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传统武技的来源基本可以算三个路子。

古代士兵甲胄在身,打击难起效的情况下用针对甲胄覆盖不周的身体弱点的打击辅于摔拿;

兵械技术在没有器械的情况下的徒手演练辅助记忆动作;

民间打架技术;

这三种在中国大抵都慢慢混为一炉了,但在日本倒都泾渭分明。三者来说,在中国最热的是类二,我比较熟悉的里头,八极拳、形意拳都基本来自类二,八卦掌应该算是个二三糅合。而从日本武术里,当大哥的是一类。

历史了解的不太清楚,貌似日本由于一直有巨大基数的武士阶层的存在,练兵器的一直就在练兵器了,所以类二没怎么发展起来,徒手技术就一直是类一,各门柔术的天下。再到嘉纳治五郎推行柔道,这不光是武术界的事儿,他这可以直接算是日本现代体育的开端,一举奠定了格斗技在日本体育界中的明确地位。 再到后来空手道进日本,奠定了日本徒手格斗界的刚 柔两大流派,在多年后由于其更复杂的技术流派,热度甚至一度超过亲儿子柔道。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日本

我之前提到过,异种格斗情怀是根植在日本搏击粉骨子里的情怀,即便进入到大MMA时代,日本还是爱炒拳种对抗的梗。不管是踢拳还是mma,起初都来自于制造拳种的碰撞。踢拳最初的推广策略是泰日对抗,mma的起点甭管算是猪木还是vale tudo,都是以不同风格的对抗为噱头。

比起美国的“决出最强的人”理念,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风格取向,却直接不同方向的刺激了技术发展。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一个空手道选手去打踢拳比赛,空手道就是他的招牌,他就得去刻意呈现空手道的技术风格。在此之上,他就需要明确认知自己的缺陷在哪,只有他愿意去面对这个缺陷,才能补上漏洞一搏成名。

该打成什么样子才算是空手道?该打成什么样子才算中国武术?我么已经见惯了踢拳、mma擂台上空手道的样子,所以脑袋里会有一个形象。可到现在为止几乎还没有一个在擂台上好好贯彻中国传统武术的,那么刨除踢拳和MMA的干扰,传武就该怎么打呢?我脑袋就乱了。

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空手道老早就划了个自己玩的道,最火的俩,寸止和全接触。

寸止比赛,全程追求一下完美一击,为了达成这个,就得避免过多纠缠,所以寸止选手练就了及其精湛的距离感、快得可怕的突进能力、及其精准的打击。能打寸止,打出来了,“空手道”就上身了。风格就已经有了。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这会儿,这个浓重空手道风格的选手想去打踢拳,他就得去认知自己技术的不足。缺陷也很明显,中距离拼打能力不行,持续输出能力也不行然后就考虑补足,补拳腿组合、中距离对攻?那干嘛不乖乖一开始就按踢拳规则按部就班去培养技术?为了要这个面子,他就开始考虑用技术优势去弥补缺陷。通过脚步高速移动,回避中距离,远距离放着风筝打,捕捉到“一击”的点,就直接冲起来顶着打,冲过中距离。通过自己的距离感优势,让远距离和近距离成为主场。一个强悍的传统空手道风格选手出现了。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打踢拳肯定就老老实实练踢拳最有效率,但越简单的东西反而门槛越高,相对于空手道,踢拳更直接的进入了密集对抗,这真不是谁都能玩儿的,面对头部来拳后仰、背身儿、扭头,这就直接没得打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还就是个几乎无可逾越的天堑。 但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在极真的先期回避下跳过打头这个坎,先培养了良好的对抗意识和更牛逼的制胜腿法,这时的他再去补头部意识可能就比之前要容易的多了。我相信这样拯救了好多从一开始就去练踢拳可能就直接被淘汰掉的苗子,也造就了这样多姿多彩的特色选手,让各种小众技巧走向大众,造就了这份技术大繁荣。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中国武术

与其说一门拳种是个庞杂的技术库,它更是一代代先人技术风格的总结,就像猴拳不能真的是去学猴,叫猴拳肯定是来自一个带猴相,以窜蹦跳跃、灵活性见长的先祖。这套经验肯定不是能涵盖一切情景的,这其中就注定会有苗人凤耸肩这种情况。一门拳种,你就得知长知短,扬长避短。

拿我练的比较熟的传统拳种说,八极、形意都是脱枪而来的拳法,说白了就是军伍里耍大枪的,回了家家里没枪了,编排的一套记忆动作,这其中就有大量甚至说不是拳法风格的东西。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形意、八极的许多动作,你拿来打头就不舒服,大量的基础单操的攻击高度时常就是当胸。再就是形意、八极的单一距离连击时常不足,这都是来自大枪的风格。拿枪扎脑袋太难了,也难直接致命,最利落肯定是奔躯干扎。大枪扎人是真的基本就是一下,而战场上人挤人,也没有站在原地持续输出的空间。在之前的聊天里,我把这个风格给叫“躯干一本”,这就是技术取向,也是技术劣根。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再比如咏春拳,他打从一开始就不是作为搏击术存在的,这就是个防身术,这不是个积极拼打的风格,当你特害怕的被按在墙角,怯生生的时候,就是完美展现咏春技术的主场了。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扬长避短,躯干一本就躯干一本,被堵墙角就被堵墙角,创造适合自己的环境去展现自己的技术。虽然规则决定技术方向,练拳不能按规则,而是要去找自己的优势。先在自己的道儿里找到自己的优势,再针对规则去思考如何展现自己。

在格斗技这个事儿上,中国人非常急功近利。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散打运动员打踢拳厉害,不是因为散打技术到踢拳规则下的适应性,而是这个人功力太深,阉割了一大部分,单凭拳腿还能去拼。(笑)

空手道造出了踢拳,中国武术造出了散打。但就像日本那些从开始就接受专项踢拳训练的运动员已经没法代表空手道,一开始就练散打的运动员也越发没法回过头去代表传统武术。传统武术练习者,更该走的是一条相对散打的“回头路”。

抱残守缺,才能长成自己,然后超出自己。

传统武术和现代搏击,中间隔着一个徐晓东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