明代(附会的不算),主流传武的雏形绝大多数只能追溯到明末清初。

造成这一现象是有历史原因的,元代执行严格的兵器禁令,大量原汉族兵器搏击武术被迫徒手化,诞生了中国第一批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传武”。明末清初的朝代更迭,明亡后大量明军被打散进入民间,因为民间持有兵器并不容易,不同的兵器搏击在不同的军人手中徒手化,诞生了我们现在所知的主流传武的前身。比如太极拳是刀牌手的功夫,推手听劲是盾牌挤靠时的发力技巧,此外还有例如六合,八极是大枪,八卦是长刀,梅花是刺剑,地趟是弓箭/火枪等等。

中国功夫已经被武协毁了,那么中国的冷兵器,能否一站力挽狂澜?

尽管民间武器持有相对不易让军旅搏击纷纷徒手化,但好在清代民间兵器管制宽松,除了南方土客冲突严重地区基本处于“完全不管”的状态,明清冷兵器搏击并未失传,反而相对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没有像欧洲一样不少兵器技法出现过无人传承的断层,后人只能按照书籍画作复原。

虽然每种传武都是以某种兵器搏击为蓝本演化而来,但其实并不是只传授一种兵器的搏击技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枪,在一寸长一寸强的冷兵器时代,五米大枪就是百兵之王,明代将领俞大猷认为短兵入长枪的技法都是万不得已之下的搏命之法,所以中国几乎所有的传武不管源自何种兵器搏击,都有大枪术。广泛的群众基础让清末农民造反全部轮大杆子,起于北方的捻军和起于南方的早期太平军,都是以五六米大枪上阵作战的。

清代宽松的兵器管制让民间推崇长兵,至今中国长枪水准都是世界顶尖(哪怕中国兵击圈玩枪的凤毛麟角),世界上最正统的野太刀技法是中国苗刀技法(比日本都正宗),朴刀技法也是世界一流的长柄刀技法。

中国功夫已经被武协毁了,那么中国的冷兵器,能否一站力挽狂澜?

长兵器的推崇带来的另一个负面作用就是单手刀剑技法不受重视。单手刀剑在战场上属于士兵人手一把的副武器,本来就是兵器搏击中最不受重视的一部分。但一个兵器的发展,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日本江户武士手中帅气的打刀在战国时期也只是足轻们都能拎一把的铁片,奈何德川幕府统一日本后大量战国军人进入民间,同时各个藩邦大名之间还有不臣之心,为了稳定国内幕府发布了长兵器禁令,武士们也只能放下竹枪薙刀蜻蜓切十文字,拎之前不屑一的打刀了。之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武士们只能用打刀,大量武士们根据实际使用经验对刀型,技法进行不断修整,做刀也舍得下本钱,最终把一个普通的单手腰刀做成了现在的样子。

中国功夫已经被武协毁了,那么中国的冷兵器,能否一站力挽狂澜?

文艺复兴时的西欧诞生了不少的商业城市,这些城市往往缺乏管理混乱无序,商业利益,地盘争夺,商会帮派之间的矛盾让突发的死斗是常见的,可以随时带在身边的防身武器就有了市场。城市中长兵器显然无法随时随地伴身,这种环境让欧洲单手无甲剑术火箭般进化,单挑神器迅捷剑及配套剑术就应运而生。

中国单手刀搏击在整个清代没有变化,始终采用明末军队雁翎刀及其技法。单手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清剑,则源自明代军队用于近身挥砸的短宽剑(在部分清末照片中还有出现,主要用于行刑),清朝人将其剑身收窄拉长,菱形剑格加长(类似西欧单手剑的十字造型),剑柄云头放大做配重。晚期的清剑其实已经有西欧迅捷剑的雏形了,但剑型和剑法远不如迅捷剑完善。电影中大杀四方的中华剑术在现实生活中是比欧洲要落后的。

总结起来的话,就是中国传武兵器搏击并不弱,但基于历史发展让中国传武长兵搏击优秀而单手刀剑搏击相对逊色。毕竟不仅是人,就算是兵器的发展,也是要考虑历史进程的。

中国功夫已经被武协毁了,那么中国的冷兵器,能否一站力挽狂澜?

加个题外话,近代殖民扩张期间,英国人为了给配剑军官制作配套剑术,以西欧迅捷剑术为蓝本,运用近代力学和解剖学,对剑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优化。分析甚至精确到某个动作某几块肌肉发力更有效,每个动作动作角度具体多少度为最优,等等。这让英国人在殖民扩张期间的突发刀剑对决中几乎战无不胜,在非洲,西亚,中亚,印度,中国,日本,该剑术碾压了所有当地传统刀剑技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国家层面,也体现在冷兵器搏击当中。

中国传武徒手搏击也并非花拳秀腿,只是面对被现代科学全面加持的现代搏击,落后了而已。

其实世界上所有的传武,面对现代搏击都是落后的。

中国功夫已经被武协毁了,那么中国的冷兵器,能否一站力挽狂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